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ǐ qì
2 英文參考spleen amas *** ent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痞氣:1.脾積;2.氣痞。
4 脾積·痞氣痞氣(spleen amas *** ent[1])為古病名[2]。見《難經·五十四難》。又名脾積(《難經·五十四難》)。即脾之積證[2][1]。是指以胃脘部有塊如覆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等為常見癥[1]。
《難經·五十四難》:“脾之積,名曰痞氣。”
4.1 癥狀
《脈經·平五臟積聚脈證》:“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饑則減,飽則見,膜起與谷爭減,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其色黃。”
《嚴氏濟生方》卷四:“痞氣之狀,留於胃脘,大如復杯,痞塞不通,是為脾積。診其脈微大而長,其色黃,其病饑則減,飽則見,腹滿嘔泄,足腫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4.2 治療治療痞氣(脾積)可用大七氣湯下紅丸子、痞氣丸等方(見《證治準繩·雜病》)[2]。
4.3 關於積聚積聚(abdominal mass[3]、amas *** ent and accumulation[1])為病名[4]。是指以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3]。見《黃帝內經靈樞·五變》。
積聚為積病與聚病的合稱[4]。腹內結塊,固定不移,並伴脹痛或刺痛為特征者稱為積[3]。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作時止為特征者稱為聚[3]。積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機:積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屬血分,乃為臟病;聚是無形,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屬氣分,乃為腑病[5]。
積為臟病,臟有五,聚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積六聚之名[4]。
積和聚在病情和病機上雖有不同,但二者病因相同,病機相關,故並而討論[5]。
積聚與癥瘕痃癖等證相類似[4]。
《醫學入門》等書有以積聚為男子病,癥瘕為女子病者[4]。又有從部位區分者[4]。
在現代醫學中,凡多種原因引起的肝脾腫大、腹盆腔腫瘤、增生型腸結核等,多屬“積”之範疇;胃腸功能紊亂、不完全性腸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塊,則與“聚”關系密切[6]。
積聚現常分為聚證(肝氣郁結證、食滯痰阻證)、積證(氣滯血阻積證、氣結血瘀積證、瘀血內結積證、正虛瘀結積證)進行辨治,詳見積聚條。
5 氣痞·痞氣痞氣為病證名[2]。指氣痞[2]。
5.1 癥狀《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明·吳桔南《傷寒補天石》續集卷下:“太陽無汗,當服麻黃湯。由誤下之,邪乘虛結於心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氣。”
5.2 治療治療痞氣(氣痞)宜用半夏瀉心湯、枳實理中湯等方[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