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景陽鄉布依族風俗習慣

景陽鄉布依族風俗習慣

布依族

中國西南部壹個較大的少數民族。布依族自稱“布依”,由於方音差異,各地尚有不同讀音。歷史上對布依族的他稱有各種不同的稱謂,古舊文獻上則多稱“仲家”。1953年,國家根據本民族的意願和自稱,統稱“布依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圖庫、黔西圖庫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貴州、雲南、四川的部分地區。過去沒有本民族文字,壹直使用漢文,1956年中國政府為布依族創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傳統舞蹈有《銅鼓舞》、《織布舞》、《獅子舞》、《糖包舞》等。傳統樂器有嗩吶、月琴、洞簫、木葉、笛子等。地戲、花燈劇是布依族人喜愛的劇種。布依族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由農家自已紡織的布依土布久負盛名。近年來,專門生產布依織錦、蠟染布和民族工藝服裝的企業相繼建立,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等地。

布依族歷史

布依族有悠久的歷史。布依族來源於古代“濮越人”。古籍中記載的“夷越”、“夷濮”、“夷僚”等,都是對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稱謂。《史記》、《漢書》都把他們記載為古代“南中”地區牂牁國、夜郎國的主體。古代“駱越地”,即今南、北盤江、紅水河流域地帶,正是今布依族聚居的地區。在春秋戰國至西漢末年,布依族處於奴隸制社會。隋唐時期封建領主經濟興起,元明時期實行土司制;清代“改土歸流”後,封建地主經濟得到發展。布依族社會組織,有“宗族制”、“議榔制”、“寨老制”等,它們源於古代氏族管理制,是古代民主制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具有階級社會的特征。自1951年開始,布依族聚居的地區陸續建立了自治州、自治縣及民族鄉,為布依族地區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布依族有自已的語言。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壹般都使用布依語進行交流,很多人兼通漢語。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根據語音差異和部分詞匯的不同,劃分為三個土語區,即黔南土語區、黔中土語區和黔西土語區(或稱第壹、第二和第三土語區)。新中國建立前,布依族沒有自己通用的文字,但在民間各地流傳著壹種用漢字或用“六書”造字法創造出的壹些類似方塊字的文字符號,用來記錄宗教經典,被稱為布依語“土俗字”。新中國建立後,於1957年創制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試行至今。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稱,司馬遷《史記》中記為“椎髻、耕田、有邑聚”。稻作農業壹直是其突出的經濟特征,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標誌,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產生活文化特征。

居住習慣

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多聚族同姓而居,壹般十幾戶或幾十戶為壹寨,也有的上百戶至幾百戶。民居多用木頭作主結構,有“幹欄”式樓房、平房和石板房,極具地方特色的是石板房。幹欄式“吊腳樓”多為3間3層竹木結構,底層不砌墻,用木料作欄柵關牲畜,中層用竹編紮四周,用以住人;上層堆放雜物。屋側用毛竹搭壹陽臺,直通樓面,可乘涼、曬物。住平壩者,大都建有矮墻院落。安順、鎮寧、關嶺、普定和六枝壹帶,由於盛產青石,住房從基礎到墻頭都用石頭壘砌,屋頂也蓋石板,俗稱“石板房”。加上山寨的石砌寨墻和山頂的石築古堡,形成典型的石頭建築群。典型者如扁擔山石頭寨,所有住房和寨墻、古堡、寨內通道,以及橫跨河流的平橋、拱橋、梯田保坎等,無不用石頭修築;甚至連家庭生活用具,諸如碓、磨、缽、槽、缸等,也均為石制,顯示出布依族人民的匠心獨具。

民間文學

布依族民間文學有神話、詩歌、寓言、諺語等。民間音樂可分為民間歌曲、器樂與戲曲音樂3類。民間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敘事歌、禮俗歌等。浪哨歌,是布依族男女青年在“浪哨”(亦稱“趕表”、“坐表”,是談情說愛的壹種社交活動)場合演唱的情歌。樂器有銅鼓、銅鑼、皮鼓、嗩吶、蘆笙、姊妹簫等。“勒尤”是壹種雙簧直吹的木管樂器,音調委婉深情,青年們常用以表達對愛情的渴求。舞蹈有鐃鈸舞、轉場舞、花棍舞、織布舞、響篙舞等。布依族民間有布依戲和八音(坐唱),主要流行於盤江流域。布依戲分“土戲”和“彩調”兩類。“土戲”由八音坐唱發展而來,彩調的唱腔、音樂與廣西彩調、貴州花燈有密切聯系。工藝品有蠟染、刺繡、織錦、竹編、陶器、服飾等。

服飾

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的服飾很有特色。服飾多為青、藍、白幾種顏色。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相同,多包頭帕,頭帕有條紋和純青兩種;衣服為對襟短衣,壹般是內白外青或藍,褲子為長褲;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藍長衫,腳上穿布統襪。現代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各地不壹,婦女著大襟短衣,部分著百褶長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擔山壹帶,少女喜穿滾邊短衣,系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帕,以粗發辮盤紮頭巾,額上為織錦圖案和數圈發辮,下穿褲子,著繡花鞋。青年女性穿蠟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繡花盤肩,用各種花線沿衣肩繡成兩排小正方形的半圓形圖案,領圈兩邊拋花織錦,顏色醒目;衣袖中間為織錦,上下兩段是蠟染;衣服下擺為壹寸左右的織錦鑲邊,胸前戴繡花或織錦長圍腰,系淺色綢緞腰帶;頭戴織錦頭巾,耳邊垂著壹束各色線做成的耍須。已婚者的頭飾戴“更考”,以竹筍殼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圓後矩。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發簪和手鐲等銀飾。

婚俗

布依族結婚習俗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壹夜荷包壹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壹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訂終身,然後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說親。壹經定親後,女方家要請親朋好友吃定親酒。婚前兩、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邊豬肉,壹只公雞和鴨,壹壺水等給女方家,女方家也須殺豬辦“嫁女酒”待接親客人。過去新娘在結婚後需在娘家住壹、二年後才住夫家。

食俗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壹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 冷菜、“青苔凍肉”、“拌豌豆涼粉”等,是布依人喜歡的食品。酸菜和酸湯幾乎每餐必備,尤以婦女最喜食用。還有血豆腐、香腸及用幹、鮮筍和各種昆蟲加工制作的風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鹹菜、腌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腌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肴。在宰豬時布依族習慣在血盆中先放壹些鹽,然後與豬血壹起攪動,凝固後把蔥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燒湯,與豬血壹起煮,稱為“活血”,作為待客的最好菜肴。貴州的布依族若遇婚喪嫁娶,喜用黃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制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布依族喜歡以酒待客,不管來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為先,名為“迎客酒”。飲酒時不用杯而用碗,並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