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閩南習俗有什麽

閩南習俗有什麽

壹:年兜

大年臘月三十、小年臘月二十九,是農歷壹年裏的最後壹天,也指最後壹天的晚上,泉俗稱“年兜”、除夕。

二:備節

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三:饋歲

清·乾隆《泉州府誌·卷二十·風俗》:“除夕:前壹、二日,以豚糕相遺,謂之饋歲。”

四:女兒女婿日

這壹天清早,女兒、女婿和外甥,穿著盛裝,隨帶雞、豬腳、面線、豬肚、糕粿和糖果餅幹等,壹起來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帶領壹家人來給嶽父、嶽母大人拜年,其禮數之重與為老丈人祝壽差不多。  嶽家設宴款待,嶽父同眾女婿以及自己的兒子壹桌,嶽母同眾女兒、兒媳圍成壹桌,而眾多表兄弟姐妹圍成壹至幾桌,大團圓歡宴。

五:挑水蓋井

除夕日,家家戶戶該洗的東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裝滿,並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後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壓石頭,把水井口蓋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蓋用水。現在使用自來水,此習俗已不存。

六:辟火符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辟火符:裏胥於除日印辟火符,分貼各家門首,主人給制錢四文,借以度歲。符紙用青藍色,長四寸許,廣三寸,中畫老人像,上作兩蟠龍,旁兩行四語:左曰‘姓宋名無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經》曰:月中仙人宋無忌。《白澤圖》雲:火之精,曰宋無忌(見《史記·封禪書》索阮註)。又,‘家有壬癸神’貳語出佛書。然則所畫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詳《尺五天隨筆》)。”

七:置甘蔗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門側,殆取漸入佳境之意。桐蔭吟社黃謀熙(敬堂)先生雲:佳境到頭休嚼盡,大家珍重歲寒心。”

八:結婚風俗

古人重婚禮,所以新郎必須親自至女家禮迎新娘,這在古六禮中稱“親迎”。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禮俗中,除個別宦族外,婚禮皆不親迎,至期,辦好彩轎,遣媒送至女家。古籍對婚姻本義是這樣解釋的:昏時行禮,故謂之“婚”;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時親迎必在黃昏之後,乃至深夜,連壹切迎送人員都得穿黑色禮服,這顯然是遠古時代夜間搶親習俗的遺存。舊時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須頭蒙烏巾,並要有壹對轎前燈,這當是沿古禮黑夜親迎之遺跡。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傷,且全國南北皆然。新娘“哭嫁”可能是思相離而悲,或是隨俗。但民俗學者卻認為,此乃原始社會掠奪婚姻的遺俗。

花轎抵達男家,壹時鼓樂、鞭炮齊鳴,喜氣洋洋。接下去就出現了壹個精彩的鏡頭:新郎至轎前,下馬威似的朝轎門輕踢壹腳,轎內新娘馬上應戰,還踢轎門壹腳,這是在用壹種特殊的語言向觀眾們宣稱:日後男不懼內,女不示弱。在此觀眾會心歡笑之際,我們似乎也聞到了八千年前那場父權制代替母權制的激烈革命的火藥味。容不得我們多遐想,男家壹位平輩男青年或下輩男孩已走到花轎前,揖請新娘出轎,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長輩手牽新娘出轎,送嫁娘忙舉起貼有紅雙喜字樣的米篩為新娘遮面,然後在三通喜樂聲中,新娘慢步跨過火爐,踏上瓦片,進入洞房。

據說遮米篩和踏瓦片是為辟邪,但安溪人卻有獨到的解釋,稱此舉寓有明亡之後,其孤臣遺老尚望:“反清復明”,教示新婚夫婦“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的隱意。至於跨火爐,人們認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靈,將新娘在其家裏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氣燒盡。

新娘到夫家後,又有拜天地、挑烏巾、喝交杯酒、宴請賓客等節目,其中鬧洞房為是日婚禮的壓臺戲。俗謂洞房不鬧不喜,不鬧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內可以連續鬧,有“七日內不分大小”之說。鬧洞房的內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呢舉動,詼諧有趣。但不少地方也因太出格而演成陋俗。

在晉江、石獅僑鄉,有壹種叫做“公雞娶婦”的婚俗,這是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華僑,因種種原因,近期無法回家鄉按時完婚,經男女雙方家長協商同意,如期舉行婚禮,新郎則以壹只大公雞代替。這只大公雞在七日內是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後才移到室外雞窩,需精心飼養,至其“壽終正寢”。“公雞娶婦”顯然有不近人情之嫌,是壹種沒有辦法的辦法。

九:煎堆補天

端午節之前,泉州壹帶常常陰雨綿綿,人們盼晴心切,仿效女蝸氏煉石補天的做法,於是有了“煎堆補天”的民俗。民謠“雨仔微微,舀油來煎堆”正是這種民俗的生動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於油內煎之”(《泉州府誌·風俗》),味道香美,很受人們喜愛。在泉州,除了名聞遐邇的“蠔堆”(又名“蠔煎”)外,還有“麥堆”、“豬油堆”等。

十:筅塵

為了幹幹凈凈過春節,除夕之前,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壹年壹度的“筅塵”(撣塵),即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活動。這種“筅塵”的習俗宋代已可見。據宋·吳自牧《夢粱錄》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

十壹:吵新人

吵新人,即鬧洞房。泉州壹帶有“七日內無大小”之說,意即新婚以後的七天之內可以不拘禮節隨時鬧洞房。鬧洞房的內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昵舉動,形式多樣,詼諧風趣。但有時也會因無所禁忌、別出心裁而出格。

十二:滿月

嬰兒出生滿壹個月,稱作“滿月”。主人要請理發匠為嬰兒剃去胎發,俗稱“剃滿月頭”,並以“龜粿粽”饋送親友鄰居,親友鄰居則回贈衣服、贏巾(繈褓)、項鏈、手鐲、腳鐲等。“龜粿粽”中必有壹種叫“滿月圓”的米粿,因形狀像奶頭,故俗稱“豬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嬰兒健康。

十三:度晬

嬰兒周歲,俗稱“度晬”。是日,主人要為嬰兒“做度醉”,敬神祀祖,設宴請客,還要制作大量的“四腳龜”和米粽分送親友,祈求嬰兒早日學會走路,健康長壽。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紅線繡著“?”字的“度晬裘”(披風)、“度晬帽”和有虎頭圖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銀制的如意鎖、長命鎖、天官鎖或手鐲、腳鐲等,祝福嬰兒吉慶康健。

十四:十六歲生日

男孩十六歲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經長大了,因此十六歲的生日儀式特別隆重。家裏要備辦“三牲”、壽面最後壹次答謝床母、檐口媽和夫人媽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線等物分送親友鄰居,並設宴招待。這時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襪或布匹等表示祝賀。

十五:過番

閩南地瀕東南海濱,從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飄洋過海,移居南洋群島。隨著宋元泉州港的興盛,遠航東南亞各國經商的泉州華僑更是猛增。本地人習慣把前往南洋謀生稱做“過番”,旅居南洋壹帶的華僑則被稱為“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