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中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Xi甌”和“駱越”是壯族最直接的祖先。
先秦時期,有壹個叫百越的民族廣泛分布在中國從長江中下遊以南到東南沿海地區。今天位於兩廣的Xi甌、珞珈就是其中之壹,當時仍處於氏族部落社會的發展階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派魏圖穗率領50萬大軍,分五路,向嶺南進軍。在嶽城嶺壹帶,他遭到了甌人的強烈抵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石魯引兵開陵區,繳糧運兵。此後,秦軍打敗了Xi甌人,統壹了嶺南地區,並在嶺南設立了桂林、南海和象山三縣,正式將該地區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
根據考古資料和歷史記載,此時的Xi甌人和駱越人已經使用青銅和鐵器,開始進入文明時代。尤其是甌人,在首領伊的帶領下,利用熟悉的叢林和山地作戰,能夠數年應對數十萬,逼得“迷惑三年”,說明甌人的社會組織已經相當發達,能夠有效運轉,已經進入部落聯盟或酋邦時代。
當時,為了保證南征嶺南的軍事後勤供應,挫敗甌人的抵抗,秦始皇還派魯健在桂東北修築“靈渠”,連接湘、澧水。靈渠的修建極大地方便了武陵南北的交通,有利於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秦朝統壹嶺南後,大量漢人遷居嶺南,與越人雜居。從此甌人和越人與內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更加密切,對嶺南西部越人社會的進壹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嶺南地區(即後來的兩廣)的土著被稱為“五胡”、“黎”、“遼”或“”,他們是歐、駱越的後裔。東漢末年,中原戰亂,社會動蕩。許多富裕的家庭為了避免混亂而搬到嶺南,從而促進了嶺南封建主義的發展。受其影響,居住在嶺南的大姓貴族廖立壹直稱霸全國,產生了嶺南土著民族社會中壹些“優於鄉歌”的“大姓”。如高梁合浦冼氏、欽州合浦寧氏、貴州李氏、高梁黃氏等,都是這壹時期嶺南著名的土著姓氏。他們擁有“千裏之地,萬余奴婢之人,聚寶之地”的財富。與此同時,社會上還有大量貧困甚至是“父子倆世代為奴”的普通勞動者。
先是秦漢以來高梁地區最流行的姓氏。南朝梁大同初年,冼夫人嫁給南遷。
漢族的鮑鋒和太守高亮是他的妻子,他擁有超過65,438萬個部落。她從小聰慧睿智,足智多謀,又能安撫民心,編出了壹系列南遷的百越、漢族移民。隋朝時,她被隋文帝賞賜,封為郡主。冼夫人為維護國家統壹和地方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後人所敬仰。
唐五代時,壯族先民仍稱李、遼、烏胡(烏烏),但也有以地域或族名命名的族名,如西原蠻、黃東蠻、弄東蠻或東莽等。宋代以後,壯族稱謂出現了“碰撞”、“鋪土”、“土人”等新變化。元明以後,受辱翻譯成“夷”,還有人自稱莊、農、郎、屠、沙。這些稱謂本來是地域性的,但到了明清時期,廣西、粵西地區廣泛出現了“壯”的稱謂,成為壯族最常見的民族稱謂。1952統壹為“通”(強音)。1965被改寫為“莊”。
內部和外部的鬥爭:
歷史上,壯族人民為了反抗中央王朝的黑暗統治,反抗地方官、流官,發動了無數次反封建、反壓迫的起義。其中有唐代姚、潘長安、黃在西苑府(左江流域)領導的起義,宋代廣元府首領農領導的“南天國”起義,宋代益州(宜山、南丹)士兵起義,富水府(環江縣)農民起義等。)和古田縣(永福縣等。)明朝由壯族農民魏率領。
壯族人民同各族人民壹道,多次抗擊封建統治者和日本海盜的武裝侵略,肩負起保衛祖國邊疆神聖領土的重任。
11世紀初,交趾(今越南)在李朝的統治下逐漸強大。
農高智
起來,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利用北宋忙於北方抗遼、抗西夏而無暇顧及南方的時機,擺脫宋朝的控制,頻繁入侵、掠奪江農洞、黃洞周邊地區和秦、連沿海地區。熙寧八年(1075),交趾王李感德命令他的輔國邱率65438+萬大軍大舉入侵廣西。欽州、連州被水路攻陷,永平、太平村被陸路、公路困住。農歷十二月,兵侵坦洲城(今南寧市)。永州肅州的地方兵和各族漢兵,紛紛入城禦敵,但因寡不敵眾,堅守42天,城破。當時,廣西左右溪流的壯丁和壯、瑤人紛紛起來,阻擋過趾侵略者,切斷後路。很快,宋朝援軍趕到。在官兵、戰士和壯漢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打敗了侵略者,成功地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完整。
