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純,近代中西匯通醫家。反對崇古泥古,固步自封,並崇尚實驗。畢生從事臨床與研究著述,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影響頗大。重視藥物研究。其於臨床的主要貢獻,是在中西醫匯通思想基礎上充分發揮生石膏治療熱病的功效,創“升陷湯”治大氣下陷。在治療急證、防治霍亂等方面,有所建樹。
張錫純,字壽甫,先世原籍山東諸城,明初遷居直隸(今河北省)鹽山邊務裏,遂為鹽山人。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業儒,父彤元(字丹亭)為庠生,以訓蒙終其生。其家訓教子孫宜訓蒙兼習醫而益世潤身。錫純天資穎悟,遵家訓,誦讀之暇,遊藝方書,後兩赴秋闈不第,竟以醫名於時。
張錫純青壯年時代,中國內憂外患頻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義此起彼伏,清王朝統治風雨飄搖。他雖伏處草莽,亦漸知僅習舊學考科舉,難以經世濟民。1881年,補博士弟子員,首次赴北闈鄉試落第,為慰藉祖、父願望,徑赴天津正式進學。後即長期在鄉間教私塾,至1893年方再次參加鄉試。這期間其中醫水平不斷提高,常為人疏方看病,教學時文醫兼授,弟子中日後有多人以醫為業。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醫高魯軒、毛仙閣束手的危重癥,頗受二人稱道,自此應診幾無虛日。然而,1911年前,仍以訓蒙、教書為職業。第二次鄉試後,張錫純開始接觸西醫及其他西學。1904年,中國廢科舉,興學校,張錫純成為鹽山縣唯壹可教代數和幾何學的教員。 受時代思潮的影響,接觸西學之後,張錫純萌發了衷中參西的思想,主要潛心於醫學。1900年前後十余年的讀書、應診過程,使他的學術思想趨於成熟。1909年,完成《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初稿。此時他年近50,開始在《紹興醫藥學報》發表文章,醫名漸著於國內。
1912年,德州駐軍統領黃華軒聘張錫純為軍醫正,從此他開始了專業行醫的生涯。任軍醫正期間,曾隨軍至武漢,後輾轉於大名、廣平、邯鄲、邢臺、德州等地,醫術頗受壹些軍政要人重視。其著作漸為人知,傳抄者日多,奉天(今沈陽)袁澍滋(字霖普)閱後勸其呈內政部申請著作權。1918年,奉天天地新學社蘇明陽等代為註冊,奉天醫學研究會高振鐸予以校正,由該社資助首次印行第壹期。同年,奉天設中醫院——“立達醫院”,聘張錫純為院長。
《醫學衷中參西錄》出版後迅速脫銷,次年春再版,同時印行第二期。張錫純方展其抱負,適值直奉戰爭爆發,不得已於1923年回關內於滄縣開業。
1924年,張錫純自費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三、四期,醫界竟購,先後***印四版,作者聲望雀起。1926年,前清道尹胡珍簠邀他赴天津為專館教員(家庭教師)。張錫純攜眷至天津,於授徒的同時開業行醫。1927年春,正式開業行醫,診所名“中西匯通醫社”。
1928至1933最後5年中,張錫純之學術和事業達到高峰。他先是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應診的同時傳播學術。次年重訂《醫學衷中參西錄》前三期,合編再版,***5次印刷方滿足需求。1931年又出版該書第六期,計兩次印刷。為迅速培養較多高水平的中西醫匯通人才,他不顧73歲高齡,於1933年春創辦四年制函授學院,親訂講義,兼及教務,遂因勞瘁過度至秋天壹病不起。
張錫純成名較晚,而桃李半天下。及門弟子如隆昌周禹錫,如臯陳愛棠、李慰農,通縣高硯樵,祁陽王攻酲,深縣張方輿,天津孫玉泉、李寶和,遼寧仲曉秋等均為壹方名醫。私淑其學問者不可勝計。當時國內名中醫如漢口冉雪峰,嘉定張山雷,奉天劉冕堂,泰興楊如侯,香山劉蔚楚,慈溪張生甫,紹興何廉臣等均常與張錫純討論學術,為聲氣相孚之摯友。近代影響較大的中醫雜誌多聘其為特邀撰稿人。
醫著之外,張錫純尚撰有《代數鑒源》、《易經圖說》(未刊行),另有詩作《種菊軒詩草》曾附編於《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六期。
