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二)2009-07-30 22:37(壹三)學弈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譯文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
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專心致誌,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壹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裏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壹個人壹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壹個。
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壹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閱讀訓練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使弈秋誨二人弈 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繳而射之 ④為是其智弗若與2.下列各句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壹項是( )A.夫戰,勇氣也 B.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蓮,花之君子者也3.翻譯:惟弈秋之為聽譯文:4.本文通過學弈這件小事,作者意圖在說明壹個什麽道理?答:(壹四)李生論善學者原文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誌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誌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
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妳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妳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壹定不會有什麽成就,根據什麽說妳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
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妳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裏之外,哪裏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妳為什麽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妳說得對。我把妳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閱讀訓練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離註音並釋義。①吾悉能誌之 音 義②李生說之曰 音 義③不應而還 音 義④迨年事蹉跎 音 義2.與“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用法不同的壹項是( )A.王生不說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誌之 D.才美不外見3.翻譯下面的句子“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
譯句:4.選出與“李生故尋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壹項( )A.公問其故 B.廣故數言欲亡 C.故為之說 D.桓侯故使人問之5.李生認為怎樣才是“善學者”?(用原文回答)答:(壹五)問說《孟塗文集》原文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譯文壹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
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鉆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
即使妳道理懂得了,也許妳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妳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妳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麽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裏去推斷解決呢?閱讀訓練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①非學無以致疑 ②而或不達於事③非問無以廣識 ④舍問,其奚決焉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好學而不勤問”中的“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臘之以為餌C.人不知而不慍 D.面山而居3.翻譯:“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譯文:4.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不超過10個字)答:(壹六)教學相長(節選)《劄記》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譯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鉆研。
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閱讀訓練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在()中註音,在橫線上釋義。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學相長( )③雖有至道( ) ④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2. 翻譯句子。①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譯文:故曰:教學相長也②譯文:3.《教學相長》集中論述了與的關系問題,說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論。