明朝嘉靖年間,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國東南沿海,嚴重威脅了東南沿海的安全。明政府招募“憲兵”抗敵。“憲兵”在廣西天州府(今田陽縣)已故地方官岑蒙的妻子瓦實的帶領下,奔赴東南沿海抗擊日本侵略者。明嘉靖三十四年(1558)四月,佤族“憲兵”配合湖南永順、保靖“土兵”(由土家族、苗族組成),在著名的王(今浙江嘉興縣北)戰役中壹舉殲滅日軍三千余人,取得了抗戰以來的第壹次偉大勝利。之後,瓦兵在鹿井壩等戰役中屢立戰功。江浙壹帶的人,對華娃戰士的抗日精神高度贊揚,廣為傳頌“華娃家能殺日本人”。沃爾什夫人不愧為壯族歷史上抗擊外來侵略的巾幗英雄,至今仍為壯族人民所稱道。
近代以後,面對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內反動統治集團的腐敗統治,壯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壹起走上了反抗壓迫、爭取解放的道路。
1851年,在壯、漢、瑤雜居的桂平金田,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當時參加金田起義的壯族有數千人,約占當時太平軍總人數的四分之壹。太平軍離開廣西北上後,許多壯士隨軍北上,形成了太平天國和太平軍的基本骨幹,有的甚至成為重要領導人。太平天國第壹個死去的領袖,後來被封為天下王的劉路,是桂平紫荊山高坑沖的壯族人。北王魏長輝也是桂平縣的壯族;西王母蕭朝貴,北伐時任前將軍,屢立戰功,後壯烈犧牲於長沙,武宣縣壯族人。
他率軍北伐,到達天津,前鋒進逼北京。李、和是武鳴縣的壯族人。太平天國革命後期的中國軍隊統帥、稱王孟德恩是平南縣的壹個壯族人。攻克蘇州,殲滅戈登“常”的譚紹光,是香洲壯族人。壯族革命將領和官兵在整個太平天國革命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壯族婦女,和男人壹樣,轉戰南北,冒著生命危險,“赤腳裹頭,爬巖谷,比男人勇敢,臨陣退縮就拿起武器戰鬥”,沈重打擊了貪官汙吏。
太平軍北上後,莊地區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此起彼伏,越燒越旺。其中,陳凱、李領導的大城縣大規模農民運動;黃(壯族)領導的貴港農民起義;李金貴(壯族)領導的上林縣農民起義;李文才(又名李奇,壯族)領導永春縣農民起義,武淩雲領導“鄢陵軍”起義在左江流域作戰。他們與太平天國遙相呼應,相互配合,共同打擊敵人,在我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
65438+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帝國主義以暴力入侵越南南部後,又大舉入侵越南北部和中國西南地區,中國人民被迫揭竿而起,保衛祖國,支援越南人民。以劉永福(廣西上思縣壯族)為總司令的“黑旗軍”率先上陣。黑旗軍是在壯族地區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其主力是壯族農民領袖武淩雲、吳亞忠領導的壯族農民起義余部。
黑旗軍原營長黃守忠、左營長吳鳳典等20多名將領都是廣西上思、寧明壹帶的壯族人。當法國侵略者入侵河內,試圖沿紅河向中國邊境推進時,黑旗軍在越南政府的邀請下,與越南軍民壹起對侵略者進行了反擊,使侵略軍聞風喪膽。當時的戰爭親歷者唐在他的《誌願軍日記》中寫道:“河內城被攻陷,夜滿自滅,驚呼黑旗已至,敵膽已倒。”黑旗軍抗法援、保家衛國的豐功偉績,永遠不可磨滅。
1885年2月,法軍在內格裏的指揮下,進攻中國南大門鎮南門,炸毀城墻,並狂妄地插上壹塊牌子,上面寫著:“保衛邊境的不是石墻,而是條約的履行。”聲稱中國門戶已不存在,只有簽訂投降條約才是出路。然而,邊境地區的壯、漢族人民卻迎頭痛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他們自發組織起來勇敢抵抗法國侵略者,並發誓“我們將用法國侵略者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戶”。清朝愛國將領馮子材領兵反擊時,壯、漢族人民積極支援,最終取得了舉世聞名的“鎮鎮大捷”。莊農大大方方,帶領馮子材,親自率領敢死隊,揮舞大刀長矛,殺敵數百。他的英雄事跡至今仍為邊疆的壯族人民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