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誰知道“應”姓氏的由來嗎?

有誰知道“應”姓氏的由來嗎?

壹、姓氏源流

應(Yīng)姓源出有二:

1、應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發之後。周武王克商後,其第四子應叔被封於應(應國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滍陽鎮),為應侯,建立應國。應侯的子孫以封國為姓,遂為應氏。

2、歷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應氏。蒙古族中有的姓應氏。

得姓始祖:應叔(侯)。應姓源出自姬姓。周武王的第四個兒子應叔被封為應(今河南省葉縣西北應城,壹說今河南省省魯山東部)侯,人稱應候。應候的子孫以封地為姓,稱為應氏。在古代,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汝南。故應叔(侯)的後世子孫尊其為應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應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壹百位。應姓大族其主要分布在:

1、滍陽應氏。滍陽,應國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有西周應國貴族墓,發掘出大量文物。

2、南頓應氏。漢代有南頓應氏。南頓,在今河南省項城縣北50裏。

3、大田裏應氏。東晉時,應詹隨晉元帝渡江而南,占籍於婺永。應詹有兩個兒子,應誕留居江西宜黃,應玄隨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裏,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壹帶。爾後,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應氏。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下各鎮東部(原下各鄉)、雙廟鄉及田市鎮有大量應姓。特別是原下各鄉中心鎮區基本上是應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書應大猷(字靜庵)及其兄弟的後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縣也是應姓的聚居地。

5、關東應氏。祖籍山東省蓬萊市鴨灣。清朝初年,壹遷至遼寧瓦房店市長興島;二遷至遼寧省普蘭店市城子坦鎮應家村;三遷至吉林省東豐縣黃河鎮豐源村。

6、峽陽應氏 。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峽陽應氏始祖應世哲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審知入閩,定居峽陽,是為峽陽應氏開基之始。歲月滄桑,峽陽應氏繁衍相傳,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孫人口眾多,其中歷代又有流遷往外,遍布國內各省、市和臺灣、香港,及美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

三、歷史名人

應 曜:漢初,在淮陽山裏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壹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壹老!”

應 順:東漢河南尹,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侍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鹹以才學名。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應 疊:汝南南頓人,應順中子。江夏太守。

應 郴:汝南南頓人,應疊之子,武陵太守。

應 奉:字世叔,汝南頓人,應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漢順帝末年前後在世。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記憶力特佳,自幼至長,凡所經歷,無有忘懷。年二十時,嘗詣袁賀,適賀將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之。後數十年,路逢車匠,知而招呼。梁冀舉為茂才。永興元年(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為蠻夷所福。延熹七年(164年)從軍騎將軍馮緄征武陵蠻,以功薦為司隸校尉。黨人事起,乃憤然以疾自退。後諸公多薦舉,會病卒。奉追湣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凡數萬言。又嘗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應 劭:字仲遠(壹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頓人,應奉之子。生卒年不詳,約漢靈帝光和元年前後在世。少篤學博覽。靈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184年)拜太山太守。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大破黃巾三十萬眾,郡內以安。獻帝遷都於許(196年)之明年,詔劭為袁紹軍謀校尉。後卒於鄴。劭嘗有感於當時舊章淹沒,書記罕存,乃綴集所聞,著《漢官儀》及《禮儀故事》,又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稱,釋時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謂名副其實。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世。

應 珣:字季瑜,司空掾。應劭弟,珣生玚。

應 瑒:字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應珣之子。曹操征之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壹。著有《應德璉集》。

應 璩:字休璉,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汝南(今屬河南省)人,應玚之弟。生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齊王芳嘉平四年,享年63歲。應璩博學好作文,善於書記。文帝、明帝時,歷官散騎常侍。曹芳即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當時大將軍曹爽擅權,舉措失當,應璩曾作《百壹詩》諷勸。應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其詩、文***10余篇,與應玚作品合為《應德璉、應休璉集》,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應 貞:字吉甫,汝南人,應璩之子。生年不詳,少以才名,善談論。正始中,夏侯玄名勢甚盛。貞常在玄坐作五言詩,玄大嘉許。舉高第,歷顯位。後為武帝參軍。帝踐阼,遷給事中,累官散騎常侍。又與太尉荀顗撰定新禮,未施行而卒。著有文集壹卷(見《隋書經籍誌》)傳於世。

