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中藥名。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幹燥成熟果實。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苦後微辛而稍麻舌。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幹,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幹。栽培或野生。主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陜西等省,以東北三省產者為佳,俗稱“關大力”。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於山野、路旁、溝邊、荒地、山坡向陽草地。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旱,怕澇,以土層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屬於解表藥中發散風熱藥。現代研究,牛蒡子還可用於防治糖尿病腎病,牛蒡果實含牛蒡甙經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寒。歸肺、胃經。
功效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消腫、滑腸通便。臨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中醫古籍相關論述
《本草發揮》:潔古雲:主風腫毒,利咽膈。吞壹粒可出瘡疽頭。《主治秘訣》雲:辛溫,潤肺散氣。搗碎用之。
《本草綱目》:消斑疹毒。
《本草經疏》:惡實至秋而成,得天地清涼之氣。《本經》言辛平,藏器兼苦。升多於降,陽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辛能散結,苦能泄熱,熱結散則臟氣清明,故明目而補中。風之所傷,衛氣必壅,壅則發熱,辛涼解散則表氣和,風無所留矣,故除風傷。藏器主風毒腫,諸瘺。元素主潤肺散結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癮疹,痘瘡,尤獲奇驗。
《本草分經》:辛、苦、寒,滑。瀉熱散結,宣肺氣,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經,散諸腫瘡毒,腰膝滯氣。
現代藥理研究
1. 牛蒡子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煎劑和水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腹股溝表皮癬菌、同心性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多種菌群均有抑制作用,並對Epstein-Barr病毒抗原表達有抑制作用。
2. 牛蒡子有抗腎病變作用。所含牛蒡甙及甙元對氨基核苷引起的大鼠的腎病變,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改善血清生化指標,顯示抗腎病變作用。另外,牛蒡子甙元對免疫性腎炎也有明顯抑制作用。
3. 牛蒡子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4. 牛蒡子有抗腫瘤作用。
5. 牛蒡子有降血糖作用。
6. 牛蒡子有降眼壓作用,本品煎劑2.5g/kg劑量給家兔灌胃,可使正常家兔眼壓輕微下降,但不能阻止水負荷所致的兔眼壓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