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是壹項用腳擊球的運動。相傳最早是中國黃帝發明用來訓練士兵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多數學者認為,蹴鞠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齊國(今山東臨淄),最初用於軍事訓練,後演變為壹種遊戲。衛青和霍去病,漢朝著名的軍人,在駐守邊疆的時候也曾經玩過蹴鞠。韓國、日本和越南等東亞國家也有蹴鞠運動。
中國最早有記載的蹴鞠古籍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國政策。《戰國策·七策》中記載,山東臨淄“極富而實,其人皆吹笛、彈琴、打雞、遛狗、打六局、鞠躬……”蹴鞠在齊國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戰國時期兼並激烈,城市居民不得不參軍。
蹴鞠起源
蹴鞠中使用的“弓”可以追溯到石球。石湫最早出土於約10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許佳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於約4萬年前。石球最初被用作狩獵工具。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和鏤空的陶球。蹴鞠傳說是黃帝寫的:“蹴鞠據傳是黃帝所制(劉向別錄)”。
明代《太平花青》也記載“踏弓始於軒後,軍中武俠劇以革為元囊,實取發也”。也就是說,蹴鞠始於黃帝,用於軍事訓練。弓是皮做的,圓圓的,裏面裝的是頭發。《戰國帛書》中有記載,黃帝殺蚩尤後,“以弓填腹,使人持之,多者得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