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噎膈簡介

噎膈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吞咽不利,飲食梗塞難下·噎膈 4.1 古人論述 4.2 噎膈的病因 4.2.1 憂思郁怒 4.2.2 酒食所傷 4.3 噎膈的病理變化 4.4 噎膈的癥狀 4.5 類證鑒別 4.5.1 反胃 4.5.2 梅核氣 4.6 噎膈的辨證治療 4.6.1 痰氣交阻/痰氣阻膈 4.6.1.1 癥狀 4.6.1.2 證候分析 4.6.1.3 治法 4.6.1.4 痰氣交阻型噎膈的方藥治療 4.6.1.5 痰氣交阻型噎膈的飲食療法 4.6.1.5.1 推薦食材 4.6.1.5.2 推薦食療方 4.6.2 津虧熱結 4.6.2.1 癥狀 4.6.2.2 證候分析 4.6.2.3 治法 4.6.2.4 津虧熱結型噎膈的方藥治療 4.6.2.5 津虧熱結型噎膈的飲食療法 4.6.2.5.1 推薦食材 4.6.2.5.2 推薦食療方 4.6.3 瘀血內結/瘀血閉阻 4.6.3.1 癥狀 4.6.3.2 證候分析 4.6.3.3 治法 4.6.3.4 瘀血內結型噎膈的方藥治療 4.6.3.5 瘀血內結型噎膈的飲食療法 4.6.3.5.1 推薦食材 4.6.3.5.2 推薦食療方 4.6.4 氣虛陽微 4.6.4.1 癥狀 4.6.4.2 證候分析 4.6.4.3 治法 4.6.4.4 氣虛陽微型噎膈的方藥治療 4.6.4.5 氣虛陽微型噎膈的飲食療法 4.6.4.5.1 推薦食材 4.6.4.5.2 推薦食療方 4.6.5 痰瘀互結 4.7 噎膈的對癥治療 4.8 噎膈患者飲食建議 4.9 文獻摘錄 5 飲食不得下,大便秘結者·噎膈 6 反胃·噎膈 6.1 反胃的癥狀 6.2 反胃的證候分析 6.3 反胃的辨證治療 6.3.1 治法 6.3.2 治療反胃的方藥 7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噎膈的穴位 2 治療噎膈的方劑 3 治療噎膈的中成藥 4 古籍中的噎膈 1 拼音

yē gé

2 英文參考

dysphagi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ysphagi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dysphagia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achalasia of cardia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ardiac spa ***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噎膈為病名[1]。見《嚴氏濟生方》卷二。《黃帝內經素問》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1]。《備急千金要方》稱噎塞[1]。又名膈噎、噎、膈、膈氣[1]。

噎膈:1.吞咽不利,飲食梗塞難下;2.飲食不得下,大便秘結者;3.反胃。

4 吞咽不利,飲食梗塞難下·噎膈

噎膈(dysphagia[2])為病名[1]。是指以吞咽不利,飲食梗塞難下為主要表現的疾病[2]。噎,指進食吞咽哽噎不順;膈,指胸膈阻塞、飲食不下[3],或食入即吐[4]。張石頑《千金方衍義》:“噎之與膈,本同壹氣,膈證之始,靡不由噎而成。”臨床上,噎雖可單獨出現,而又每為膈的先兆,故往往以噎膈並稱[4][3]。

噎膈證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內傷噎膈[1]。

西醫的食管狹窄、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癌、賁門癌、賁門痙攣、胃神經官能癥等,均可參照進行食療。

4.1 古人論述

噎膈的形成,《黃帝內經素問》首先指出與人身之津液有關。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篇》說:“三陽結謂之膈。”又認為與精神因素有關。《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篇》說:“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出暴憂之病也。”此後《濟生方·噎膈》又提出乃“寒溫失宜……飲食乖度”所致。《景嶽全書·噎膈》則認為與“酒色過度”有關,並謂“少年少見此證”,對於病因的認識有壹定發展。關於噎膈的病理。歷代醫家有不同的說法:有強調熱結津血虧耗者,如《局方發揮》“血液俱耗,胃脘幹槁”致生噎膈之論;有認為以陽氣衰弱為主者,如《景嶽全書·噎膈》說,此證“惟中衰耗傷者多有之”,“正以命門無火,氣不化精,所以凝結於下而治節不行……即噎膈之屬是也”。由於噎膈可見於多種成因,臨床上陰傷與陽衰之證均能出現,故兩說有並存之必要,不宜偏廢。

