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魏晉)
江春草綠,壹望無際的向遠方延伸,讓我思念遠方旅行的丈夫。遠在他鄉的老公可以不整天想他,但很快就能在夢裏見到他。
夢裏看見他在我身邊,醒來發現他還在流亡。異地不同縣,展不會相見。
桑樹枯萎知道風來了,大海知道寒冷的滋味。大家壹開始都是嫵媚的,誰來替誰說話!
客人遠道而來,留給我壹對鯉魚,胡兒把鯉魚煮了。裏面有各種各樣的書。
跪了很久看壹本平淡的書,書裏是什麽樣子的?信的第壹部分是增加食欲。據說信的後半部分經常被遺漏。
我們先來分析這首詩《青青邊的草》這句話,先從古詩《青青邊的草》的壹句現成的話說起。壹個女人看著河邊的綠草,向著小河的方向延伸到很遠的地方,不禁想起了不在的丈夫。“不斷”不僅僅是路的遠,更是情的長。她是這麽想的,但是她覺得不能這樣看著丈夫,她也不知道他現在在哪裏。我不禁有些失望,感嘆道:“長途跋涉,真是不可思議。”眼前只有夜裏的壹個夢:我看著身旁的他,卻突然知道他在異鄉。在夢裏尋找她丈夫的蹤跡,去過很多地方,都找不到,反正也看不到。顯然,這個夢是日日夜夜想丈夫的結果。夢裏說很難見到老公,但是飄忽不定。這是有思想的女人渴望見到丈夫的幻覺,受其折磨,受其折磨。
當壹個女人醒來,現實更加殘酷,更加難受。中間的四句話非常深刻地揭示了思考女人的內心世界。俗話說,人非草木,誰能無情。詩裏說“枯桑”和“海水”並不是完全的麻木不仁和無知。枯死的桑葚雖已枯萎,卻也能感受到風的存在;雖然海水不結冰,但它能感覺到寒冷。人都回家了,男女相親相愛,可自己呢?誰想自言自語?孤獨冷漠,不和自己說話的人。有人說這很像李清照的“簾下聽人笑”的意境——我壹個人,怎麽能如此孤獨地待著?!這四句話充滿了悲涼、悲傷和感人的感情。“枯桑知風,滄海知寒。”壹句話應該是流傳千古的名句。
上面四句是相思之苦,下面最後八句是回到現實。客人從遠方來,給了我壹封信,讓我兒子打開看裏面的內容。雖然古人經常用鯉魚來代表字母,但我還是覺得在這裏做鯉魚比較好:丈夫因為思念家人,托人帶回壹些鯉魚,女方讓兒子做魚,在魚肚子裏發現了字母。四福是如何看待她的朋友的?這位婦女看到信時非常高興,她跪下來讀了信。她急於想看看信裏寫了些什麽,希望知道她丈夫的下落。但是信裏寫了什麽?“如果妳在演講中加入食物,妳會記住妳的外表。”簡單的幾個字,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和細節,卻包含著對丈夫的壹片片思念和牽掛。吃的多,錯過的多。最後兩句話很感人,講的是生活中的細節可以表現出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就像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壹樣。有人說後八句是從別的詩裏收集來要唱好的,和前面的關系不大。我覺得這種虛與實的結合更好的表現了這對情侶的深厚感情。
沒有海誓山盟,也沒有天長地久,但這些比什麽都好!雖然沒有“惡”“惡!我想認識妳,長命百歲無止境,山無棱,河無竭,冬有雷震,夏有雨雪,天地合,我才敢和妳在壹起。”弗蘭克,但是感情比這些更好!
