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傳說中的龍究竟是什麽樣子?大神們幫幫忙

傳說中的龍究竟是什麽樣子?大神們幫幫忙

據史書記載,早在四、五千年前,人類處於氏族社會時,每壹個氏族,都拜壹種動物,如牛、馬、虎、鹿、蛇等,作為本氏族的標誌。後來,有個強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並了,就把各個氏族的動物標誌擠湊在壹起,虛構出壹個最兇猛的動物形象,這就是所謂“龍”的來歷。 “龍”在我國古代書籍中的記載,壹向是眾說紛壇的《禮記·禮運篇》中就稱“‘龍、鱗、鳳、龜’,謂之四靈。”《說文》中說“龍”是鱗蟲之長,能細能巨,能長能短。《北大荒經》:“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謂之龍。”可見很早就把龍當作靈氣的神物。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龍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龍被想象成為壹身具備各種動物之所長,成了壹種神異之物。《疏引正義》說:“龍為歲星,歲星木也,木為青龍”;又說“天宮東方之星,盡為蒼龍之宿”。說龍王就是龍屬之王,對其眷屬而稱王也。所以《大雲請雨經》上說:“有壹百八十五龍王,為興風致雨之神。”四海龍王,是小說《西遊記》上說的四個龍王,即東海敖廣、南海敖欽、北海敖順、西海敖閏。又說,龍王有九子,據《玉芝堂筆薈》說:“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是很有趣的神話。其九子的名字和特點愛好是:長子囚牛,生平好音樂,今胡琴頭刻獸是其遺像;次子睚眥,生平好殺,今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三子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嗚,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頭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八子蠻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其原文少壹子的記載)。不過《升庵外集》也載有龍有九子的事,除與《玉芝堂筆薈》所載蒲牢、狴犴、睚眥三名相同者外,又說:“形似龜好負重,今為碑下龜躍是也;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脊獸頭是也;饕餮,好食,故立於鼎蓋;趴蝮,性好立,故立於橋往,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於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首。”按《升庵外集》的記載,恰好為龍王九子。《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也有壹段龍的描寫,曹操和劉備談起龍的變化,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這些文字無非是說,龍是壹種世上沒有、人們看不見的異靈之物。 龍究竟是什麽樣子呢?凡到北京參觀過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磚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形態各異的龍,它們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似奔騰在雲霧波濤之中。這就是有名的“九龍壁”。看了九龍壁,心裏多少會有點“龍”的概念。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龍”字。字有繁簡四體,從龍字的繁體來看,象是壹種頭有角、大口、紋身、婉曲的動物;另有簡體字三種,也表現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傳》中有“深山大澤,實生龍蛇”之說。《出海經》中記載:“蛇身人面,發如赭,居於鐘山之下。”看來古代所指的龍是壹種似蛇的動物。據《神農本草經》中,稱蜥蜴為石龍,稱蛇蛻為龍衣。可見,想象中的龍與蛇或晰錫,屬於同種的爬行動物。 龍王是水族的總管。民間認為:江河湖海,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龍王存在。龍能生風雨、興雷電,人們祭祀龍王,多把它作為興雲播雨之神。如遇久旱不雨,壹方鄉民必先到龍王廟祭祀求雨,如龍王還不顯靈,則把它的神像擡出來,在烈日下暴曬,直到天降大雨為止。古人認為:東南西北四海都有龍王管轄,叫四海龍王。另有五方龍王、諸天龍王、江河龍王等。 有壹個關於龍王的故事是這樣的,唐之初。安徽省穎上縣百社村,有個名叫張路斯的人,夫人石氏,生有9個兒子,他曾在河南南陽做過照靈侯。自罷官歸裏後,經常到壹處小地名叫“焦氏臺”的河邊樹陰下釣魚。有壹天,在他垂釣的地方,突然出現壹座宮殿。他好奇地走了進去,因此,便成了龍王。後來他天天清早到龍宮去,天黑才回家,回到家裏身體還涼冰冰的,衣服濕漉漉的。他的妻子問他為什麽這個樣子,張路斯說:“我已是龍王了。外地也有壹個叫鄭祥的人,也是龍王,他要與我爭奪地盤,我們約好明天進行決戰,誰贏了,這個地盤就歸誰管。為此,請妳轉告9個兒子明天去為我助戰。頭上紮紅巾的是我,頭上紮青巾的是鄭祥,記住,不要認錯標記了。”張路斯的9個兒子聽從了他父親的話,第二天便拿著弓箭去為他們的父親助戰,朝紮青巾的鄭祥猛射,結果把鄭祥射中了,鄭祥受傷以後,憤怒地逃離焦氏臺,張路斯父子在後面緊緊追擊,直追到淮河邊上,鄭祥逃到合肥的西山上死去了。唐乾寧中(公元894—898年間)刺使王敬堯還在穎州建了壹座龍王廟,裏面祀的龍王神就是張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