4.2 噎膈的病因

《醫貫》卷五:“噎膈者,饑欲得食,但噎塞迎逆於咽喉胸膈之間,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帶痰涎而出。”

噎膈多因情誌抑郁、飲食偏嗜等多種因素造成痰氣、瘀滯、積熱浸淫胃脘食道,日久形成噎膈[3]。

4.2.1 憂思郁怒

憂思可以傷脾,脾傷則氣結,氣結則津液不得輸布,遂聚而為痰,痰氣交阻食道,於是漸生噎膈。《醫宗必讀·反胃噎膈》說:“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悲思憂恚,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郁氣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正指噎膈初起而言。若因郁怒傷肝,肝為藏血之臟,肝郁則血液不能暢行,久之積而成瘀。痰瘀二者,又往往互相搏結,阻塞胃口,則食不得下。徐靈胎評《臨證指南醫案·噎膈》說:“噎膈之證,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膈胃氣。”即指此類情況。

4.2.2 酒食所傷

酒食助濕生熱,若嗜酒無度,又多進肥甘之品,則易釀成痰濁;若恣食辛香燥熱等物,則易致津傷血燥,前者使食道窄隘,後者使咽管幹澀,均能妨礙咽食而發生噎膈。《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謂:“酒濕厚味,釀痰阻氣。”《醫碥·反胃噎膈》說:“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幹澀,食不得入也。”即包括了上述兩個方面。《景嶽全書·噎膈》說:“酒色過度則傷陰,陰傷則精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於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其病機亦不外精少液枯,氣不運行,導致血液枯竭,為內耗腎陰而然。

4.3 噎膈的病理變化

噎膈的病位在於食道,屬胃氣所主。《古今醫案按》引葉天上“食管窄隘使然”之說,即明確指出噎膈的基本病理改變為食道狹窄。但就其發病機理而言,除胃以外,又與肝、脾、腎都密切有關。因三臟與食道、胃皆有其經絡聯系。在功能上,脾為胃行其津液,肝氣之疏泄及腎陽之溫煦亦有助於胃氣和降,而腎之 *** 循足少陰之脈濡潤咽嗌,以上因素,對於食物咽下入胃,均有協同作用。故脾、肝、腎有病,可累及胃與食道漸生噎膈。噎膈由輕而重,逐步發展,也往往波及脾、肝、腎等臟。壹般而言,噎膈輕證,或由於肝脾氣結,痰氣交阻;或因胃津虧虛,食道澀滯,均使食物咽下不順。如在痰氣交阻的基礎上又形成血瘀,以致痰瘀互結,阻膈胃氣,或胃津虧耗而損及腎陰,皆屬於噎膈重證,每使食物咽下即發生疼痛,甚至食入即吐,水飲亦難以咽下。倘病變繼續發展,由陰損以致陽衰,則腎之精氣並耗,脾之生化告竭。必形體羸瘦日甚,或伴有肢體浮腫,病情已屬危篤。在此階段,如因陽竭於上而水谷不入,陰竭於下而二便不通,稱為關格,系開合之機已廢,為陰陽離決的壹種表現。

4.4 噎膈的癥狀

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1]。臨床以吞咽困難,或食入即吐、胸膈疼痛、形體漸瘦為主癥[3]。可見於食道及賁門的功能性與器質性的某些病變中[3]。如賁門痙攣、食道炎、食道癌、賁門癌及食道憩等[3]。

