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萬壽堂刊《壹統誌》中的“龍遊”

萬壽堂刊《壹統誌》中的“龍遊”

偶見明萬歷中萬壽堂刊《壹統誌》兩卷。《大明壹統誌》是現存最早的全本“壹統誌”,體現中國大壹統的盛況,是研究明代歷史的必備資料。《大明壹統誌》自出版後有較多版本,如天順五年內府刻本,弘治十年福建建陽慎獨齋刻本,嘉靖三十八年歸仁齋刻本,萬歷中萬壽堂刻本,清初積秀堂刻本,康熙三十八年日本弘章堂刻本等。

萬壽堂本是其中比較流行的壹個刻本,國內有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山東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遼寧圖書館等,日本有國會圖書館、公文書館、愛知大學圖書館、蓬左文庫、大垣市立圖書館等收蔵。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壹統誌》、清初積秀堂《天下壹統誌》以及和刻本《大明壹統誌》多脫胎於此本。①

觀察這兩卷刻本,其版框高21.5厘米,寬14.5厘米。每半葉10行,行22字,註文雙行,字同。字形為宋體。上書口題“壹統誌”,中書口題“四十二卷”或“四十三卷”,下書口鐫頁碼、萬壽堂刊。卷之末頁末行,分別書“壹統誌卷之四十二終”、“壹統誌卷之四十三終”。

查閱資料可知,萬壽堂刊《壹統誌》全本***九十卷,刊刻極佳,《中國古籍善本總目》明確著錄。此兩卷只是殘卷,並無卷首等。

? 《壹統誌》卷四十二內容為金華府,卷四十三內容為衢州府,卷四十三中涉及龍遊的文字可概括以下幾個方面。

關於“建置沿革”。

卷四十三首頁中記載: “《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春秋為越西鄙,姑蔑之地秦立太末縣,屬會稽郡。東漢分立新安縣,仍屬會稽。三國吳以二縣屬東陽郡。隋廢太末入金華屬婺州。唐時析婺州信安縣置衢州……” 。可見,衢州府建置前的沿革,沿用姑蔑、太末的歷史。另有“ 本朝改龍遊府,尋改為衢州府領縣五” ,具體時間查康熙《府誌》:“明太祖於龍鳳五年己亥改為龍遊府,吳元年丁未,改為衢州府。”

? “領縣五”按順序分別為:西安縣、龍遊縣、常山縣、江山縣和開化縣。龍遊縣的描述為: “在府城東七十裏,本秦太末縣,東漢末孫吳分置豐安縣,又改太末曰龍丘,晉省龍丘以豐安屬東陽郡,隋省豐安入金華縣屬婺州,唐初復置太末縣置縠州,尋俱廢;貞觀中復置龍縣屬衢州,五代唐改龍遊,宋改盈川縣,紹興初復名龍遊,元仍舊,本朝因之編戶壹百八十四裏。” 其中“宋改盈川縣”指的是宋宣和三年,因有詔諱龍字,改為盈川。這與如意元年析置盈川縣有別。比較而言,本朝(明)龍遊編戶壹百八十四裏,這在五縣之中人口是最多的。次之是西安縣,為壹百六十八裏。最少的是常山,僅壹百壹十裏。

關於衢州“郡名”、“形勝”和“風俗”。

“郡名”最早為“ 姑蔑,春秋時名” ,後名:“ 三衢”、“信安” 。姑蔑之名,民國《龍遊縣誌·通紀》有載:“魯哀公十三年,越伐吳。吳五孫彌庸、壽於姚自泓上觀之,見姑蔑之旗。《左傳》。案:此本縣地名始見於書者,首載之。”故姑蔑不僅是郡之名,也為縣之名。

“形勝”: “姑蔑之墟,太末之壤。宋毛稈超覽堂記郡即姑蔑之墟、太末之壤,東望九峰,西瞻靈王石,南臨樵谷,仙聖之所遊,神靈之所奧,有道者之所隱也。 ”可見,衢州自古便是仙聖之所遊、神靈之所奧,有道者之所隱處。

“風俗”: “其民輕死易發。(漢誌吳越之習好勇,其地邊楚,戰鬥兼並,是以民輕死易發。)其俗悍以果,其君子耿耿好氣敏於事。(宋程俱保安院記)……”

關於“山川”條目。***收錄龍遊名山九座。

東華山:“ 在龍遊縣東二裏下有姑蔑子墓。”

? 岑山:“ 在龍遊縣南壹十五裏,其山自金華望之正當其面,故號婺女照,臺山邑中視之,如筆架又呼為筆架山。”

? 雞鳴山: “在龍遊縣南三裏,宋嘉祐末邑人呂防講學於此,時登山見雞鳴巖棘中羅得白金數十鎰,輸之官後,防三子皆高科,人以為祥。又西安縣東十五裏亦有雞鳴山。”

