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血黃簡介

古籍中的血黃簡介

血黃為病證名。為三十六黃之壹。屬於古籍對血黃的癥狀記載不壹:1.《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血黃者,頭痛心悶,眼運欲倒,胸膈熱壅,鼻衄不止,咽喉幹燥,舌上生瘡。若身熱如火,頭面腫者,難治。”2.《聖濟總錄》卷六十壹:“病人三日鼻中出血,大小便亦下血,心間煩悶,腹中有塊,痛如蟲咬,吐逆喘粗,此是血黃。”治療用點烙法或服續隨湯。三十六黃為黃疸的分類法之壹。黃疸在古代亦稱黃癉。主要表現為目黃、皮膚黃、小便黃。《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方論》認為其發病多由瘀熱與濕相搏,不得泄越所致;也有因寒濕在裏不解所引起者。本病有屬陰屬陽,在臟在腑之分。《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濕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臟。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裏,膽熱液泄……熏蒸遏郁,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治在脾。”壹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為陽黃和陰黃。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黃疸可見於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郁滯及溶血性黃疸等。

詳見百科詞條:血黃 [ 最後修訂於2016/5/6 17:51:37 ***577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