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作者陳認為農耕時代是人類最美好的時代,而這本書講的是古代農耕文明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退出歷史舞臺的壹段痛苦經歷。滿清的滅亡,辛亥革命的爆發,* * *產黨的崛起,都是西方工業文明沖擊的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會經歷怎樣的悲歡離合?
白嘉軒既是地主又是農民。按照階級劃分,很難說他是剝削階級還是被剝削階級。他是從農業文明中提煉出來的人物,是傳統道德的捍衛者。白嘉軒恪守“耕讀”的信條,勤勞正直。作為族長,他以身作則,用鄉規民約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規範了自己人的行為;作為父親,他嚴格教育子女,讓他們和自己壹樣,小心翼翼地守護著祖先留下的土地和規矩。他的慷慨和苛刻使他幾乎不可侵犯。
?在黑娃看來,他作為道教守護者的形象是“腰太硬太直”。而朱先生恰恰代表了白嘉軒苦苦守護的路。白嘉軒代表農耕時代的經濟基礎,朱先生代表農耕時代的上層建築,壹個是經濟的濃縮,壹個是文化的濃縮。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白鹿原精神”,這兩個人堪稱“白鹿原精神”。
朱先生在書中以完美聖人的形象出現,卻帶著遺憾離開了。沒有他的物質基礎,他自然無法存在。朱先生去世後,白嘉軒感慨地說:“天下不會再有這樣的先生了!”這句話沒錯。現代人經常誇某人是國學大師,大學裏教國學,政府在國外辦孔子學院弘揚傳統文化。這些做法很可笑。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壹旦工業文明取代農耕文明,傳統文化只能成為舞臺上的道具,不僅似是而非,而且毫無用處。
書中的幾個年輕人都是朱老師的學生。魯與魯是兄弟,白孝文與是兄弟,白靈是,黑娃也是。這幾個人來自同壹所學校,但性格不同,經歷不同,結局也不同。
?《白鹿原》不是壹本意識形態鮮明的書,電視劇卻是另壹個故事。它只是展現了壹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讓讀者自己去品味和思考。這本書真正想表達的是對農耕文明的眷戀,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對生活的贊美。
白鹿原經歷了壹次又壹次的災難,生命還在繁衍。書中有兩次災難,都有很強的神秘感。大旱時的求雨,瘟疫時的鎮妖塔,看起來都非常離奇荒誕。其實這些東西都是深植在我們心裏的。書中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敬畏,這是壹種心理需要,是文化的物化。
?《白鹿原》壹方面歌頌了不屈頑強的生命,另壹方面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困惑。
白嘉軒晚年更像壹個哲學家。他明白了很多道理,總結了很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