? 三疊山: “在龍遊縣東三十時裏,中有石室又名相巖。”

? 方山: 在龍遊縣東四十裏,山形正如冠,產茶,味絕勝。”

靈山:“ 在龍遊縣南四十裏,舊名徐山,下有溪,溪外有徐偃王廟。”

? 龍丘山: “在龍遊縣東四十裏,東陽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冊白,遠望之狀肖芙蓉,故壹名九峰巖山。漢龍茊萇隱居於此,與嚴子陵友善,終年百歲。山際有三疊巖穴,外如窗牖,中有石床。唐徐安貞讀書處。宋趙抃詩‘龍丘石室人難繼,安正書院世莫登;欲識松蘿最高處,九峰排列壹層層。’元焦鼎詩‘萬山堆裏九峰青,中有三賢著隱名,龍現石形千古異,虎跑泉眼四時清’。”

而在卷四十二金華府“山川”條目中還有兩處九峰山,其壹: 九峰山,在蘭溪縣西南七十裏,壹名風子山,峰巒秀拔,昔葛洪來遊,丹龜猶在。唐徐安貞肄業於此,後人號讀書巖,木案石床尚在。 其二: 九峰山,在湯溪縣南十裏,高數百丈,峰巒秀拔,巖洞玲瓏。昔龍丘萇、酆去奢皆居其下。 可見此二處九峰山即為龍丘山。在四十二卷“本朝改為金華府領縣八”中記載: 湯溪縣,在府城西南五十五裏,本龍(空了壹格)東鄙,金華西鄙,蘭溪南鄙,遂昌北鄙。成化六年析置,縣治官山,編戶八十裏。 龍丘山由此歸屬湯溪。

? 白石山: “在龍遊縣南四十五裏,山有圓石,寬二十余丈,其色純白,故名。 唐曾以此山名縣。”

唐臺山 :“在龍遊縣北四十五裏,正有臺山寺,宋王介詩‘天地鑿開混沌國,鬼神剜搜驪龍窟。不知發秘是何年,欲扣山靈無處得。我來壹見快平生,不覺清風生兩腋。乘鸞歸去夢魂消,白雲依舊埋蒼石。 ’”兩舊誌誤將此詩名《白石山》,比較而言,此卷記錄中在“欲扣山靈無處得”後面少了“遐想先生未仙時,此地絕無車馬跡。窮幽山水有高人,踏破巉巖勞蠟屐。”兩句。可見當時編纂者是簡摘部分精要。

? 收錄龍遊湖二,溪壹,潭三,井二。

? 西湖: 在龍遊縣治西南,宋馬天驥仿杭之西湖開此以備遊臨覽。

? 五百人湖: 在龍遊縣北三十裏,俗傳昔有五百人於此竭水取魚得異魚及銅缶,既而水暴長,五百人皆沒因名。溉田五百余頃。

? 縠溪: 在龍遊縣北五裏,漢誌大末縣有縠水,唐置縠州以此。宋汪佖詩‘波紋端與縠紋同,正倚闌於想像中,更被輕舠橫截去,斜陽染出半江紅。 ’若按此記載理解,縠溪或縠水應為龍遊專用名。民國《龍遊縣誌·文征·詩》中將此詩名《題瀫波亭》並按:“康熙《誌》錄於縠波巖下,而縠溪條下,復依萬歷壬子《誌》重錄之,題為《瀫水》。又題汪泌為明人,實即壹詩也。當時編輯之疏略可想。”而此卷中可知汪佖為宋人,“佖”為單人旁。

? 還有對柘溪的描述中,柘溪雖屬府城,卻有諺語與龍遊余端禮有關。柘溪“ 名檫溪,諺雲,檫溪通出相公,宋時水通,郡人余端禮果拜相。”

楊侯潭: 在龍遊縣南五裏,上有唐楊侯祠。 此區域現屬衢江區。

團石潭: 在龍遊縣西二十裏,有石出潭上,古語雲,團石圓出狀元,宋紹興中,大水石轉,視之正圓。明年,郡人劉章果魁廷試。

石壁潭: 在龍遊縣東三十五裏,唐杜荀鶴詩‘有山有水堪吟處,無雨無風見景時,漁父晚船分浦釣,牧童寒笛倚牛吹。 ’民國《龍遊縣誌·文征·詩》中將此詩名《登石壁禪師水閣有作》。

