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讀過魯迅先生的著作,之前也並不了解魯迅先生,是壹個完完全全的魯迅小白,但這也是我慶幸的,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我才能夠更純粹的去感受魯迅先生的壹生。每壹幅片段剪影、每壹段故事,陌生而又熟悉。
陌生是因為它是魯迅先生的壹生,熟悉是因為那裏融入著中國的血淚史。
對魯迅博物館的好奇來自於回母校旁聽“國家藝術基金敘事舞蹈人才培養”李忠陽老師的《敘事的美學政治》課程。
誠然,這次也是與李忠陽老師的初次結緣,李忠陽老師用哲學的視角分析了敘事的美學政治。(哲學的世界還是非常有趣的,不過本文不做重點講解,以後有機會深入研究後再和大家聊)
李忠陽老師在課程中用其在魯迅博物館參觀的過程做了舉例,切入角度非常有趣,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而我那時剛好有計劃要去北京,如此引人入勝,為什麽不親自身臨其境?
於是,在2018年6月30日,我便獨自踏進了位於北京阜成門附近的魯迅博物館。
02?與魯迅“見面”
魯迅博物館所在的位置是老北京的壹些小巷中,從地鐵站壹路走來如過無人之境,如果不是某個角落蹲著兩位警察大哥,還真讓我有些害怕。
不過還好百度地圖強大,地鐵站沒多遠,就到達了目的地。
進門,刷身份證,免費拿到票(果然真正的知識都是免費的)。
可能真的是平時人太少了,門口售票小哥全程無視我,只是半張著嘴全神貫註的盯著自己的電腦屏幕(擡頭看到他的時候還嚇了我壹跳)。
走進院門,也是簡單的布景。
參觀指引著我們先進入陳列廳。
進入陳列廳的大門,同樣的,工作人員也沒有過多的反應,比起過分嘈雜的博物館而言,這種安靜、不被打擾的狀態也讓人很舒服。
9:42分,我踏進魯迅博物館的院門。
13:02分,我走出魯迅博物館。
三個多小時,這是我第壹次,如此認真的去逛博物館。
03 “ 觀” 魯迅“壹生”
魯迅出生在紹興,少年時祖父吃了官司、父親三十幾歲便病逝了,這兩件事讓年少的魯迅看盡了世態炎涼。
17歲,魯迅去南京讀書,初步接觸了西方的知識,了解到日本的發展是源於西方醫學。
21歲,魯迅到日本學習醫學,日俄戰爭在中國展開,魯迅意識到靈魂的解剖更重要,毅然決定棄醫從文。
28歲,由於家庭經濟原因,魯迅回國,在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院教書。
31歲,魯迅經朋友介紹在中華民國教育部謀得了壹個職位。
37歲,魯迅發表第壹步白話文章《狂人日記》。
45歲,北京發生“三壹八”慘案,魯迅抨擊時事,被通緝,遂四處避難。轉至廈門教書,講授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小說史。
46歲,魯迅擔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和教務長。軍事政變發生,國***合作破裂,壹些中山大學學生被捕,魯迅營救無果,憤然離職。魯迅與許廣平定居上海。
48歲,魯迅得壹子。躲避追捕隱居,成為自由撰稿人。
56歲,魯迅去世。
04?魯迅與“希望”
“觀”過了魯迅的壹生,才發現魯迅的壹生不僅僅是文學的壹生,是不斷探索、不斷想辦法發聲的壹生。
魯迅的也不是從小立誌做文學的,且他壹生也不是為了做文學而生活的,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的文學才更有價值,他不是把精力放在如何讓自己的文章寫的好上,而是把經歷放在了“我的文章如何能夠擲地有聲?”,因此,他才敢怒、敢言、敢說話,所以,他最值得讓人記住的地方不僅僅是他的文學,更是他的精神。
魯迅小的時候最喜歡看戲,最盼望的就是去離家五裏的趙莊去看戲;魯迅不僅學習當時時下的正規課本,也愛讀野史,甚至野史對他的影響更大。
魯迅下過礦洞,看到過礦上的底層人生不如死的生活;魯迅學過醫,想要用自己的雙手拯救更多的人。
魯迅翻譯過外國文章,想把國外的文學、思想帶到中國;魯迅收藏過古籍,想盡可能多的留住那些祖國的歷史文化。
魯迅做過版畫,想要用雕刻的手迅速的傳播先進思想;魯迅做過自由撰稿人,曾用過百余個筆名,只為了在逃避通緝時依然能夠傳播“希望”。
從魯迅先生的壹生中,我看到的是他的探索、堅韌,看到了他的民族責任感和他不屈不撓的精神,無論是在什麽情況下,他都不忘記向國人、尤其是向青年人播撒“希望”的種子,在那樣壹個大動蕩的時代,他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努力鑄造出壹堵“希望”的長城,直至現在,還在影響著壹代又壹代的人們。
(文中圖片皆實拍自北京魯迅博物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