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法古代又稱角法,是因為使用工具得名。火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壹,在我國漢族民間使用很久了。晉代醫學家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裏,就有角法的記載。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燾著的《外臺秘要》,也曾介紹使用竹筒火罐來治病,如文內說:“……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壹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亦有蟲出者,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從以上介紹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況看來,我國晉、唐時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拔火罐”是我國民間流傳很久的壹種獨特的治病方法,俗稱“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叫作“火罐氣”,《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於外科癰腫,起初並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膿血,所以壹些古籍中又取名為“角法”。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281~361年間,晉代葛洪著的《肘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