4.5 類證鑒別 4.5.1 反胃

噎膈應與反胃進行鑒別,反胃壹證,古代亦名翻胃,《金匱要略方論》名為胃反。在《嘔吐噦下利病》指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其證是食人之後,停留胃中不化,朝食者則暮吐,暮食者則朝吐,與噎膈之食不得人或食入即吐不同。《景嶽全書·噎膈》說:“反胃者,食猶能人,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將二者作,了簡明的鑒別,對臨床具有指導意義。

噎膈是食不得入,多為陰虛有火;反胃是食入反出,多為陽虛有寒。而二者俱屬難愈之疾,且病程經過較長。

4.5.2 梅核氣

噎膈初起,尚須與梅核氣鑒別:前者系飲食吞咽受阻;反者惟自覺咽中如物梗塞不適,與進食並無妨礙,是為不同之處。

4.6 噎膈的辨證治療

噎膈壹證,為胃與食道的病變,屬於本虛標實之證。病標常有氣郁、痰阻、血瘀等方面,三者每多兼雜互見,有時難以截然劃分。病本有津虧、血耗、陰損及陽等階段。故治法以開郁理氣,滋陰潤燥為原則。如理氣化痰,破結行瘀,滋陰養血,補脾益腎等法,亦每需根據具體病情,有所側重地結合運用。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既忌溫燥之品以劫胃陰,又忌苦寒之屬以傷胃陽,還忌滋膩之劑以滯胃氣,投藥當以清潤和降為順,步步應以“顧胃氣”為主。胃氣壹振,則化源充足,諸臟皆得其養,於是重病可以轉輕,危病可以轉安,甚至僥幸而愈。若胃氣壹絕,則諸藥罔效,勢必不救,醫者所宜深慎。然而本病多與飲食情誌有關,至於精神的安慰與飲食的調攝,對於配合治療,提高療效,很有必要,臨床亦不可忽視。

噎膈初起為吞咽困難,尤其是固體食物,雖勉強咽入,亦必阻塞不下,隨即吐出,甚則吐出物如赤豆汁。逐漸發展,則胸膈疼痛,全身消瘦,面容憔悴,精神衰憊。

在辨證方面,首先應察其虛實。實者系指氣、血、痰三者互結於食道,虛者系屬津血之日漸枯槁。由於病期太長,故往往由實轉虛,由氣及血,而治法亦當權衡其虛實之程度,與氣、血、痰郁結之微甚,適當加以處理。初期以標實為主,根據氣結、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別進行治療,但均需加入滋陰養血潤燥之品;後期以本虛為主,應根據津血枯涸及陽氣衰弱的程度,給予不同治療。

4.6.1 痰氣交阻/痰氣阻膈

噎膈·痰氣阻膈證(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blocking diaphragm[2])是指痰與氣結,阻膈不通,以吞咽梗塞,胸脘痞滿,或疼痛,噯氣、呃逆,或泛吐痰涎,口幹咽燥,大便艱澀,形體日漸消瘦,病情可隨情緒變化而增減,舌偏紅,苔薄膩,脈弦滑等為常見癥的噎膈證候[5]。

4.6.1.1 癥狀

吞咽梗阻,胸膈痞滿,甚則疼痛,情誌舒暢時稍可減輕,情誌抑郁時則加重,噯氣呃逆,嘔吐痰涎,口幹咽燥,大便艱澀,舌質偏紅,苔薄膩,脈弦滑[6][4]。

4.6.1.2 證候分析

肝氣郁結,痰濕壅阻,胃氣上逆:痰氣交阻,食道不利,則吞咽困難,胸膈痞滿,遇情緒舒暢則病證稍可減輕者,此屬氣結初期特征。氣結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熱傷津,故口燥咽幹。舌質偏紅,脈弦滑,為氣郁痰阻,兼有郁熱傷津之象。[6][4]