應 詹:字思遠,汝南南頓人。生於晉武帝鹹寧五年,卒於成帝鹹和六年,年五十三歲。幼孤,為祖母所養。十余歲,祖母又亡,居喪以孝聞。家富於財,乃請族人***居,情若至親。以才藝文章知名當世。仕為太子舍人,累官光祿勛。王敦叛,明帝以詹為都督前鋒軍事。事平,以功封觀陽縣侯,都督江州諸軍事,領江州刺史。卒,贈鎮南大將軍,謚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書經籍誌》註有鎮南大將軍應瞻集五卷,詹繕作瞻,當為作者誤書;此從《唐書誌》傳於世。

應 用:後周書法家,江南人。善寫細字,微如毛發,嘗於壹錢上寫《心經》:又於壹粒芝麻上寫《國泰民安》四字。

應 珍:宋元佑間武狀元及第,授予右班殿直,任平海軍節度判官,後調任泉州公海四縣巡檢,後以母憂回籍守制,“累仕皆不出於閩中”。其為官政簡刑清,節儉奉公,勤修武備,保境安民,故為民所稱頌,為同僚所敬佩,裏人遂立祠奉祀至今。

應純之:字純甫,宋代永康人,孟明子。嘉泰進士,歷知楚州,兼京東經略安撫使。見北軍屢捷,謂中原可復,密聞於朝。丞相史彌遠鑒於開禧之事,不欲大舉,但敕立忠義軍,令就節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戰而死。

應子和:宋代詩人,嘗有句雲:“西岸夕陽紅,燭炬短燒紅,風過花落紅”,時人謂為“三紅”秀才。後登淳西進士。

應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則,黃巖人。生宋季,嘗隨車若水、黃超然遊,時稱聖泉先生。有《聖泉文集》等。

應本仁:元代學者,字本立。以世為宋臣,義不仕元。隱居城南,博學好施。嘗規建義莊,又即其中為義塾。世稱“應家館”。

應大猷:字邦升(1487-1581),號容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進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參與平定宸濠之亂。後歷廣東參政、僉都禦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書。卒年九十五。曾巡撫雲南、四川、山東,所至均有政績。

應撝謙:字嗣寅(1615-1683),號潛齋,浙江仁和人。生於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年六十九歲。明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輪,右目重瞳年二十余,與虞分等為玀社。性至孝,授徒養母,三十未娶。歸安沈士毅慕其義,妻以兄女,資使奉養。撝謙終不入私室,母喪服除,始成禮。康熙十七年,李天馥等以博學宏詞薦,以老病不能行辭。撝謙性介特,讀書務窮底蘊。著有潛齋文集十卷,教養全書四十壹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樂書二卷……等二十八種,(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應寶時:字敏齋(1821-1890),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舉人。鹹豐初,考授國子監學正。同治四年,任蘇松太道。創建龍門書院,開辦普育善堂。九年,任江蘇按察使,兼署布政使。飭令各府州縣立常平倉,並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工詩文,有《射雕詞》二卷。

應昌期:祖籍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臺灣金融界、實業界著名人士,應氏圍棋計點制創造人,被譽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報效桑梓,先後捐資創建慈城昌期幼兒園,重建慈城中城小學和慈湖中學;捐資擴建慈城保黎醫院;捐資助建臺北市寧波同鄉會館、市聯誼中心。投資創辦寧波現代建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華羊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促進家鄉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盡心盡力。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據《郡望百家姓》中有記載:應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記載:望出汝南、潁川。

汝南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潁川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今河南省許昌市壹帶。

2、堂號

淮陽堂:漢初,應曜在淮陽山裏隱居。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壹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後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露了壹下面。當時的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壹老!”

