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阿諛奉承、走路這些詞的由來。
吹牛、阿諛、耳語——元代大都的文化傳承
蒙古進入中原,建立元帝國,在燕山腳下建立大都城,後稱“元大都”。
元朝時,大部分人居住在北京,蒙古族和色目人。因此,他們的文化逐漸滲透到北京文化中。比如北京話把街巷叫做“胡同”,就是受蒙古語的影響。“胡同”在蒙古語中是“井”和“帳篷間的小路”的意思。草原上的“帳篷間的小路”到了城裏,不就成了“街”了嗎?
另外,我們常說的吹牛拍馬捋須,也是元朝的文化遺產,只是在流通中改變了初衷。
(1)吹牛
人總希望自己有貴族血統,家財萬貫,家世輝煌,尤其是在官場。雖然“苦出身”可以解釋他們的掙紮和掙紮,但也說明了他們的“基礎淺”和“關系弱”。所以,在官場混,壹定要攀龍附鳳,壹定要誇誇自己的前財和現財。
蒙古人是遊牧民族,財富的象征是牛,所以官員們在壹起愛炫耀自己曾經在草原上擁有多少頭牛。甚至在仆人面前,我也常常自誇,“先生,我想當年。草原上有很多牛。”
當主人正在吹噓他的壹群牛羊時,如果有下級官員來訪,仆人就會告訴他:“請稍等,大人在吹牛。”
“吹牛”的本義是“吹噓”和“炫耀”。四川至今還把壹句接壹句的聊天叫做“吹牛”,把人們用情節講故事叫做“擺龍門陣”。
漢族人殺豬時,為了方便刮豬毛,要從豬腿上插壹根管子,往裏面吹氣,豬皮也要壹直吹起來。這個動作叫“吹豬”。
“吹牛”從蒙古人傳到漢人時,被誤解為用豬來蓋牛,於是衍生出“吹牛”和“吹牛腿”,後來發展為“吹牛畢”。
我們現在所說的“吹牛”,已經變成了“誇大事實”,甚至“無中生有”的意思。“有形象就別吹牛”這句話說明吹牛就是誇張。而且當年的吹牛也沒有浮誇的意思!
(2)奉承
蒙古是壹個壹下子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員大多是武將。下屬對上級最好的恭維就是誇他的馬。壹方面蒙古人愛馬,另壹方面馬也是他權力、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誇他的馬就等於誇他。
下屬遇到上司,往往會誇自己的馬,拍著馬的背,用“肥壯”、“長毛亮鬃”、“追風追月”、“踏雪無痕”等世界上最美的詞語來贊美它...簡而言之,他想把自己的馬誇成寶馬小馬駒。後來,人們把對上級的奉承叫做“阿諛奉承”。這是因為贊美的話不壹樣,但奉承的動作是壹樣的。
很少騎馬的漢人,憑著自由的想象力,逐漸把“阿諛奉承”變成了“阿諛奉承”,說明他們是外行,既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事實。
拍馬屁,只能拍馬的腰,或者肚子,或者背。如果妳拍拍馬的屁股,它會給馬壹個“開道”的信號,馬就會往前走。馬沒了,馬的主人當然會走,所以“阿諛奉承”就相當於把老板趕走了。妳說,哪個下屬敢拍司馬的屁股?
到現在拍馬屁都是“拍車”。奉承妳的老板,只要在他下車或者上車的時候拍拍他的車說:“老板的車很棒,流線型象牙色,時尚又時髦!”“他很高興聽到這些,所以也許他會給妳壹個半級。
(3)“溜須”
在蒙古舞和新疆舞中,演員在興高采烈的時候總是用大拇指從鼻子到左右擦胡子。在電影和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新疆和蒙古的男人喝完酒或奶茶,也要左右擦兩遍胡子,然後大笑。由此可見,擦胡子是蒙古族和新疆人(即色目人)高興時的傳統習慣。這個“擦胡子”的動作,中文就是“捋胡子”。
奴隸總是不希望主人無聊焦慮,老板生氣,因為他們往往會拿下屬和奴隸出氣。所以,對於下屬和奴隸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想盡辦法讓老板和主人開心。老板和師傅很平靜,手開始捋胡子。大家懸著的心像石頭壹樣落了地。後來簡單來說就是叫“捋胡子”讓人開心。
這個源於官場和宅門的簡稱,從口口相傳傳入民間以來,經歷了兩次變化。壹個是把“捋須”改成“滑須”,壹個是把捋須的人從上司和主人變成下屬和奴隸。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XX又去找領導了?”或者“妳又從領導身邊溜了?”。
要知道,老板和師傅是不可能讓別人捋胡子的,別人也不敢捋。俗話說“誰敢捋老虎的胡子!”
後來“打胡子”就更不合理了,只好屈服於約定俗成的習俗。
參考資料:
/archiver/?tid-1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