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鬼谷子成書時間?有考據的

鬼谷子成書時間?有考據的

《鬼谷子》寫信對代垮惟奢鴦證研究任何壹本著作,首先必須搞清它的寫作時代。《鬼

谷子》是壹本著作權有爭議的書。有人說,它是鬼谷子本 人所作。有人說,它是蘇秦所作。有人說,它是部偽書.成於六朝時代的好事者之手。

最早著錄此書的《隋書?經籍誌》,明確承認此書為周世隱士鬼谷子的著作。它說:"

《鬼谷子》三卷,皇甫謐註。鬼谷子,周世隱於鬼谷。"蕭梁時代註釋《鬼谷子》的樂壹,

提出了著作權應歸屬蘇秦。以上兩種意見,或認為《鬼谷子》是鬼谷子本人的著作,或認為

是蘇秦的著作,其***同特點是承認《鬼谷子》是先秦時代的縱橫家的著作。故《四庫全書總

目》雲:"舊本題鬼谷子撰。《唐誌》則以為蘇秦撰。莫能詳也。其書為縱橫家之祖。"

中唐著名散文家柳宗元在《辨鬼谷子》壹:丈中首先對《鬼谷子》壹書的真偽提出質疑。

他指出:"漢時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鬼谷子》後出。"後來,清人姚際恒在《古

今偽書考》中斷定,《鬼谷子》壹書是六朝某好事者的偽作。近現代學者認為《鬼谷子》是

偽書,就是沿襲了他們的說法,而且與疑古思潮有關。這種認為《鬼谷子》是偽書的意見,

其主要論據是劉向《別錄》與班固《漢書?藝文誌》沒有著錄它。但是,這個論據本身存在

壹個矛盾。因為,《別錄》的作者劉向.在《說苑。善說》中恰好引用了鬼谷子的話,《善說》

雲:

孫卿曰:"夫談說之術,齊莊以立之。端誠以處之,堅強以持之.譬稱以喻之,分別以

明之,歡欣憤滿以送:藝,寶之,珍之。貴之,神之。如是,則說常無不行矣......"鬼谷

子日:"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辨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

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辨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

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人於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

"子貢日:"出言陳辭,身之得失,國之安危也。"《詩》雲:"辭之繹矣,民之莫矣。"夫辭

者人之所以通也。主父偃日:"人而無辭,安所用之?"昔子產修其辭而趙武致敬,王孫滿明

其言而楚莊以慚.蘇秦行其說而六國以安,蒯通陳其說而身得以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

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

劉向引用了五段話和四件史實。茍子的話出自《茍子?非相》,《詩經》的句子出自《大

雅?板》,主父偃的話大概出自《漢書?藝文誌》所曾著錄的"《主父偃》二十八篇"。子產

對答趙國詰難而使趙武信服的事見於《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王孫滿對楚莊王問鼎事見於

《左傳?宣公三年》,蘇秦合六國抗秦事見於《史記?蘇秦列傳》,蒯通陳辭以保全生命事見

於《史記?淮陰侯列傳》。只有鬼谷子與子貢的話無法查考。子貢沒有著作傳世,但子貢是

壹個真實歷史人物毫無疑問。

清朝的樸學家們對《鬼谷子》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除姚際恒《古今偽書考》承襲"《漢

誌》所無"的理由而認定《鬼谷子》"是六朝所托無疑"外,阮元、秦恩復、周廣業、俞樾等

都認為《鬼谷子》是先秦時代的著作。俞樾的《鬼谷子真偽考》,對前人成果作了總結性的

論述。他從五個方面推斷《鬼谷子》流行於西漢之前:壹是劉向曾經引用,二是《淮南子》

中"q降合之言四五見",三是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引用了"聖人不朽,時變是守",四是揚

雄《法言》提到了鬼谷子及其學術,五是《漢書》的《杜業傳贊》引用了《鬼谷子》中的詞

語。他還認為劉向曾經著錄《鬼谷子》,而劉歆"於古書多竄改,務合己意","非復乃父為學

之忠實。《鬼谷子》書不見錄,或在其時已誤指為蘇氏之作,刪並於《蘇子》書;否則,為

歆所斥為異端而排抑之"。他的結論是:"據吾考定。為蘇秦述其師學之作。其中有為鬼谷傳

誦於弟子之言,書中凡古韻之文均是;有為蘇秦自撰之篇,如《揣》、《摩》及《陰符》說解,

是也;有為蘇子纂集呂尚《周書》之言,如《符言》之錄自齊太公《陰符》,是也。"

清儒的研究本來基本可以肯定《鬼谷子》是先秦著作,他們的不足之處是把此書完全當

作壹個整體,認為其中的各篇都是先秦著作,這就給懷疑者留下了漏洞。我們主張對《鬼谷

子》各篇的寫作時代應該分別研究。今《道藏》本《鬼谷子》分£中下三卷。上卷含《捭闔》、

《反應》、《內捷》、《抵城》等贍篇。中卷含《飛鉗》、《忤合》、《揣篇》、《摩篇》、《權篇》、

《謀篇》、《決篇》、《符言》等八篇,另有《轉丸》、《肱亂》二篇,亡佚已久。下卷含《本經

陰符七篇》、《持樞》、《中經》等九篇。我們認為,它們可分三三類情況。第壹類包括:上卷

的《捭闔》、《反應》、《內捷》、《抵蛾》,中卷的《壹毪鉗》、《忤合》、《揣篇》、《摩篇》、《權

篇》、《謀篇》、《決篇》,***十壹篇。第二類是《符言》篇。第三類是下卷的《本經陰符七篇》、

《持樞》。《中經》。

還有很多介紹 看後面的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