4.6.1.3 治法

開郁,化痰,潤燥[6]。

疏肝化痰,降逆[6]。

4.6.1.4 痰氣交阻型噎膈的方藥治療

用啟膈散[備註]啟膈散(《醫學心悟》):沙參、茯苓、丹參、川貝、郁金、砂仁殼、荷葉蒂、杵頭糠為主方。方中丹參、郁金、砂仁殼化瘀利氣以開郁;沙參、川貝、茯苓潤燥化痰以散結;荷葉蒂、杵頭糠化濁和胃以降逆。同時可加栝萎、陳皮以增加化痰力量。如津傷便秘,可配增液湯[備註]增液湯(《溫病條辨》):玄參、麥冬、生地加白蜜以助生津潤燥之力。[6]

4.6.1.5 痰氣交阻型噎膈的飲食療法 4.6.1.5.1 推薦食材

丁香、菠菜、韭菜、蘿蔔、海帶、油菜等[6]。

4.6.1.5.2 推薦食療方

[6]

1.丁香梨(《聖濟總錄》)大雪梨1個,公丁香15粒,冰糖20g。梨去皮,用竹簽均勻紮15個小孔,每孔內放人l粒丁香,再把梨放入大小合適的盅內,用紙封嚴盅口,蒸30分鐘。把冰糖加少許水溶化,熬成糖汁。將梨澆上冰糖汁。日服1劑。

2.油菜粥(《本草綱目》):鮮油菜100g,粳米100g。先煮粳米粥,後入油菜,慢火煮熟,任意使用。

3.蘿蔔飴糖飲(《中國藥膳學》):紅皮白肉蘿蔔適量,飴糖2~3匙。蘿蔔帶皮切碎,放入碗裏,上面傾人飴糖,置12小時。頻頻飲。

4.6.2 津虧熱結

噎膈·津虧熱結證(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fluid insufficiency and heat binding[2])是指津液虧虛,熱邪內結,以吞咽梗澀而痛,飲水可下,食物難進,食後大部分吐出,夾有黏痰,形體消瘦,肌膚枯燥,胸背灼痛,口幹咽燥,欲飲涼水,脘中灼熱,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小便不利,大便秘結,舌紅幹,脈弦細而數等為常見癥的噎膈證候[5]。

4.6.2.1 癥狀

吞咽梗澀而痛,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復出,甚則水飲難進,形體逐漸消瘦,口幹咽燥,胃脘灼熱,大便幹結如羊糞,形體消瘦,皮膚幹枯,小便短赤,五心煩熱,舌質紅幹,幹裂少津,脈弦細數[4][6]。

4.6.2.2 證候分析

胃陰不足,虛火上逆,失於濡潤:胃津虧耗,食道失於濡潤,故吞咽時梗澀作痛,尤以進食固體食物為甚。口幹咽燥,大便幹結,亦為胃腸津虧熱結所致。如五心煩熱,形體消瘦,則已由化源告竭進而累及肝腎,肝血腎精交虧。舌質紅幹,或帶裂紋,脈弦細數,均屬津虧內熱之候。[4][6]

4.6.2.3 治法

以滋養津液為主[4]。

滋養陰液,降逆清熱[6]。

4.6.2.4 津虧熱結型噎膈的方藥治療

五汁安中飲[備註]五汁安中飲(驗方):韭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加味。方以梨汁、藕汁、牛乳養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菲汁活血行瘀。並可加沙參、石斛、生地、熟地等,雙補胃腎之陰,以增加療效。用法宜少量多次,頻頻呷服,不可操之過急,以免泥胃不化。如腸中燥結,大便不通,可酌用大黃甘草湯[備註]大黃甘草湯(《金匱要略方論》):大黃、甘草,但宜中病即止,以免重傷津液。[4]

4.6.2.5 津虧熱結型噎膈的飲食療法 4.6.2.5.1 推薦食材

銀耳、木耳、大白菜、梨、葡萄、玉竹等[6]。

4.6.2.5.2 推薦食療方

[6]

1.蜜餞雪梨(《普濟方》):梨500g,蜂蜜250g,水適量。雪梨或鴨梨洗凈,去柄、核,切片,放在鍋中,加水適量,煮至七成熟爛,水將耗幹時加水和蜂蜜,再以小火煎煮熟透,收汁即可,待冷,放瓶罐中備用。隨時服用。

