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穹宇
1、皇穹宇正殿
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座北朝南,圓形圍墻,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
2、皇穹宇西配殿
皇穹宇西配殿是供奉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的場所。
3、皇穹宇內景
皇穹宇由環轉十六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檐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同的溜金鬥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龍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龍戲珠,藻井為金龍藻井。皇穹宇殿內的鬥gong和藻井跨度在我國古建中是獨壹無二的。
4、皇穹宇東配殿
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頂,藍琉璃瓦屋面,正面出臺階六級,飾旋子彩畫,造型精巧。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鬥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
祈谷壇
1、祈年殿內景
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龍鳳藻井;殿內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
2、祈年殿歷史文化展(東配殿)
東配殿為祈年殿歷史文化展,我們從祈年殿的歷史、藝術、寓意、重大事件等各個方面向您呈現出祈年殿所獨有的魅力,讓您真切地感覺到不虛此行。
3、祈年殿
祈谷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
4、祈谷壇宰牲亭
宰牲亭是準備祭祀用犧牲的地方。因舊時祭祀用犧牲不得用刀屠宰。只 能以木器擊殺。故宰牲亭也稱打牲亭。
宰牲亭在祈谷壇之東。位於長廊 盡頭。是壹座重檐歇山大殿。外環磚 垣。東向、南向設門。院中有井。井 上覆以亭。院內地面皆海堤城磚。
宰牲亭崇基。鬥棋支架。施旋子 彩畫。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 次間南向設隔扇門。梢間建檻窗。東西山墻辟亮窗。殿前設月臺。極廣。月臺之右有過廳為長廊盡頭。為懸山卷棚式建築。與長廊相連。月臺之 前有石井。為祭祀時汲水之處。上覆 六角量頂井亭。宰牲亭東垣辟有磚門。門外植有 白皮松、合歡諸種樹木及大片草坪。該處原來有壹座古井。傳為洗滌犧牲 之處,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尚有遺石。今已無可辨識。
宰牲亭於 1977 年 9 月經過了大規模修繕。整修了屋面。更換了部分木架。重做了苦背。排山脊。重新宦瓦。捉節夾壟。更換了吻脊獸。跑獸。重修後。壹度辟為舞廳。後改為管理用房,1990 年辟為青山居珠寶店,1997 年青山居 珠寶店遷出。宰牲亭遂用於舉辦月季、菊花等花卉展覽活動。
5、祈谷壇神廚
神廚院在祈谷壇東,長廊造北,是明清時舉行視短豆典儀之所,院中有神庫殿、神廚殿及甘泉井。
神廚院為三合院,北為神庫殿,東西為神廚殿,院門在南,與七十二連房相通。環諸殿有磚垣垣不高但墻身 塗紅,頂覆綠瓦,周正端莊,影綽於 翠柏濃蔭之中。
神庫殿是神廚院的正殿,舊時設 籠豆案於殿內祀前壹日皇帝或親至,或遣官至殿中舉行視篷豆儀。殿坐北 朝南,崇基,懸山綠琉璃瓦項,五花 山墻,五開間,面闊 30.9 米,進深三 間 ,12.3 米,明間南向有落地菱花隔 扇,前設垂帶踏跺,次梢間皆雙交方 格隔扇窗。後檐粉墻,下肩青磚,白 石臺明 神廚院東西殿即神廚殿,明清時 為制作供品之所,明初天地壇時僅有 東殿,嘉靖朝建大享殿時又增建了西 殿,兩殿俱崇基,懸山綠琉璃頂,五 花山墻。神廚東殿比正殿稍闊,西殿比正殿稍狹,兩殿後檐皆開有亮窗,余制皆與正殿同。神廚東殿前有古井,上覆以亭 ,為綠琉璃瓦六角量頂井亭井口瓷白石豎以井架井深逾 10 米。舊時井水 甘冽,時人謂其為甘泉井,祭祀時即用之調制羹湯。清人王士祺有《竹校詞》 記天壇甘泉井詩曰 :" 京師土脈少甘泉,顧諸春芽枉費煎,只有天壇石楚 好,清波壹勺賣千錢。 "神廚院中植有松柏多株蔥郁青翠,樹陰滿庭。院中余地皆堤以城磚,甚 為規整。