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人知道 小雲南 是什麽地方嗎、 ?

有人知道 小雲南 是什麽地方嗎、 ?

當妳問到鞍山上了點年紀的人老家在哪裏,他們的根在哪裏,十有八九的人都會說,“我們的老家在‘小雲南’”。在海城、遼陽等地,有關“小雲南”的稱謂更盛,而“小雲南”究竟地處何處,對他們來說壹直是壹個千古之謎。為了了卻這個心願,揭開纏繞在人們心頭的層層謎團。,鞍山市家譜研究會副理事長、原鞍山市鐵西區區誌辦主任胡忠奎奔走北京、山東、遼寧等各地,行程千萬裏,走訪上千知情人,查閱無數資料,耗時近20年,終於於近日找到了“小雲南”確切地點。昨天,記者采訪胡忠奎的時候,66歲老人依舊興奮不已,他說他的祖輩也是從小雲南遷徙而來,他與其他人壹樣,壹直希望有壹天,能夠找到自己的根,這是世界上每個人的尋根情結,而這壹點對中國人來說更為重要。

  “小雲南”:飄蕩了600年 我的根在哪裏

1985年,鞍山市鐵西區史誌辦在編纂地方誌時,就人口源流問題走訪八家子、陶官屯等近代鞍山地區最早形成的自然村落。當地許多住戶自稱祖籍為“小雲南”,而關於“小雲南”的出處則眾說紛紜,或為山東蓬萊,或為明、清時代的山東登州府。參加編纂地方誌工作的胡忠奎,在心中打上了壹個大大的問號。

1986年清明,胡忠奎回老家遼陽縣木家鄉新臺子村掃墓。壹家22口人聚在壹起回憶家譜,家裏的長輩也都模糊地記著老人曾經提到過老家在“小雲南”,而年輕人如聞天書。胡忠奎暗下決心,於公於私,壹定要搞個水落石出。

此後,胡忠奎先後到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和北京圖書館,請教專家並查閱古籍,都沒有找到有關“小雲南”的資料。

  萬裏奔走20年 了卻千古遺憾

盡管困難重重,胡忠奎毫不氣餒,他知道所有與他同來自小雲南的人,都與他壹樣急切的想知道,自己的根究竟在哪裏。1986年,胡忠奎首赴山東,到蓬萊縣誌辦了解情況。縣誌辦工作人員的答復令人失望:過去和現在,山東省都沒有“小雲南”這個地名。蓬萊縣誌辦也曾對此做過調查,無果。而許多在蓬萊縣街頭巷尾的老人也都眾口壹辭地告訴胡忠奎,他們的祖先來自“小雲南”。

因明、清時期的登州府轄地在今天的煙臺境內,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東到煙臺市史誌辦,查閱到了原國民黨政府最後壹任蓬萊縣長根據自己赴臺灣時帶走的蓬萊縣誌資料,於1962年在臺修編的《蓬萊縣誌稿》。柳暗花明,“小雲南”終於浮出水面。

據《蓬萊縣誌稿》記載:“元末明初,山東為元、明爭奪要地,明將常遇春血洗山東,山東半島人口被殺戮殆盡,殘存土著極微。明朝建立後,開始向半島大批移民。當地人口多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樂二年(1404年)兩次由小雲南的烏撒衛遷入。”

胡忠奎又查閱《元史地理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東北地方史稿》等資料證實,烏撒衛為明代地名,在雲南、貴州交界壹帶,即現在的雲南鎮雄及貴州威寧縣境內。

  壹部宏大的歷史長歌

又壹個疑團產生:雲南、貴州歷史上為我國少數民族居住地,而自稱祖先是小雲南的遼南人卻又大都是漢人。胡忠奎遍查蓬萊諸姓家譜,找到了合理解釋。據蓬萊《劉氏祖譜》記載:其先祖為中原人士,系黃帝子孫,為避戰亂,南遷至“小雲南”,稱為流民。

在胡忠奎的梳理下,壹幅氣勢恢宏的歷史長卷漸漸清晰起來:祖籍“小雲南”的遼南先民,發源於華夏中原地區,系黃帝子孫,後因連年戰爭,南遷至雲貴壹帶,在祖國的南方度過了漫長年代。其後又於明朝初年,跋涉千裏,遷至山東半島,安居樂業260多年,幾乎涵蓋整個明代。最終在清朝順治年間,踏上遼南的土地。

胡忠奎的史學研究成果得到鞍山市有關專家的認可。鞍山市家譜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對“小雲南”淵源有著很深研究的侯鵬霄也極為贊成胡忠奎的說法,在目前的諸多觀點中,胡忠奎的解釋無論從什麽角度都是最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