2.桑葚糖(《瀕湖集簡方》):幹桑椹200g,白砂糖500g,水適量。白砂糖放在鍋中,加水少許,以小火煎熬至較濃厚時,加入幹桑椹碎末,攪拌均勻,煎熬至用鏟挑起即成絲狀,而不粘手時,停火,將糖倒在表面塗過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待稍冷,將糖分成小塊即可。隨時服用。

3.三耳湯(《食用菌飲食療法》):銀耳、黑木耳、側耳(均為幹品)各10g,冰糖30g。將三耳泡發、洗凈、去雜,放入碗中,加冰糖和適量水,上鍋蒸1小時,熟透。分次或壹次食用。日二服。

4.6.3 瘀血內結/瘀血閉阻

噎膈·瘀血閉阻證(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瘀血阻膈,升降失常,以飲食難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膚枯燥,形體消瘦,舌紅有瘀點、紫斑,脈細澀等為常見癥的噎膈證候[5]。

4.6.3.1 癥狀

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飲食難下,或雖下而復吐出,甚或嘔出物如赤豆汁,大便堅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滯,形體更為消瘦,肌膚枯燥,舌紅少津,或帶青紫,脈細澀[4][6]。

4.6.3.2 證候分析

瘀血阻滯,食道閉塞,通降失司:瘀血內結,阻於食道,因而痛有定所,食人即吐,甚至水飲難下。由於病久,陰血更傷,腸失潤澤,故大便幹結,堅如羊屎。倘絡傷滲血,則吐出物如赤豆汁。長期飲食不入,化源告竭,必形體更為消瘦,肌膚枯燥,面色晦滯。舌紅或帶青紫,脈細澀,為血虧瘀結之征。[4][6]

4.6.3.3 治法

滋陰養血,破結行瘀[4]。

豁痰涎,化瘀血[6]。

4.6.3.4 瘀血內結型噎膈的方藥治療

通幽湯[備註]通幽湯(《蘭室秘藏》):生地黃、熟地黃、桃仁泥、紅花、當歸、炙甘草、升麻為主方。方中地黃、當歸滋陰養血,桃仁、紅花破結行瘀。甚者可加三七、乳香、沒藥、丹參、赤芍、五靈脂、蜣螂蟲之類以祛瘀通絡,海藻、昆布、貝母、栝萎以軟堅化痰。如服藥即吐,難於下咽。可先服玉樞丹[備註]玉樞丹(《是齋百壹選方》):山慈姑、續隨子、大戟、麝香、腰黃、朱砂、五倍子;或用煙鬥盛藥,點燃吸入,以開膈降逆,隨後再服煎藥。[4]

4.6.3.5 瘀血內結型噎膈的飲食療法 4.6.3.5.1 推薦食材

桃仁、紅花、山楂、酒、醋、萵筍等[6]。

4.6.3.5.2 推薦食療方

[6]

1.羊乳飲(《中國藥膳學》):羊奶250g,竹瀝水15g,蜂蜜20g,韭菜汁10g。羊奶煮沸後,加竹瀝水、蜂蜜、韭菜汁後,再煮沸。代茶飲。

2.萵筍汁(《食療本草學》):萵筍250g,米酒適量。萵筍洗凈切碎、搗爛、絞取汁液。1日分2次,用米酒送服。

3.紅花山楂酒(《百病飲食自療》):紅花15g,山楂30g,酒250g,將上述藥人酒中浸泡1周。每次飲15~30g,每日2次,視酒量大小,不醉為度。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指數計算及評價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期計算器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價 體溫水平評價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 補鈉計算器 補鐵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學百科,馬上計算!

