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提高學生語言欣賞

如何提高學生語言欣賞

如何提高學生語言欣賞

現行語文教材都以優秀的文學作品為主,諸如:散文、詩歌、戲曲、小說比比皆是,真正要讓學生在學習文學作品中讀有所感、讀有所悟地讀出文章的味道來,從而培養學生讀書的濃厚的趣味。這務必要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這也是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的必由之路。

閱讀壹篇文章,不光要讀得懂,讀得明白,還應該得出更進壹步的認識,能夠分辨出思想觀點的否正確,感情是否健康;或知識是否準確,認識是否深刻,形象是否鮮明;以及表現手法有何技巧,語言和風格上有何特點等,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的分析,就是對作品進行鑒賞和評價。鑒賞是比理解更高級的閱讀活動,它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鑒別、評價和欣賞的過程,是理解的進壹步深化。只有具備了鑒賞能力,才能對讀物作出正確的評價,才能取精去糟,去偽存真,使認識更加深入,才能對讀物有更大的收獲。例如:我們朱自清的名篇《河塘月色》壹文,不僅能理解和領會作者給我們描繪月下荷塘的恬靜,清新宜人,夢幻迷離,令人賞心悅目的優美景色,理解作者那種對現實不滿,又找不到出路,幻想脫離現實卻又擺脫不掉的矛盾苦悶心情,而適應從文中的荷塘月色的描寫得到壹種美的享受,並看到作者那種的情操坦蕩的胸懷和對生活的向往,從文中選詞造句的優美、準確,運用比喻的新奇、貼切,體會出文中那種清新雋永、生動形象、細膩自然的語言藝術;從行文的自然流暢、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看出作者布局得當的精湛藝術,從文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方法上看出作者表現手法的嫻熟和巧妙,同時也要從整體的感悟中看出作者幻想超脫現實、企圖回避鬥爭的思想局限等等。對以上這些總是的認識和評價,這就是鑒賞。但就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多數教師都是停留在對教材的基本分析上,對精美片斷也淺嘗即止,造成學生壹知半解,認識模糊,從而日積月累,造成學生的鑒賞能力低下,無法讀出文章的真正的味道,從而就無法讀出趣味,降低了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故此,我們為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做到會讀,善讀,愛讀,好讀,那麽就應該從文學作品的語言教學抓起,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壹、引導學生整體感悟作品,感知描繪形象。

蘇軾對王維詩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的詩句以描繪田園風光為主,是具有代表情的田園詩人,故此學習他的詩就要感知秀麗多姿的田園風光。也就是說文學語言是“有聲的畫”,作為教師要註意引導學生對作品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整體感知文學語言所描繪的形象。從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研究得知:感覺並不是各種感覺要素的復合,所謂知覺並不是先古籍到整體的現象,而後才註意到構成整體的諸成分。文學作品的語言教學應當始終反課文盾成壹個整體系統,註重從整體上感知和領悟。對課文某壹方面或基本壹局部的感知,都應放在整體中進行。例如對課文的形式、結構或表現手法等方面的感悟都離不開對課文整體內容所描繪的整體形象的感悟。離開課文的整體而孤立地就結構分析結構,就表現手舞足蹈法分析表現手法,就有多大意義。故此,我們在文學作品的語言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課文的整體。例如對魯迅的敘事散文《阿Q》和《山海經》的教學要首先從整體引導學生感知阿Q這個人的人物形象。文章通過眾多的日常生活小事的傳神敘述,充分展示了壹個煩瑣、粗俗和愚昧,但又不失對工作盡職盡責、忠誠老實的傭婦形象。閱讀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就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到春天的微型機勃勃,百花爭艷,人勤春早欣失向榮的景象。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學語言所描繪的形象的同時,還註意在閱讀寫景狀物的作品時的層次、方位、動靜、色彩和音響。在閱讀記人寫事的傷口時要註意人物的外貌、神情、活動環節、說話聲調等,努力激發學生的積極認真閱讀,充分發揮聯想的想象,力求使感知所獲得的形象造型具有具體性、鮮明性、生動性,進而為理解畫面之中的|神|打好基礎,使|作品中的“形”和“神”融為壹體,使學生既受到較強的感染熏陶,不覺得情趣盎然,意猶未盡,產生無窮的閱讀樂趣。