張錫純有三子壹女。長子蔭潮繼父業,曾任京畿衛戍司令部軍醫官,1939年卒。次孫銘勛承祖業,行醫於原籍,1954年將《醫學衷中參西錄》版權及遺稿獻給國家,實現了祖先的宏願。
1957至1985年,河北省4次整理印行,《醫學衷中參西錄》,總發行量近50萬套,為近代任何壹家之言的醫著所不及。 19世紀60年代,近代科學開始緩慢地、有系統地傳入中國。張錫純生長於窮鄉僻壤,青年時代很難接觸西學。他說自己“年過三旬始見西人醫書,頗喜其講解新異,多出中醫之外。僅又10余年,於醫學研究功深,乃知西洋新異之理原多在中醫包括之中,特古籍語意含渾,有賴後人闡發耳”(此語出自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壹篇醫論“論中醫之理多包括西醫之理溝通中西原非難事”)。至於匯通中西醫何以要衷中參西,1909年他在其書自序中說:“今百事皆尚西法……吾儒生古人之後,當竟古人未竟之業。而不能與古為新,俾吾中華醫學大放光明於全球之上,是吾儒之罪也。……斯編於西法非僅采其醫理,恒有采其化學之理,運用於方藥中者。斯乃合中西而融貫為壹,又非若采用其藥者,僅為記問之學也”。參西顯然是時勢的需要,然張錫純的學問和經歷均告訴他中醫尚多優勢,溝通當以中醫為主,即吸取西說發揚中醫,使之放光明於全球。
甲午之戰,中國慘敗,國人上下震動。為求富強免危亡,知識界多認為必須向日本學習,積極引進西學。1893年後,張錫純絕意於功名,益加留心西學。1897年,他年近40,竟開始刻苦自學代數和幾何,後又及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為全面參考西醫學術建立了較厚實的基礎。
衷中參西匯通中西醫的思想使張錫純找到全新的治學觀點和方法。第壹是拋棄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觀點,敢於創新,不全於故紙中求學問。張錫純說:“吾人生古人之後,貴發古人所未發,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實貴以古人之才智啟我,然後醫學有進步也”。類似觀點在其書中隨處可見。如他主張:“讀《內經》之法,但於其可信之處精研有得,即能開無限法門。其不可信之處,或為後世偽托,付之不論可也”。對《傷寒雜病論》中的錯誤,他也主張偽托或錯簡說,認為“古經之中,猶不免偽作,至方術之書,其有偽作也原無足深訝”。張錫純原最推崇《神農本草經》,因其中載石膏性微寒,是其特別推崇石膏治寒溫的文獻依據。然而他說:“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經》,然亦難盡信”。怎樣發古人所未發,與古為新呢?當時在基本理論方面,中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陰陽五行說與自然科學基本原理難通;藏象說與解剖生理難通;六氣六淫說與微生物病因說難通;氣化說與細胞說難通。張錫純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作了大量的匯通探討,其中至今仍有參考價值者為他對心力衰竭與腎不納氣、腦充血與薄厥相通的看法。至於具體問題的中西互參則幾乎見於其書的每壹篇章。
從文獻出發匯通中西醫基本理論,並不足以解決當時的臨床問題。這方面的與古為新主要得益於他的第二種觀點和方法,即反對空談的觀點,崇尚實驗方法。張錫純雖無利用儀器進行實驗室研究的條件,而他卻能充分利用了自己長期臨證實踐的條件,盡壹切可能通過切身體會去尋求知識。
張錫純的實驗精神突出表現在兩方面,壹是對藥物的切實研究,二是臨床的細致觀察,以及詳細可靠的病歷記錄。他認為,學醫的“第壹層功夫在識藥性……仆學醫時,凡藥皆自嘗試”。自我嘗試仍不得真知,則求助於他人之體會。為了研究小茴香是否有毒,他不恥下問廚師。其他藥物毒如巴豆、硫磺,峻如甘遂、細辛、麻黃、花椒等,均驗之於己,而後施之於人。對市藥的真偽,博咨周訪,親自監制,務得其真而後己。因此張錫純用藥之專,用量之重,為常人所不及。特別是他反復嘗試總結出萸肉救脫,參芪利尿,白礬化痰熱,赭石通腸結,三七消瘡腫,水蛭散癥瘕,硫黃治虛寒下利,蜈蚣、蠍子定風消毒等,充分發揚了古人學說,擴大了中藥效用。他對生石膏、山萸肉、生山藥的研究,可謂前無古人。