擇善堂:浙江省縉雲縣三溪鄉西應村應氏祠堂,堂號為“擇善堂”。語出“論語”。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應氏宗祠,堂號為“燕翼堂”。“燕翼”的意思,就是希望散居在各地的子孫們,都能像燕子回巢壹樣,回到祠堂,來看看祖先居住的地方。每年結合祭掃活動,都要舉行對年滿16歲青年進行"成人節"教育活動,向青年學生講述前賢典型故事,介紹“燕翼堂”牌匾的來歷,要求青年學生牢記祖訓,不忘故裏家鄉。

報本堂:浙江省寧波市古慈城應氏宗祠,堂號為“報本堂”。

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應氏大祠堂,堂號為“徵德堂”,是祭祀芝英地區應氏祖先的場所。

============================================================

應姓宗祠通用對聯

〖應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四字奇手;

三紅秀才。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周書法家應用,江南人。善寫細字,微如毛發,嘗於壹錢上寫《心經》;又於壹粒芝麻上寫《國泰民安》四字。下聯典指宋代詩人應子和,嘗有句雲:“西岸夕陽紅,燭炬短燒紅,風過落花紅”,時人謂為“三紅”秀才。後登淳熙進士。

聖泉攬勝;

義莊勒名。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判官應象翁,字景則,黃巖人。生宋季,嘗隨車若水、黃超然遊,時稱聖泉先生。延佑間歷官昌國州判官,致仕。有《聖泉文集》等。下聯典指元代學者應本仁,字本立,鄞人。以世為宋臣,義不仕元。隱居城南,博學好施。嘗規建義莊,又即其中為義塾。黃汲為紀其事於石,世稱“應家館。”

漢官定禮;

道院棲真。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汝南南頓人應劭,字仲遠,少年時勤學博覽,舉孝廉,獻帝時任泰心太守。獻帝遷許,召他人京為袁紹軍謀校尉,著《漢宮儀》十卷、《風俗通義》三十卷及《漢書集解音義》等。下聯說唐代人應夷節,遊天臺山,棲居於道元院,相傳屍解而成仙。

淮陽遺老

鄴下奇才。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人應曜,隱居在淮陽山中,高帝時與商山四皓(秦末東園公、由裏先生、倚裏季、夏黃公)同時被征召,只有應曜不到。當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壹老。”下聯典指漢末文學家應瑒,字德璉,應劭的侄子,與弟弟應璩(字休璉)、侄子應貞(應璩的兒子,字吉甫)都以文章著名,與孔融、陳琳齊名,同列“建安七子”。曹操曾征召他為丞相掾屬,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鄴”,曹操封魏公時所定的都城,在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才名並美;

卓犖不群。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應瑒以文學名,識治體,為“建安七子”之壹。下聯典指宋·應舜臣,少卓犖不羈,及長篤誌向學。

千支***榮;

壹脈相承。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關山分隔;

血脈相通。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

〖應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居家稱厚德;

為政有能聲。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判官應振黼,字鄉夫,性資敏慧,由歲貢任泗州判官,有能聲;居家以厚德稱。著有《紀年錄》。

析居分異地;

溯源本同根。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宗祖規模遠;

兒孫紹述長。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福田宗祖種;

心地子孫耕。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祖功垂福澤;

宗德衍家聲。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

〖應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喬木千支壹本;

長江萬派同源。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千裏關山分隔;

各地應裔同根。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

〖應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淮陽壹老勝四皓;

建安五官列七才。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隱士應曜,隱於淮陽山中。高帝時,與四皓俱被征命。曜獨不至。時人語曰:“商山四皓,不如淮陽壹老。”下聯典指三國魏文學家應袁,了德璉,汝南人。曹操征呂為丞相掾屬,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壹。明人集有《應德璉集》。

世叔五行收齊下;

華仲十子名俱揚。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司隸校尉應奉,字世叔,南頓人。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凡所經履,莫不暗記。累官武陵太守,有威恩。官至司隸校尉。下聯典指東漢河南尹應順,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事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鹹以才學名。