2. 中學文言文拓展閱讀八年級古籍出版社的 (穰苴執法如山)的翻譯司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音:壤居)。
春秋時齊國大夫,官至大司馬。齊景公時曾奉命擊退晉燕之師,收復失地。
他深通兵法,後人整理有《司馬穰苴兵法》壹書。田穰苴墓位於齊都鎮尹家村南。
墓高10米,南北25米,東西38米,保存較好。 司馬穰苴是田完的後代。
但因為不是田完的嫡傳子孫,所以他年輕時只不過是壹個普通的平民。齊景公時,相國晏嬰認為穰苴讀書很多,智慧超人,又精通武藝,善於演說,文章寫得也好,是個人才。
於是,便對齊景公說:“穰苴雖然不是田家的正宗後代,但他能文能武,很有才幹,您不妨試用此人,看看怎麽樣。”景公聽後即把穰苴叫了來,君臣二人,談起軍事,穰苴運用自己掌握的軍事學知識,從古到今,指說形勢,很有見地。
景公非常高興,隨即任命他做了將軍。 司馬穰苴堅持以法治軍,執法如山。
當時正是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戰爭頻繁,這時的齊國經常受晉楚等國的欺負。壹次,晉國出兵攻打齊國的阿(今山東東阿縣)、甄(zh~n真,今山東定陶縣)二城。
燕國則出兵侵入齊國的河上地區。齊軍顧此失彼,連吃敗仗。
齊景公便急令穰苴帶兵去抵抗敵人。此時,穰苴剛被任命為大將,他怕自己出身平民,被將士瞧不起,無法行使軍令,便請求景公派壹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進行監督。
景公當即應允,派了自己身邊很親近的壹個大夫莊賈去做監軍。 穰苴見到莊賈,兩人約定好明天中午在軍門會齊,壹塊整頓軍隊。
第二天早晨,穰苴便到了軍營,叫士兵立起壹根標桿,測量太陽的影子以掌握時間,同時還調整準確了計時的滴漏,等待著莊賈。 莊賈是景公的寵臣,向來有恃無恐,驕橫慣了,根本不把穰苴放在眼裏。
那天,親戚朋友都為他送行,酒喝了壹陣又壹陣,莊賈早把軍門會齊的事忘得壹千二凈了。穰苴等到中午了,見莊賈還沒到來,便拔掉標桿,倒掉漏水,獨自召集三軍,申明紀律,操練隊伍。
太陽都要下山了,莊賈才喝得醉醺醺地來到軍營。穰苴大聲問道,“監軍為什麽到這時才來?1”莊賈不以為然,拱拱手說:“今日親戚朋友為我送行,酒喝多了,所以才來晚了。”
穰苴氣憤地說:“當將帥的壹旦受命,就不能顧家,上了戰場,就得舍生忘死。現在敵人都打到我們家門上來了,人心惶惶,國君也急得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妳我擔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臨出征哪還有閑功夫飲酒作樂呢?”說罷,問軍法官說:“軍法上對不按時到的將士該怎樣處置?”軍法官回答道:“應當砍頭]”莊賈聽說要殺頭,十分害怕,急忙叫人向齊景公求救。
還沒等派去求救的人回來,穰苴已經把莊賈處決了。不壹會,齊景公派使者拿著符節乘車馳入軍營,要求放掉莊賈。
穰苴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隨問軍法官:“騎馬闖入軍營,該當何罪?”軍法官說:“應當砍頭.”使者嚇得要死。
穰苴說:“國君派來的使者不能殺。但軍法也不能不遵守。”
說完,令武士把使者的仆人和馬都砍了。同時傳示三軍,以明軍紀。
三天後,穰苴率軍出征,生病的士兵也爭先恐後,土氣非常高昂。晉國的軍隊聽說後,嚇得慌忙撤退。
燕國的軍隊也趕快退到了黃河以北。穰苴趁機揮軍追擊,原來丟失的國土全部收回。
部隊凱旋歸來,齊景公率王公百官去郊外迎接,慰勞三軍。穰苴因功被任命為大司馬,從此他就以司馬為姓了。
司馬穰苴剛直不阿,從不諂媚奉迎。齊景公好喝酒,日夜飲酒作樂,不理朝政。
晏嬰和司馬穰苴都很不滿,多次勸諫也無效。有壹天晚上,景公要到司馬穰'苴家中喝酒,他知道後,全身披掛,在門口等候。
齊景公壹到,司馬穰苴說:“是敵國有兵來進攻,還是國內有大臣叛亂,讓您星夜屈尊來我這裏?”齊景公說:“我來是要和您壹塊喝酒的。”司馬穰苴不客氣地說;“您的飲食已有人侍候,我的任務是帶兵打仗,實在不敢在寒舍給您預備酒宴。”
齊景公討了個沒趣,只好到別處去了。 司馬穰苴對部下將士十分愛護,經常拿出自己的俸祿與大家平分,而他卻只領取和老弱士兵壹樣多的糧食。
出征之前,對於士卒的衣食住行,甚至喝水、吃藥等,他都親自過問。 正因為司馬穰苴執法嚴明,以身作則,愛護士卒,才贏得了將士們的欽佩,打起仗來才個個爭先,無堅不摧。
司馬穰苴年輕時就廣泛地閱讀兵書,對古代兵書《司馬法胸艮有研究,在軍事學方面造詣頗深。後來,他在認真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戰爭實踐,創造了《司馬穰苴兵法00但司馬穰苴在世時並沒 有編著成書,齊威王時,組織士大夫追論古代的《司 馬兵法》,才將司馬穰苴的兵法編入其中,號稱《司馬 穰苴兵法》,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壹卷五篇《司馬法》壹 書。
司馬穰苴的軍事思想有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和 《孫子兵法》將戰爭中的諸因素概括為奇、正這兩個對 立統壹的因素相仿,司馬穰苴則把戰爭中的諸因素抽 象為輕、重這兩個對立統壹的因素。
他說c“凡戰以輕 行輕則危,以重行重則無功,以輕行重則敗,以重行 輕則戰,故戰,相為輕重。”他認為掌握戰爭的規律關鍵在於處理好輕、重這兩個因素的關系,即所謂“籌 以輕重”。
譬如處理戰略與戰術的關系問題時,戰略 和戰術都要同時照顧到,但是又要有主次之分,要以 戰略統帥戰。
3. 翻譯 文言文《板橋誦書》 初中新課標閱讀 文言文課外拓展訓練 八年級板橋小的時候跟隨他的父親學習,並沒有其他的老師。小時候沒有什麽和別人特別不壹樣的地方,稍微長大了些,雖然長大了,但容貌醜陋,人們都看不起他。而且他又喜歡說大話,非常自負,說話沒有分寸。各長輩都瞧不起他,告誡(大家)不要和他來往。但是他讀書能夠自己刻苦,自己憤激,從淺的地方到深的地方,從低到高,從近到遠,來探求古人創造的深奧學問,酣暢地表現他的沒有全部顯示出來的性格與才能。人們都說他讀書善於記憶,卻不知道他不是善於記憶,而是善於背誦罷了。板橋每次讀壹本書,壹定要讀千百遍。有的時候在船上,馬上,被子裏,有時候在吃飯時忘記了勺子筷子,有的時候對著客人不聽他們的話,並且還忘記了他自己說的話,都在記憶書並且默默的背誦。書中還有不被記住的地方嗎? 註釋⒈幼:小時候 ⒉師:師傅,老師 ⒊殊:特別 ⒋異:不同 ⒌少:漸漸地 ⒍寢陋:醜陋 ⒎易:輕視 ⒏憤:憤發 ⒐邇(ěr):近處 ⒑赴古人之奧區: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赴:這裏是探求的意思。奧區:奧妙的世界。區:區域,境界:這裏指難攻的古代學術問題 ⒒匕著:調勺和筷子。 ⒓鹹:都。 ⒔弗:不。 ⒕善:善於、擅長 15.暢 :通達。 16.耳:罷了。 17.或對客不聽其語:有時間
答案:1、A 2、A B 3、人鹹謂板橋讀書善記/不知非善記/乃善誦耳。 4、鄭板橋抓住點滴時間爭分奪秒地讀書 5、讀書要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要抓緊時間、勤奮刻苦、持之以恒,要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和見解。
給分吧!!!