4.6.4 氣虛陽微

噎膈·氣虛陽微證(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yang debility[2])是指氣虛陽微,升降失常,以長期吞咽受阻,飲食不下,面色晄白,精神疲憊,形寒氣短,面浮足腫,泛吐清涎,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為常見癥的噎膈證候[5]。

4.6.4.1 癥狀

長期飲食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腫,面色?白,精神疲憊,形寒氣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腫,腹脹,舌質淡,苔白,脈細弱[4][6]。

4.6.4.2 證候分析

脾腎陽虛,失於溫養:病情嚴重發展,由陰損及陽。脾胃之陽氣衰微,飲食無以受納和運化,津液輸布無權,放長期飲食不下,泛吐清涎,精神疲憊。面浮、足腫、腹脹,則為脾腎俱敗,陽氣無以化津之象。面色?白,形寒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亦屬氣微陽虛之征。[4][6]

4.6.4.3 治法

溫補脾腎[4]。

溫中和胃,補益脾腎[6]。

4.6.4.4 氣虛陽微型噎膈的方藥治療

溫脾用補氣運脾湯[備註]補氣運脾湯(《統旨方》):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黃芪、陳皮、砂仁、半夏曲、生姜、大棗,溫腎用右歸丸[備註]右歸丸(《景嶽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補氣運脾湯用人參、黃芪、白術、茯苓等補氣益脾為主;半夏、陳皮、生姜等和胃降逆為輔。並可加入旋復花、代赭石等以增強降逆止吐之力。右歸丸以熟地、山茱萸、當歸、枸杞等滋腎陰,又用鹿角膠、肉桂、附子、杜仲等溫腎陽,為陰中養陽之法。噎膈至脾腎俱敗階段,壹般宜先進溫脾益氣之劑,以救後天生化之源,待能稍進飲食與藥物,再以暖脾溫腎之方,湯丸並進,或兩方交替服用。[4]

4.6.4.5 氣虛陽微型噎膈的飲食療法 4.6.4.5.1 推薦食材

韭菜、羊腎、蘑菇、牛肉、枸杞子、山藥等[6]。

4.6.4.5.2 推薦食療方

[6]

1.姜韭牛奶藍(《丹溪心法》):韭菜250g,姜25g,年奶250g。韭菜、姜分別切碎,同搗爛後絞汁;再與牛奶同放鍋中,烘沸。日壹次,熱服。

2.磁石羊腎粥(《聖濟總錄》):磁石30g,羊腎1對,粳米100g,黃酒少許。將羊腎洗凈,去內脂,細切。先煎磁石,去渣,後入羊腎及米煮粥,臨熟,加入黃酒少許,調和,稍煮。空腹食。

3.蘑菇炒肉(《中國藥膳學》):鮮蘑菇、豬瘦肉、調料各適量。將蘑菇洗凈,豬肉切片。油燒熱,放人肉片翻炒片刻,入蘑菇,加料酒、蔥、姜、胡椒粉炒熟。佐餐服食。

4.6.5 痰瘀互結

噎膈·痰瘀互結證(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phlegm and static blood[2])是指痰瘀內結,阻膈不通,以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能下,甚則滴水難進,進食即吐,泛吐黏痰,大便堅硬如羊屎,或吐下如赤豆汁,或便血,面色灰暗,形體羸瘦,肌膚甲錯,舌紅或帶青紫,苔幹少津,脈細澀等為常見癥的噎膈證候[5]。

4.7 噎膈的對癥治療

針灸對功能性疾病的效果較好,對器質性的疾病也能緩解癥狀[3]。

針灸治療:可取天突、膻中、足三裏、內關、膈俞、膈關、脾俞、胃俞等穴為主[3]。痰多加豐隆;胸膈痞滿加中脘、大陵;肢冷脈微加灸命門、關元;食物格拒不入者加灸中魁[3]。

噎膈後期出現衰竭癥候者,當采用綜合治療[3]。

4.8 噎膈患者飲食建議

噎膈患者宜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促進消化,緩解噎膈[6]。

如進行食療,應以滋陰潤燥為原則,辨證而分別配以疏肝、化痰、活血等治法[6]。

4.9 文獻摘錄

《黃帝內經靈樞·四時氣》:“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景嶽全書·噎膈》:“噎膈壹證,必以憂悉思慮,積勞積郁,或酒色過度,損傷而成。蓋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施化不行。酒色過度則傷陰,陰傷則精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於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且凡人之臟氣,胃司受納,脾主運化,而腎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飲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結不通,豈非運化失職,血脈不通之病乎?而運行血脈之權。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腎而何?矧少年少見此證,而惟中衰耗傷者多有之,此其為虛為實,概可見矣。” ’