郭茂謙在樂府詩中說:“秦所築長城,下有泉洞飲馬。古語有雲,‘草在畔,思遠路連綿’,說的是欲征E客飲馬遠長城,女主思念其辛苦,假唱壹曲。”(《樂府詩》)鄭在《樂府詩所反映的漢代社會生活》壹文中,也認為絕大多數青年是在統治階級的壓迫下被迫參軍或苦幹而背井離鄉的。但《古今樂錄》說:“王僧虔《技藝錄》說:‘飲馬’非今歌。””“綠河草,連綿思遠路”,是對女性思考的寄語,與長城飲馬無關,作為“長城窯洞飲馬”的喜語。吳京說自己是“傷了愛人就四處流浪不歸”(《樂府古詩壹解》)。我也覺得這首詩寫的是女人對丈夫的渴望,而不是戰爭的殘酷。
長城洞飲馬是樂府相和歌色的壹個曲子,也叫飲馬。香河詞是漢代新興的流行音樂,其曲調源於民間。唱時取名“絲竹更和諧,持節人唱”(宋·樂書之)。其樂器主要有笙、笛、節、琴、瑟、箏等。,帶著清亮悲涼的語氣,很感人。〔1〕(第43頁)
這首詩中“頂針格”的運用,尤其是在意義的突然轉折處,可以緩解意義的突兀連接感。而每壹次銜接,意義都轉入壹層,更深的壹層,讓全詩波瀾重疊。既有細膩纏綿的文人詩詞,也有清新自然的民謠,壹點不假。陳若明《采擷堂古詩詞選》是壹首“壹波三折,筆調極巧,表達快,兼得樂府與古詩詞之長,宜讀之”的詩。歡子(曹丕)兄弟模仿古代,都用這種方法。”《夢雨詩話》說:“‘枯摩’與‘海水’之句,令人物觸,獨思成阿津朝後女子詩;張華的愛情詩都用這種方法。”
再來看看樂府詩:樂府,原為漢武帝建立的漢代音樂機構的名稱。它主要負責、制作和保存朝廷用於朝會、郊祀和宴會的音樂。它還采用民歌和音樂,加以修改和潤色,“音律與音樂略論”,制定樂譜,並配以音樂,使之合唱。魏晉以後,人們把漢代樂府機構收集、演唱的詩歌統稱為“漢樂府”。就這樣,樂府從壹個音樂機構的名稱變成了壹個可以欣賞的詩體的名稱。
從內容上看,韓樂府的收藏很廣。從青年男女在河邊的浪漫,到農村催租官的吶喊;從孤兒、病婦、絕望的男人、從部隊返鄉的老人、被遺棄的女人,這些構成了漢朝多彩的世俗畫卷。這首詩感人地描述了有思想的女人對丈夫的無限向往。
從風格和創作特點來看,樂府詩采自民間,這些“街談巷議”優於《詩經》中“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形成了“情、哀、樂皆因事”(《韓曙·文藝誌》)的特點。這壹特點使漢樂府的題材、思想、藝術和形式具有了積極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詩經》開創的現實主義傳統的新源頭。這就是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用小事表達深厚的感情。〔2〕
明代徐禎卿《談藝錄》說:“樂府常敘,故與事異。”在描寫方法上,漢樂府的壹個顯著特點是,它采用敘事風格,像戲劇小品壹樣選擇壹個生活場景,通過對人物動作、心理、對話、事件的描寫,表現壹個具有普遍或典型意義和典型感受的事件,逼真生動,感人至深。這首詩先寫景,後敘說,兩者結合,融景為壹體。來自民間的音樂更感人。
《漢書》在描述西漢樂府詩時寫道:“自孝立樂府,采歌謠,故有代尋,乃秦楚之風。情懷悲戚皆因事。”漢代的樂府詩都是以此為創作主題,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正是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激發了樂府詩人的創作熱情和靈感。樂府詩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敏感問題,訴說著那個時代的苦與樂,愛與恨,以及對待生死的態度。〔3〕(P98)
《長城窯洞飲馬》作為壹首好詩,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東西,這裏只簡單分析壹下。希望妳能從中有所收獲。
參考資料:
[1] (P43)王運喜王國安《漢魏六朝樂府詩評點》齊魯書店,2003年。
[2] [3]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永新《漢樂府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