4. 文言文拓展閱讀(8)的第十篇:大鰲與螞蟻 翻譯與練習答案原文:東海有鰲焉,冠蓬萊而浮遊於滄海,騰躍而上則幹雲,沒而下潛於重泉。 有紅蟻者聞而悅之,與群蟻相要乎海畔,欲觀鰲焉。月余日,鰲潛未出。群蟻將反,遇長風激浪,崇濤萬仞,海水沸,地雷震。群蟻曰:“此將鰲之作也。” 數日,風止雷默,海中隱如嶽,其高概(讀音gai四聲,原指古代量米麥時刮平鬥斛[讀音hu二聲]的器具,引申為平、齊)天,或遊而西,或遊而東。 群蟻曰:“彼之冠山,何異我之戴粒,逍遙封壤之巔,歸伏乎窟穴之下也。此乃物我之適,自己而然,我何用數百裏勞形而觀之乎?”
翻譯:東海有壹只大海龜,頭上頂著蓬萊山,沒有目的的在海上漫遊。跳起來就可以沖入雲層,淹沒下潛就到深水。有只紅螞蟻聽說了那件事(關於海龜的傳聞)很高興,邀請壹群螞蟻到海邊,想看大龜。 壹個多月,大龜潛伏水底沒有出來。眾螞蟻準備返回,遇見狂風激浪,巨浪有萬仞(古長度單位)高,波濤沖擊海岸,(就像)大雷震動大地。眾螞蟻說:“是大海龜要出來了。” 幾天過後,風停雷靜了,海裏隱約有座山,它高和天齊了,有時候向東走,有時候向西走。眾螞蟻說:“它頭頂山,跟我們戴飯粒有什麽不同,逍遙自在地在土堆上,回歸爬進蟻穴。這是適合我們的生活,自然而然,我們何必勞走幾百裏來看它呢?”
①選自《苻子》. ②鰲:讀áo敖,傳說中海裏的大龜(壹說大鱉). ③冠:作動詞,戴帽子 .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④幹:沖犯. ⑤重泉:深水. ⑥要:同"邀".,邀請。 ⑦地雷震:形容驚濤拍岸發出的聲音象打雷壹樣震動大地. ⑧作:興起. ⑨概:原指古代量米麥時刮平鬥斛的器具,引申為平,齊. ⑩戴粒:頭頂著米粒.封壤:小土堆.物我之適 :各得其所,互相適宜.形:形體.
啟示:螞蟻們竟然把大鰲驚天動地的壯舉和它們微不足道的行為相提並論,實在是有眼不識泰山。我們做人,需要多壹份虛心,少壹份驕傲;多壹點不斷努力的上進心,少壹點盲目自滿自足的惰性。要知道,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諷刺了自欺欺人,自高自大(導讀上有),自以為是,目空無人的人。
1、根據要求在句子中找出相關的詞語
①騰躍而上則幹雲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騰躍而上
②有紅蟻者聞而悅之 形容詞意動用法:聞而悅之
③與群蟻相要乎海畔 通假字: 要
④彼之冠山 名詞用作動詞: 冠
2、解釋“之”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有紅蟻者聞而悅之( 它) 此將鰲之作也(拿去 )
何異我之戴粒(而) 我何用數百裏勞形而觀之乎?( 它)
3、翻譯文中的句子
“何異我之戴粒,逍遙封壤之巔,歸伏乎窟穴也。”①
跟我們戴飯粒有什麽不壹樣,逍遙自在地在小土包上,回家趴在蟻穴中“我何用數百裏勞形而觀之乎?”②
我們何必跑幾百裏勞神來觀看它呢?
4、這篇短文告訴人們的道理是我們做人,需要多壹份虛心,少壹份驕傲;多壹點不斷努力的上進心,少壹點盲目自滿自足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