呂公井: 在龍遊縣治南,世傳呂洞賓以杖卓地出泉,故名 。

龍井: 在龍遊縣南有兩處,皆深不可測,林木幽僻,上有瀑,泉遇旱取其水以禱用。

關於“土產”、“學校”、“書院”、“宮室”、“寺觀”、“祠廟”、“陵墓”、“古跡”等。

? 記錄衢州“土產”***四種,其中茶:“ 出龍遊縣,方山者佳。” 這與“山川”條目中描述方山時同,且有“ 味絕勝” 。

另有獅橘: 西安縣出。

硯: 常山、開化二縣出。

藤紙: 開化縣出。

龍遊縣學: 在縣治西,宋至和初建,元末毀於兵,本朝洪武中重建。

“書院”條目中記載了 清獻書院、柯山書院、包山書院和明正書院 ,但龍遊的雞鳴書院不在其中。

? “宮室”條目中,龍遊只有瀫波亭列入: 在龍遊縣北五裏,宋建,呂防詩‘地軸抽不盡,風梭織又成。’鄭元詩‘江神若計分尋尺,待著青錢買取歸。’

“寺觀”條目中中龍遊有二寺二宮。

靈矅(耀)寺: 在龍遊縣西,晉時建,本姑蔑故宮遺跡猶存。

? 烏石寺: 在龍遊縣北四十五裏,宋紹興中嶽飛閉過宿於此題:“嶽飛奉旨趨闕,復如江右,假宿幽巖。遊上方,覽江山之勝,誌期為國,掃平胡虜,恢復輿圖,迎二聖沙漠之還,輔聖主無疆之休,因結緣佛事,以記歲月雲。”

崇仙宮: 在龍遊縣東,梁大同中建,相傳即酆去奢升仙處。

集善宮: 在龍遊縣治西,梁大同中建 。

“祠廟”條目中排首位的是徐偃王廟: “在龍遊縣西四十裏徐山下,刺史徐放重修,唐韓愈撰碑,謂:衢州,民多姓徐氏,支縣龍江(遊)有偃王遺廟。或曰,偃王之逃戰,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研於會稽之水。或曰,徐子章禹既執於吳,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揚二州間,即其居,立先王廟雲。”

“陵墓”條目中排首位的是“姑蔑子墓”: 在龍遊縣東東華山下,宋慶元間為人所發並誌,石擊碎之。

? “古跡”條目中排首位的是“姑蔑城”: 在龍遊縣,縠溪之南。《左傳》:魯哀公十三年,越伐吳五孫彌庸觀見姑蔑之旗。杜預註,姑蔑,越地,今東陽太末縣也。相傳此地即其故城。

另在“廢盈川縣”中記載: 在府城南九十裏,唐析龍遊縣置,尋省入西安。“ 九十裏”應有誤。

關於“名宦”、“流寓”、“人物”、“烈女”和“仙釋”

自唐至本朝(明),龍遊名宦唯有宗澤: 知龍遊縣,民未知學,澤為建庠序, 設師儒,講論經術,風俗壹變,自此擢科者相繼。

“流寓”條目中,無龍遊人物記載。

“人物”條目中,排首位的是漢龍丘萇: 太末人,隱居山中,義不降辱,連辟不至。更始初,任延為會稽都尉,掾吏白請召萇。延曰:‘龍丘先生躬德履義,有伯夷、原憲之節’遣功曹奉謁使相望於道,歲余,乃請府拜議曹祭酒。

三國時徐陵次之: 龍遊人,東漢末為吏。虞翻壹見即與友善。仕吳歷三縣長,所在著稱。遷零陵太守,子平。亦仕吳為武昌左部。

南北朝徐伯珍: 龍遊人,少孤貧,以箬葉學書,積十九年,遂究經史。南齊辟召不起。兄弟四人,俱白首這,時呼四皓。

唐徐安貞: 龍遊人,應科制,歲三上俱及第,官至工部侍郞,封東海子,卒贈尚書。

唐及以前記載“人物”***八人,龍遊占四人。

宋時龍遊有呂防: 龍遊人,熙寧中進士,有學行,龍遊士子發舉自防始,累官至太中太夫。 呂防是龍遊縣學培養出的第壹位進士。

劉章: 龍遊人,少警異,日誦數千言。紹興中廷試第壹,居館職。秦檜惡其不附己,諷言者劾出之。檜死,召還累官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章容狀魅碩,以周密自守,出入兩朝被顧遇,未嘗泄禁中壹語,以資政殿學士致仕,卒謚靖文。

余端禮: 龍遊人,少讀書壹過目即成誦。累官左丞相,封郇國公,在相位恪守法度,務行故事。

馬天驥: 衢州人,紹定二年進士,歷官秘省,假司馬光五規之名條上時弊,詞意切直,仕至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察院事,封信安郡侯。 馬天驥為龍遊人,或因其封信安郡侯之故,將其記為衢州人。

? 元代及本朝(明)均無龍遊人物記載。

“仙釋”條目中有鄷去奢: 龍遊崇仙宮道士,劉宋初,隱於處之卯山。壹夕,天神謂曰:‘石下有天師佩劍。’去奢修練三年,果得之,乃得道仙去。

①巴兆祥. 《大明壹統誌》內府與萬壽堂刊本比較研究[C]// 宮廷典籍與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