二、引導學生感悟作品語言,領悟情操。

領悟情境提的是對作品語言所表現出來的情趣和意趣的領會和感悟,要求能體現出文字背後的情感、情意以及畫面所表現的境界、情調、氛圍。要做到以上要求這就是具體到對文學作品局部語言的分析。以精彩文句盡可能做到咬文嚼字,感“語”“悟”文。語言是信息的載體,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鑒賞文學作品是語言符號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故此對文學作品的教學,實行對語言的感受,揣摩推敲以於咬文嚼字是十分必要的。咬文嚼字有助於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感受能力的提高,亦是品味文學作品、領悟作品情境的必由之路。通過咬文嚼字(即“煉詞”“煉句”)使學生入境。所謂“入境”就是在學生感知到語言所描繪的形象後,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所蘊含的情境,進而領悟語言的神韻。通過咬文嚼字領悟文學作品語言背後的情境,實質上就是感悟文學作品的意象之美。所謂“意象”即形象之物。如“紅杏出頭春意鬧”,“鬧”是壹個形象,又負載了豐富的感情內容。語言既寫出紅杏生機勃發,春意盎然,又寫出作者對春天到來的由衷喜悅和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又如蘇軾《念奴嬌,青壁懷古》的詞中的“亂不穿,驚濤,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拍”“卷”三個字不但描繪出壹幅雄壯麗的“青壁江山圖”,而且展示蘇詞豪放的風格和奔放的氣勢,折射出作者豪放、曠達、超脫的誌趣和性格。另外“羽扇綸中談笑間,灰飛煙滅”,不但畫出周瑜卓然不凡的英才形象,而且寄托了作者仰慕英雄和概嘆壯誌的心誌。總之,文學作品都具有“意境”之美,“意境”是文學作品所形成的最高境界,正如王維在,《人間詞論》中寫到“文學之事,其內足以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上都意與境深,其次者以境勝,我們意勝,尚缺其壹,不足以言文學。他認為文學作品是藝術創造的最上乘。在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學傷口皆具以上特點,故此只有我們在教學法中慎於抓住經典名句,精彩片段的咬文嚼字緊入透視,就會使學生漸入皆,獲得鑒賞作品的喜悅和樂趣,其鑒賞能力亦會逐漸得以提高。

三、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翅膀進行再造想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進步,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現行教材中諸多人口,千古流傳的名篇佳作,諸多跳動著時代脈搏,呈現著時代特色的時代美文,為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創造性思維,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在教學法中善清真引導學生在理解領人文章內容的特點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應有的聯想和想象,把文章的文字符號變為多姿態多彩的立體畫面,有助於活躍思維、開拓思路,有助於學生裝進入學生領悟文章的更高層次,增強教學的有意味的話:“真正懂詩的人會把詩人詩句中只透露壹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展。”還有劉所說的“思個載,祖同萬裏”,以及古語中的“身不離於席讓,而遊於六合之外。生手千古之下,而遊千古之上”等等的古代文學理論,都強調壹點是學習文學作品都要有豐富的想象力進行再造想象。培養他們初步具有對文學作品的鑒別欣賞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對作品的進壹步鑒賞的很好的辦法。德國教育學家海因裏希教授認為,人對知識的吸收如果僅是聽和看的話,加起來只能吸收50%,動手的話則能吸收90%。素質教育的重點也在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課文中的彩圖、插圖都是畫家根據課文內容創作出來的,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開展“爭當小畫家”的活動,給課文配插圖,可訓練學習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學習《桃花源記》可叫學生畫出“芳草繽紛”的美景;學習《小石潭記》有畫出尋出找到小石潭的行徑和位置;學習朱自清的《背影》可根據描寫父親去為兒子買橘子的片斷,讓學生勾出父親的衣著、體態、的動作的特點。又如學習散文《白楊禮贊》對白楊的“形美”描繪得生動傳神。在學生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叫學生根據文章勾畫出白楊樹的形象,通過這樣斥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進行再造性思維和想象,使無聲的鉛字變成激情的話語,使無聲的畫面變為栩栩如生的景觀,這樣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就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品賞語言風格。

品賞語言風格是對作品語言特征的綜合性把握和判斷。它包括思想主題的表達方式,內在婉轉多變的結構、氣勢,在服從內容的基礎上所形成的語言風格等。在品嘗語言風格時最重要的是啟發學生從總體上把握“筆調”。例如我們在鑒賞詩歌的語言風格時,註意強調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在煉詞造句中非常講究。描寫講求生動傳神;敘述講求簡潔流暢;議論講求點睛之筆/講求含蓄其語言藝術有多樣風格;如含蓄:“驛路梨花處處開”;如質樸:“碩鼠碩鼠”,如委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如豪放:“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語言體現不同的語言風格特點。另外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語言風格。例如周作人講究語言的詼諧幽默,平和恬談;朱自清講究雋永、精煉、準確等。不同的創造對象,不同的創造者,都有不同的創造風格。為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在平時的語言教學中務必進行比較分析,利於學生進行了解文學語言藝術的魅力。

文學作品是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的,提高學生的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語言的教學,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加以引導,讓學生在感受文學魅力的愉悅中達到素質教育目的,幫助學生提高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