儼若思孝孫有慶;

譜如在照德維馨。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序昭穆千秋龜鑒,

別源流萬古鴻圖。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剞劂成壹家信史;

流源創合族傳書。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

〖應姓宗祠八言通用聯〗

祖德宗功百世不遷;

子孝孫賢萬代如見。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鑄史熔經光耀前烈;

孝親敬長無玷家聲。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譜諜赫赫千載蕃昌;

家乘燦燦萬世輝煌。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昭假列祖春秋匪懈;

估啟後人繼序不忘。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

〖應姓宗祠九言通用聯〗

著述辨禮儀風俗物類;

聰明愈杯弓蛇影猜疑。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泰山太守應劭,字仲遠,舉孝廉。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號。下聯典指漢代名人應彬的事典。

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

聿修厥德,無忝爾所生。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跡基仙居、廈閣淵源遠;

派衍冠陽、龍溪譜諜詳。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列累朝簪纓,依依如昨;

編歷代俊仕,隱隱若現。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喬木發千枝,豈非壹本,

長江流萬派,總是同源。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

〖應姓宗祠十言通用聯〗

祖宗善厚留遺,由來遠矣;

歲時蒸嘗祭享,可不敬乎。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

〖應姓宗祠十壹言通用聯〗

要好兒孫,須從崇祖敬宗起,

欲光門第,還是讀書積善來。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尊祖敬宗,遵萬古聖賢禮樂;

修譜編誌,序壹家世代源流。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族勢尊嚴,昭奕代祖功宗德;

孫枝蕃衍,乘千年舊譜新誌。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祖德昭昭億萬年,長傳宇內,

譜諜燦燦千百世,猶在人間。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有為協萬事之宜,自昭正氣;

壽世垂百年而遠,***仰芳型。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

〖應姓宗祠十壹言以上通用聯〗

頌揚於正人君子,聯親親族誼,

贊美乎淑媛孀節,敦長長宗風。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春露秋霜,正薀藻流,芳蘋繁煥彩;

左昭右穆,喜宗枝繁,衍靈爽憑依。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序昭序穆,纂載祖績,宗功光譜諜;

專心專意,祈庇瓜綿,瓞衍振我族。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垂訓壹無欺,能安份即是敬宗尊祖;

守身三自省,有正氣便為孝子賢孫。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觀舊譜山川人物之偉麗,了然在目;

看新誌道德文章所伏隆,明如指掌。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由廈閣徙龍溪近壹千年,喜見奕奕孫枝序昭穆;

自南宋至***和歷三十世,笑看巋巋甲第繼祖宗。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富貴顯然,必忠孝節廉自任幾端,方可無愧宗祖;

讀書美矣,但士農工商各專壹業,便非不肖子孫。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繼遺風尊賢敬老、和宗睦族,本是龍溪應裔美德;

編新誌教孝勸善、鑄史镕經,誠屬冠陽子孫義舉。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追木本水源龍溪,我族支分廈閣,由寧海傳自錢塘;

溯祖德宗功應裔,先輩郡賜冠陽,繼汝南始於周武。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繼舊諜、敘世系、別親疏,立行第序長幼,儼然不負眾望;

創新誌、載詩賦、紀名勝,撰文贊褒懿行,確實無愧大雅。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世以人傳、人以譜傳,上承祖、下啟孫,繼繼繩繩長留史冊;

父憑子壽、子憑孫壽,前千年、後萬古,原原本本永駐人間。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歷宋元明清民及***和,合六大朝代,閱世生人閱人成世,子子孫孫同登譜諜;

自祿康成百千至剛毅,已三十二世,由本及末由末溯本,老老幼幼並載史冊。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新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