《醫學心語·噎膈》:“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劑通用,不思吐,濕癥也,宜燥;噎膈,燥癥也,宜潤。經雲:三陽結謂之膈,結,結熱也。熱甚則物幹,凡噎膈癥,不出胃脘幹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飲可行,食物難入。槁在下脘者,食雖可入,久而復出。”

《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夫反胃乃胃中無陽,不能容受食物,命門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飲食入胃,不能運化,而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補土通陽以溫脾胃。”

5 飲食不得下,大便秘結者·噎膈

噎膈為病名[1]。見《嚴氏濟生方》卷二。噎膈指飲食不得下,大便秘結者[1]。《醫學入門》卷五:“飲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

6 反胃·噎膈

噎膈為病名[1]。見《嚴氏濟生方》卷二。亦指反胃[1]。《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漸。”

反胃,《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稱為“胃反”,《聖惠方·治反胃嘔噦諸方》則稱為“反胃”。其證是食入之後,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屬未經消化的食物。本病多因飲食不當,飲飽不常,或嗜食生冷,損及脾陽,或憂愁思慮,有傷脾胃,以致中焦虛寒,不能消化谷食,飲食停留,終至嘔吐而出。正如《聖濟總錄·嘔吐門》所說:“食久反出,是無火也。”如反胃日久,可導致腎陽亦虛,所謂下焦火衰,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谷,則病情更為嚴重。

6.1 反胃的癥狀

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吐後即覺舒適,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象細緩無力[4]。

6.2 反胃的證候分析

中虛有寒,宿食停留不化,故食後脘腹脹滿,吐出宿谷,即覺舒適。由於久吐傷氣,食物又不能生化精微,故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象細緩無力,乃脾胃虛寒之征。[4]

6.3 反胃的辨證治療

反胃有虛實之分[1]。《金匱翼》卷三:“噎膈之病,有虛有實。實者或痰或血,附著胃脘,與氣相搏,翳膜外裹,或復吐出,膈氣暫寬,旋復如初。虛者津枯不澤,氣少不充,胃脘幹癟,食澀不下。虛則潤養,實則疏瀹,不可不辨也。”根據病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氣、梅核膈等[1]。

6.3.1 治法

溫中健脾,降氣和胃[4]。

6.3.2 治療反胃的方藥

用丁沈透膈散[備註]丁沈透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白術、香附、人參、砂仁、丁香、麥芽、木香、肉豆蔻、神曲、炙甘草、沈香、青皮、厚樸、藿香、陳皮、半夏、草果。本方用人參、白術、木香等以溫中健脾;砂仁、丁香、沈香、神曲、麥芽等以降氣和胃。吐甚者可加旋復花、代赭石等以鎮逆止嘔。[4]

如面色?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脈沈細者,為久吐累及腎陽亦虛。治宜益火之源,以溫運脾陽。用附子理中丸[備註]理中丸(《傷寒論》):人參、白術、幹姜、炙甘草加吳茱萸、丁香、肉桂之類。[4]

如唇幹口燥,大便不行,舌紅脈細者,是由久吐傷津,胃液不足,氣陰並虛之象。治宜益氣生津,降逆止吐,可用大半夏湯[備註]大半夏湯(《金匱要略方論》):半夏、人參、白蜜。[4]

因憂思而氣結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寬中散,香砂寬中丸,啟膈散等方[1]。

因酒色過度,腎陰虧損所致者,治宜滋補腎陰,可用六味地黃丸[1]。

因陰虛火旺,瘀熱交阻所致者,治宜養陰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湯,滋血潤腸丸[1]。

因津液枯槁所致者,宜生津益胃,可用麥門冬湯[1]。

因脾氣虧損所致者,治宜益氣健脾,可用補氣運脾丸[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