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老子的成語如下:
1、言者不知
出自《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指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能。
2、福倚禍伏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指福禍互為因果,互相轉化。
3、蕓蕓眾生
出自《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蕓蕓:形容眾多;眾生:原指壹切生物,後指許多人。原指世間的壹切生靈。後多指大群無知無識的人。
4、絕聖棄智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5、膠柱調瑟
瑟:古代壹種彈撥樂器。用膠粘住瑟上用以調音的短木,不能再調整音的高低緩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變通。
6、大辯若訥
出處《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訥:語言遲鈍,不善於講話。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7、天長地久
語出《老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長地久,原意指天地的存在最為長久。用以比喻情感、友誼等與天地***存。
8、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出自《老子》:“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指來的不懷善意,有善意的不會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陽(或曰謚伯陽)。生於公元前571年,卒於公元前471年。與中國近現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厲麟似等並稱“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據《史記》等多部古籍記載,老子是春秋時期的陳國苦縣人(今河南省鹿邑縣,),在老子去世後,苦縣又屬於戰國楚國和漢朝楚國。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