神廚院在中華民國以後壹直空置,新中國建立前夕,壹度為國民黨守軍所 據。中華人民***和國建國後,初用為首都圖書館書庫,東配殿曾開辟了閱覽 室,院中樹木即那時所植。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書庫遷出,神廚院各殿又被 辟為展館,院中添蓋了管理用房,先後舉辦了北京市出土文物展、農業成就 展。 " 文革 " 期間,曾被辟為人防工事倉庫。 1972 年 10 月改為崇文區少年之家,少年之家旋對神廚院諸殿進行改造,神庫殿改造為禮堂,建成舞臺,東西、 配殿地面也被改造西殿還加裝了吊頂。 1985 年,天壇對神廚西殿及神庫殿 進行了部分修繕後,西殿停用。 1990 年 1 月,崇文區少年之家遷出神廚院 ,1993 年天壇對神廚院各殿開始全面修繕,拆除了院中各項雜建,亮出了甘泉 井,各殿也盡現昔日景觀。 1995 年,天壇將神廚東殿辟為展室,西殿辟為接 待室,先後舉辦了紅樓夢人物造像展,秦陵兵馬俑人物造像展,乾隆皇帝與天 壇展,廣西奇石展等展覽。
6、祈谷壇
祈谷壇、圜丘壇建成時間相差100多年,壇周圍的植物種類,也有差異。祈谷壇周圍主要是側柏,圜丘壇則是檜柏。
7、祭天禮儀館(西配殿)
祭天禮儀館設在祈年殿西配殿內,館內集中介紹了中國祭天禮儀的演變過程,重點展示了清代祭天大典的禮儀情況,包括祭天禮器、祭天程序等等,其中清乾隆十三年大駕鹵簿圖第壹次展現了中國皇家最高儀仗的風貌,尤為精彩。
8、皇乾殿
皇乾殿是平時供奉祈谷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位於祈谷壇內壝外北側,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藍琉璃瓦廡殿頂,崇基石欄,殿前設月臺,月臺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級。院內西側有古稀門。檐下懸掛“皇乾殿”匾額為明朝嘉靖皇帝親書。
神樂署
神樂署是天壇建築之壹,位於天壇西外壇,為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神樂署始見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神樂觀,觀中殿宇眾多,環境優美,開有茶肆、藥鋪,又稱天壇道觀。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樂觀名為為神樂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為神樂署。
1、顯佑殿
顯佑殿位於凝禧殿西側,原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地方。明朝時期中和韶樂的協律郎、樂舞生主要由道士掌管。清乾隆年間將道士們驅逐出去,將神樂觀改為神樂所,乾隆十九年定名為神樂署,顯佑殿被棄用。現開辟為中國古代音樂人物紀念廳,以弘揚祖先在音樂史上的光輝業績。
2、凝禧殿
天壇神樂署的正殿,原為明清兩朝演習祭祀禮樂的殿宇,為歇山頂單檐古建築,坐西向東,六楹五開間,東西向設穿堂門,殿內面積達600平方米。現開辟為“中和韶樂”展演區,舉辦古代祭祀樂舞展演,同時作為中和韶樂樂器鐘、磬的主要展館。
齋宮
1、鐘樓
鐘樓位於齋宮外層東北角,綠琉璃瓦頂重檐歇山式,內懸明永樂年鑄素面大鐘壹口。大典前,皇帝起駕出齋宮,開始鳴鐘,到達祭壇則鐘聲止。
2、齋宮
齋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位於祈谷壇內壇西南隅。宮內建有無梁殿、寢殿、鐘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衛專用建築,均采用綠色琉璃瓦,以兩重宮墻、兩道禦溝圍護。齋宮布局嚴謹,環境典雅,是我國祭祀齋戒建築的代表作。
3、無梁殿
無梁殿即齋宮正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綠琉璃瓦廡殿頂,殿內為磚券拱頂,殿前月臺崇基石欄,三出陛,正階十三級,左右各十五級。月臺上北側有齋戒銅人亭,南側有時辰亭,正面臺階中間為雲紋浮雕丹陛。
4、銅人亭
銅人亭,位於齋宮無梁殿月臺上北側,石制四柱,四面磚券拱形,綠琉璃瓦方形攢尖頂,頂上設四方吞脊寶珠。高5.5米,方2米,構造精美。是齋戒時放置齋戒銅人的地方。.
5、時辰亭
時辰亭是壹小型殿宇式石龕,下設壹窄高石座。祭天大典開始前,由欽天監官員屆時將時辰牌進於時辰亭,皇帝依所奏時辰,從容起駕出宮,臨壇行禮。
丹陛橋
