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摩擦和敲擊的方式取火始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當時已經知道敲擊石頭產生火花的方法,後來又發明了摩擦、鋸、壓。在古籍中,所謂“燧人氏鉆木取火”、“伏羲坐禪奔牛,用錯木取火”、“木與木互相摩擦會燃燒”都不是假的,只是用中國人的名人來體現古代先民獲取熱源的智慧。
鐵使用後,人們還用鐵鐮刀擊打堅硬的燧石,產生火花,點燃易燃物。這些都是從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當然很費力,也很不方便。
關於用凹球面鏡聚太陽之火,凹球面鏡在古代被稱為“火石”,分為金色火石和木質火石。金象取日之火,木象取木之火。
福祥是古人用來在陽光下生火的器具。它是壹個金屬制成的尖底杯子,放在陽光下使光線聚集在杯底的尖端。先在杯底放艾絨、天鵝絨之類的東西,這樣遇光就能點燃。所以,老公的尷尬就是黃金尷尬。此外,《考公基》還記載了以金錫為鏡,凹面對太陽的取火方法。可見我國在4000年前就有了利用光學原理生火的技術。
在漢朝,金棺材仍然被用來生火。當時也叫“陽歲”,就是用銅鏡取太陽之火,也用艾絨引火。到了宋代,還流行用壓金生火。其實這就是今天的凸面鏡。
如果人們拿著這面玻璃鏡子,對著太陽,鏡子會像豆子壹樣會聚,然後把它放在易燃物下面,妳就可以在瞬間得到壹團火。古代沒有玻璃,所以用金鏡。現代太陽能炊具就是從這個道理發展而來的。以前古人出門都是尷尬的。因為當時的打火石是尖杯,體積很小,大家都是束腰備用。但是,用向洋取火有壹個缺點,就是陰天或者晚上不能取火。
比如,在古代,人們行軍或打獵時,總是隨身攜帶火器。《禮記》中有“裴左金香”、“遊配木香”的記載,說明晴天用金香取火,陰天用木香鉆木取火。用光學儀器集中太陽能是人類的先驅。
除了古代記載,考古文物也有這種證明。考古學家曾發掘出壹個直徑為7。凹面鏡,5厘米長,背面有高鼻扣,可以穿在繩子上。
值得註意的是,與這面凹面鏡壹同出土的還有壹個扁圓形的小銅壺,壺口邊緣和壺蓋兩側都有穿孔,用來系繩子。這大概是為了搭配艾絨和凹面鏡。這可以說是人類早期利用太陽熱能的特殊器具,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