《醫學衷中參西錄》全書逾百萬言,學者多感百讀不厭,關鍵在於其內容多為生動詳細的實踐記錄和總結,而絕少鑿空臆說。其中張錫純自擬方約200首,古人成方或民間驗方亦約200首,重要醫論百余處,涉及中西醫基礎和臨床大部分內容,幾乎無壹方、壹藥、壹法、壹論不結合臨床治驗進行說明。重要方法所附醫案多達數十例,重要論點在幾十年臨證和著述中反復探討,反復印證,不斷深化。因此,張錫純被尊稱為“醫學實驗派大師”。
張錫純全書載案逾千,輕淺之病記載稍略,重病、久病或專示病案者,觀察記載無不詳細貼切,首尾完整。當時國內西醫病案及論文也多不及其著述資料翔實。文中以中醫立論者,必征諸實驗;溝通中西者多發人深思。讀其書者或不能盡服其理,但必不以為作者妄言欺人或故弄玄虛以湊篇幅。勤於實踐,切身體會,仔細觀察,隨時記錄,不斷整理提高,就是張錫純的實驗方法。 張錫純精通內、外、婦、兒、五官諸科。其中有創造性的成就主要有六方面。
充分發揮生石膏治熱病的功效。本世紀40年代前,熱病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壹。當時西醫療效不滿意,中醫證治雖早有傷寒溫病兩說,但壹般醫家難以熟練運用。傳統學說對石膏及有關方劑闡發不夠,張錫純則發揮了石膏的功用,簡化了熱病辨證論治的原則,提高了可重復性。他認為,生石膏性微寒,涼而能散,透表解肌,善清上焦及中焦實熱。外感病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然醫家多誤認為其性大寒而煆用,是變金丹為鴆毒。古方用生石膏者以大青龍湯、白虎湯為代表。此雖為重證而設,但禁忌頗多。若適當變通,則生石膏治熱病有實熱者無往不適。白虎湯變通適當尤能廣泛應用,挽救危重癥。其原則為熱盛脈實即原方加重石膏,以勝病為準;熱實正虛宜原方加人參,間需以山藥代粳米或元參代知母;病危急,患者又不耐服藥,竟可單煎石膏或用鮮梨片和石膏末嚼服。
張錫純闡發此說不厭其繁,僅“石膏解”後所附醫案即達38例。其中多系危重證,按西醫診斷可知的病種有痢疾、瘧疾、重癥頜下膿腫、肺炎、產褥熱、產後大出血、風濕熱、猩紅熱等,同時伴昏迷、休克或全身衰竭者近半數。時過近壹世紀,今日單用西法處理上述壹些病例仍感棘手。但張錫純當年常常得心應手,曾說“愚臨證40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證當以數千計。有治壹證用數斤者,有壹證用至十余斤者”。1954年,石家莊組織中醫運用張錫純重用石膏的經驗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獲得良好的效果,衛生部門曾作為重大科技成果向全國推廣。張錫純的這壹寶貴的見解和經驗在人民***和國建國後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創升陷湯治大氣下陷證 胸中大氣下陷證的提出,是張錫純診斷上的發明。其理論略謂:“人之壹身,自飛門至魄門壹氣主之”。“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也”。此氣包舉肺外,司呼吸之樞機。大氣下陷最典型的癥狀即患者自覺氣短不足以息,似乎喘而非喘,診關脈不實。其他見證變化多端。以今日西醫診斷為勘,此證多屬官能證,無可靠療法。而升陷湯對大多數病例卻效如桴鼓。後人多以為此方可重復性很強。
防治霍亂的貢獻 張錫純行醫時常有霍亂流行。當時西醫對該病長於預防而短於治療。為此,他創用了治療霍亂的急救回生丹及防治兼用的衛生防疫寶丹。查其藥味及制法則系衷中參西的成果,而經濟簡便,效果又在中西醫之上。1919—1920年,此兩方曾在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大面積試用,據較可靠的報告分析,治愈數萬人。