附錄壹:浙江省寧波市慈溪縣古慈城應氏宗祠報本堂

古慈城應氏壹脈,定居慈城已逾200余年。應氏故居桂花廳後老屋也為清初之古民居。應姓來源根據《廣韻》和《姓氏考略》等書籍所記載。《廣韻》中述:周武王子封於應,其後以國為姓氏。《姓氏考略》所記:周武王第四子應侯之後,以國為姓。望出汝南穎川。據上所述可確認周代初年的應國,在中原的河南地區,應氏的後代子孫,也大多數活躍於河南境內。到了漢代時,在汝南和穎川兩地繁衍成為望族。全國各地應氏也是從這兩地分支而出。古汝南郡即今河南省汝南縣壹帶。應姓祖宗為周武王四子應侯,封地稱應國,其後世子孫以國名姓應。周文王、周武王本姓為姬。

應姓歷史名人不少,略舉東漢時有官吏、學者應劭,字仲達,汝南人,博學多聞,漢靈帝拜太山太守。靈帝、獻帝已臨東漢末年,當時典章淹沒,朝綱不正,應劭著有漢官禮儀故事,作為朝廷制度準則。又著《風俗通》,以辨物類名號。並對漢朝文物的保存也貢獻甚多。東漢末年有文學名家:應璩、應瑒為“建安七子”之壹,後周時江南人有書法家應用。元代有書法家應象翁。清代浙江永康有詩人應保時。

中國漢族姓應各支、各脈都有祠堂,祠堂又各有名號。1988年,首屆“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錦標賽在北京進行了前三輪比賽後,應昌期借此機會從臺灣帶領夫人唐平塵和兒子應明皓來到分別四十三年的故鄉慈城探望。並在市、區壹些領導的陪同下,參觀寧波天壹閣。館長親自熱情接待,當談及應氏壹姓於何時會來江南寧波,館長問及可還記得本家應家祠堂是什麽堂號。當報出為“報本堂”。館長立刻查找有關古籍後:應氏最早出自河南汝南大約於南北朝時,因戰亂之故,有壹部應姓人流遷於江南如:浙江、福建等地,寧波地區應姓也就是這時候流入。寧波應家最早居住在奉化芝應。後移居慈溪縣城(今慈城)傳到應嘉祥(字幻吾)這壹代,他有兄弟三人。人丁不旺,三兄弟只有祖父生壹子應星耀(中城小學任職35年的老校長)。然生有昌期、昌翊、昌仁、昌世、昌華、昌明、昌年七個兒子。如今七個兄弟之後人,分居於澳洲、美國及香港、臺灣,國內等總人口已近90人左右。慈城應家尚有:三板橋下還有應家河塘的應姓(有革命烈士應修人),城裏有大源行(水果行)的應家,太陽殿路磚橋以東有慈溪巷應家是三系應仲退、應謂漁,左右二幢大宅,再有竹絲墻門應宅,太湖路應福章壹系。數典念祖這些應姓人士也均系出於河南。也於各個不同時期不同原因來到慈城。

-----------------------------------------------------------------

附錄二:《冠陽龍溪應氏宗普》族規

1、凡為人子,出必告,返必面,有賓客不敢坐正廳,升降不敢由東階,凡事不敢自擬於父;

2、凡為人子弟,當純謹雅觴,謙恭退猻恂恂,如不能言,不敢以賢智先人,不敢以富貴加於宗族;

3、凡卑幼,事無大小必稟長上,酌可否而行,·毋得專恣直行,違則懲之;

4、凡父母舅姑,寢則安置,起則問安,無事則侍立,容貌必恭,執事必敬,辭氣必和,起居必扶衛之,方稱孝道;

5、凡父母之命,必熟記而行之,有不可行則和氣柔聲具事之,是非利害而曰之,待父母許而止,不許,小則曲從,大則尤宜起敬起孝,自盡幾諫之道,使以父母為非而直行,己是不得為孝;

6、凡家長,必端莊正己,謹守禮法,以禦子弟分之,以職授之,以事訓之,以勤儉勿逐紛華,,勿事遊蕩;

7、凡治家,以修身正家為主,關雎之詩宜最熟,萬務皆成;

8、凡元旦,男女序次拜天地,父母家長誦家規以式族眾宗規。

——明·萬歷年間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