丹隘橋長 360 米寬 29 米,南北 走向,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 地表逾 4.5 米,臺面青磚海堤,白色 牙石鑲邊,是壹座漫長的磚石混做平 臺,史書稱為海堤大道,因其下有兩 孔涵洞而又被稱為丹陸橋。有傳說丹 腔橋得名於其僅西面有壹座坡道,而 東面無任何階梯,形成壹面坡的布局 仿佛單臂壹樣,故戲稱為單臂橋,後 人圖吉利,取其諧音稱為丹陸橋。丹 瞠橋南接圄丘成貞門,北接祈谷壇南磚門,將圄丘與祈年殿結為壹體,構成了壹條天壇的建築軸線。丹隆橋平坦寬闊,橋面原為城磚海堤 ,1976 年改為平鋪水泥方磚,中心 堤白石,石面稍稍凸起,略呈弧形。昔年舉行祭典之時,其處為神輿行經之 道,故稱神道,與祈谷壇南磚門中門及圄丘成貞門中門相接。神道左右為禦道,是帝王祭天時所經之道,分別與 祈谷壇南磚門的左右門及圈丘成貞門 的左右門相通。
1、具服臺
丹隆橋橋東有具服臺,為皇帝祭祀前更換祭服之所,明永樂年間構大 祀殿時,曾建有具服殿,明嘉靖二十 四年 (1545 年 ), 嘉靖皇帝撤大祀殿。
建大享殿時,撤具服殿,改建具服臺。具服臺為 磚石混做方形磚臺,高逾 4 米,方廣 18.6 米,面積逾 M0 余平方米。具服臺南、北、東三面豎主 ? 以漢白玉欄板及出水摘首,西向設通道與丹陸橋 相通。具服臺臺面原為細攫城磚 ,1976 年改為平 { 鋪水泥方磚。具服臺中有突起的方形磚臺,周邊疆鑲白色牙石。明清時期每屆祀典前期由太常寺 官員在臺上搭建更衣握次,以備皇帝更換祭服之 需,喔次為黃色幌帳,內置掃金版,其形如殿宇 壹般,故又有小金殿之稱
2、鬼門關
丹陸橋中部與具服臺相鄰為壹孔東西向的拱形涵洞,俗稱“鬼門關”, 是 聯接祈谷壇東西兩隅的通道。明清時天壇建有犧牲所專用於飼養祭祀用犧 牲,位於天壇外壇西南隅,而祈谷壇宰牲亭位於祈年殿的東面,七十二連房的 盡頭,從前舉行祭祀大典前,役人驅牲畜自犧牲所往宰牲亭,用於制作祭品,途中要經過丹隆橋,按中國古代的禮制,牲畜是不能從神道上經過的,故古人 在丹陸橋下建涵洞以使牲畜通過,因牲畜進了涵洞後即不能生還,所以這個涵 洞就被人戲稱為 " 鬼門關 " 。原來涵洞西面的出口為曲尺形洞口上面有臺階 供人登臨丹隆橋,涵洞東面的出口齊丹隆橋磚壁而設。 1971 年管理部門在涵 洞東面出口處增建了壹座臺階,涵洞東面出口遂也改為曲尺形南向出口。涵洞 兩側墻壁盡為花崗巖,地面俱為磚石,陰冷潮濕,涼氣沁人,確實讓人有不寒 而栗之感。
圜丘壇
1、從位燎爐
圜丘壇內壝東西欞星門外各設鐵制燎爐兩座,用於焚化祭祀“從位”陳設供品。東欞星門外北側壹爐為大明之神(日)專用,南側壹爐為各星辰神***用。
2、望燈
望燈位於圜丘壇外壝內西南,是祭祀時照明用的燈具,清代祭祀時有三座。每座望燈下以石砌望燈臺和夾桿石固定,望燈桿高古尺九丈(28.8米),頂端有如意桿和滑輪,以控制望燈升降。旁以三根巨大木質戧桿支撐,望燈由無量桿懸掛。
3、配位燎爐
燎爐是用於焚化供品的鐵爐,這裏的八座燎爐位於燔柴爐東北方,分別焚化祭祀配位即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陳放的供品。
4、燔柴爐
燔柴爐位於圜丘壇外壝內東南,座南朝北,圓筒形,綠琉璃磚砌成,其東西南三面各出臺階九級。燔柴爐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5、圜丘壇宰牲亭
宰牲亭為祭祀前準備犧牲之所,因犧牲是用木器擊殺, 故又稱打牲亭。 宰牲亭院在三庫院東, 單獨設垣, 其 北垣與三庫院及神廚院齊, 唯南垣比 其余各院南垣稍退。垣門制度及墻垣與諸院同。宰牲亭院主要建築為宰牲殿, 坐於月臺上, 殿南向, 重檐歇山頂, 綠琉璃筒瓦, 殿面闊三間, 廣 16 米, 進深 13.9 米。明間前檐設門, 次間設檻墻, 上 架格窗, 兩山亦辟有窗。後檐墻接竈火間。前臺明接月臺, 南向有垂帶踏跺。
6、圜丘壇具服臺
圜丘南同樣建有具服臺,也是皇帝祭祀前用於更換祭服的場所!區別於丹陛橋上的具服臺,圜丘旁側的具服臺上沒有建築,只是磚砌平臺,位於圜丘外甬路東側,距欞星門十八米處。臺高零點七米,十六米見方的平臺。每逢圜丘大祀,由工部設更衣幄次於具服臺上。更衣幄次為黃緞布屋,幄次西向設入口,寬二點八米。
7、圜丘壇神廚
神廚院在圄丘東北柏林中,是明清兩朝祭祀時制作祭祀供品的場所,院四面設垣,垣磚作,塗以紅土為飾上覆綠瓦。南向設門神廚院院門為磚石結 構,綠博風排山勾滴,歇山頂,綠琉璃瓦屋面,門扉朱紅,帶扣環。門前兩級垂帶踏跺,院中有神廚殿、神庫殿、井亭。神廚院前有南道通往圄丘,道又 名走牲道,城磚海堤,穿行於柏林間。舊時祭祀前,道上搭棚稱作走牲棚,用以遮蔽風雪,今南道磚地依然,兩 側還遺有插桿石,為圓石,中有孔洞,微露出地表,間距不足 4 米,甚是 整齊。
8、圜丘壇
圜丘壇是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臺、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