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侍奉死人如同侍奉活人壹樣”的說法,因此古人,特別是有壹定地位的人死後,經常將生前最珍貴的物品殉葬,以便在陰間繼續使用和占有。壹些王公貴族們更是在年輕時候便開始修建陵墓,堆積財富,以供身後享用。如此“厚葬”,刺激了對以獲取墓穴中的稀世寶藏為目的的盜墓賊的貪心,所以,中國的古墓遺址,多數都有被盜的痕跡。當然,這個戰國時期魏國國君墓遺址也不例外。
到了西晉武帝年間,汲郡有個叫不準的人,他是個盜墓賊,在這裏盜墓的時候,挖開了這座古墓。在這座墓裏發現很多竹簡,於是這些盜墓賊就地取材,抽出竹簡當火把用來照明。看到墓裏也沒什麽值錢的東西,就撤退了。後來有人發現墓被盜,報告官府。官府將墓內及散落地上的竹片收集起來,但只收回了不準盜墓時照明用的壹大批竹簡。竹簡上面寫的都是蝌蚪形狀的文字,然後裝了幾大車,運到都城洛陽後,交給西晉朝廷。這批竹簡由汲縣運到京師洛陽以後,晉武帝命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和嶠負責整理。經過茍勖、校書郎傅瓚等人對這批竹簡進行系統整理、研究,發現竹簡是包括《穆天子傳》在內的魏國史書,十分珍貴。後又經衛恒等學者的進壹步整理,***整理出古書16種75篇,還有《紀年》13篇。該書原無名字﹐後世以所記史事屬於編年體﹐稱為《紀年》﹐又以原書為竹簡﹐也稱為《竹書》﹐壹般稱為《竹書紀年》。後來,史學家又依出土地,命名這批竹書為《汲冢書》。
《竹書紀年》文字簡潔,系編年史,類似於《春秋》,比較真實地記錄了魏國史事,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以後,郭璞《穆天子傳註》、幹寶的'《搜神記》、酈道元的《水經註》、司馬貞的《史記索隱》、歐陽詢的《藝文類聚》、李善的《文選註》、劉知己的《史通》、李昉的《太平禦覽》、王存的《元豐九域誌》、羅泌的《路史》、胡應麟的《三墳補選》、鮑彪的《戰國策註》、顧炎武的《日知緣》以及現代史學家郭沫若在其著作中,都曾引用此書,用其中的史實證明自己的研究成果。
看來這個魏國國君也是個喜歡讀書的主,在自己的墓裏,埋了那麽多古書。那個叫不準的盜墓賊也是很巧合,偏偏盜開了這座墓,使這部古代著作重見天日,才有了後來《竹書紀年》這個古代文化的發現。遺憾的是,被當火把燒掉了壹些,否則,這部古書將更加完整,看來,什麽事情也沒有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