中醫為主治腸結 張錫純所治者多屬於機械性或動力性腸梗阻。古人有大承氣等方法,但多禁忌,療效亦不甚滿意。張錫純所創之法壹為赭遂攻結湯,壹為蔥白熨法。前者集古方之長又有新意,後者為外治法,適於動力性腸梗阻。考其醫案確系典型梗阻,而療效甚好。近年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梗阻的原則,仍不出張錫純所用之法。搶救急證的發明 張錫純長於救治危急大證,除前文已述外,尚有重用萸肉救脫。脫證在西醫稱為休克,至今常見且難治。中醫古方救脫以人參為主,但有禁忌,張錫純以萸肉為主基本無禁忌。其理論略謂,萸肉味酸性溫,大能收斂元氣,且斂正氣不斂邪氣。張錫純所附醫案中幾乎包括各種休克,尤以大汗致脫為最效。其法為,當緊急時急煎萸肉壹味60克(2兩)左右急服,病稍緩或以下脫為主則配以人參、山藥等。又生山藥壹味救脫之輕者亦效。再有小青尤湯加減治外感痰喘。小青龍湯系經方,原適應證不以痰喘為主,後人有所發明用以治痰喘,但不如張錫純精到。外感痰喘即西醫之哮喘性支氣管炎或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多伴有嚴重呼吸困難或心力衰竭。張錫純以為治此病重癥惟小青龍湯加減最效,並屢試不爽。加減中主要是熱重加生石膏。為鞏固療效,張錫純又擬從龍湯等以求根治,其法至今仍值得研究。此外,張錫純對各種大出血及先兆中風等急證的搶救亦多有闡發。
張錫純敢於救患者於殮服在身,足示其學識與責任心均非尋常,亦可知其何以能享盛譽而歷久不衰。
關於慢性頑癥的主要闡發 張錫純之書治虛勞的內容甚多,其中出現最多的藥物為生山藥。張錫純對此藥的研究僅次於生石膏。其余最有價值的闡發即重用三七、雞內金、水蛭等治癥瘕積聚等慢性病。結核病在中醫亦歸入虛勞,張錫純治結核病除繼承前人活血化瘀法外,又多伍以生山藥、黃芪、人參等補氣藥,至於滋陰、寧嗽等法反居其次。 張錫純為人忠厚,誌行高潔。其書自序雲:“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這種誌向基於“不為良相,必為良醫”的思想,張錫純雖終生未直接參與政治,仍常於詩文中流露出憂患的心情。1924年,他自題其書第五期卷首雲:“自命生平願不凡,良醫良相總空談。坎坷無礙胸懷闊,遭際常憐國運艱。憂世心從灰後熱,活人理向靜中參。軒岐奧理存靈素,化作甘露灑大千。”詩中委婉地表達了未能醫國的遺恨。
為濟世活人計,張錫純治醫不計私利,凡有心得發現,必於醫界公布。刊印書籍有贈送慣例,每難盈利。至於他對靜坐吐納術(當時特風行於學校)的體會,更多向醫界提倡,以為不僅益於養生且利於治學。他的朋友和病人既有軍政界要人,也有城鄉貧民,相處中均壹視同仁,不見傲下媚上形跡。他不置產業,日常業務僅足維持生計。1913年,黃河泛濫,有壹災區孤兒流落至大名,病餓垂危,張錫純攜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鄉貫裏居,即收為義子,取名張俊升,成人後為其家立業,使謀生於天津。張錫純逝世前終於查清其為河南滑縣盧姓,遂改名盧俊升,壹時傳為義舉。
張錫純治學雖多創論,然措詞婉轉,鮮直斥前人之非,與同道多友善,不好貶人貴己,不好大言傲人。中西醫論爭勢若冰炭時,仍本其夙誌,撰文論中西醫理相通,醫界不宜作意氣之爭,人且以為系中庸之道。但張錫純對誤人至死的庸醫卻當面斥之為投井下石者,毫不留情。此雖激於義憤,亦可見其忠厚至誠,對患者極端負責。他處世為學以“誌誠”為信條,故書屋名“誌誠堂”。
張錫純不避勞苦,自奉甚儉,常念學與年俱進,終生治學不輟。雖至晚年,每為人合藥餌,必躬自監制;修訂著作及復信答疑不肯假手他人。又力辟醫不叩門之說,每遇疑難重證,輒輾轉籌思,查考書籍,壹旦有定見,雖昏夜立命車親赴病家調治。即或病在不治,亦勉盡人力,每救療至殮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時人稱之為壹代大師,實當之無愧。 1860年3月 出生於直隸(今河北省)鹽山縣。
1874年 開始學醫。
1879年 開始行醫。
1909年 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前3期。
1912年 應德州駐軍統領黃華軒之邀,任軍醫正。
1918年 應聘任沈陽立達醫院院長。
1924年 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四期
1927年 在天津開業行醫。診所名中西匯通醫社。
1928年 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第五期。
1931年 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第六期。
1933年 創辦中醫函授學院。
1933年9月 卒於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