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資源那麽多,為什麽我們仍舊沒學好英語?

資源那麽多,為什麽我們仍舊沒學好英語?

讀罷文章題目,不知妳是否會立刻聯想到另外壹個問題: 為什麽壹個世紀前的中國人,如嚴復、辜鴻銘等,在學習資源短缺的情況下,仍舊能夠學好英語?

可能會有人立刻得出答案:知識碎片化導致我們無法學好英語。這種答案看似有理,實則經不起仔細推敲。知識碎片化並非只在互聯網時代存在;可以說,在任何時期,“知識”都不是以壹種完整的形式存在的。我們常誤以為英語學習體系有如壹棟看得見摸得著的高樓般矗立於某處,只要我們走進這棟高樓裏,就能夠登堂入室學好英語。將英語學習物化成壹孤立存在的個體,是英語學習者應該竭力避免的。否則,人人都會以為只要拿了壹把鑰匙,就能夠走近樓裏,擁有壹切,最終把英語學習簡化成某壹種方法某壹種途徑,落入唯方法論的陷阱。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才是自我知識體系的建造者,這棟高樓的壹沙壹石是經過我們的合理安置,才最終建造成形的。在英語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方法、資源只是原材料,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的,只有摻加進去個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成為像模像樣的體系。所以,當我們再次審視為什麽學不好英語這個話題時,我們不應抱怨互聯網抱怨移動端,壹味將原因歸結在外界因素的不良影響上。我們更應該去思考“我”做的夠不夠,關註“我”的表現和付出。

既然英語學習者自身的重要性得到了足夠重視,那麽我們就可以轉入下壹階段的討論了——我們該如何發揮自身主動性,學好英語。下面從四個角度簡單談壹談我個人的學習經驗。

很多人批評當下中國英語的教授方式,不僅批評中學英語老師,還批評高校英語老師。如果用壹句話歸結所有的批評聲音,也許就是:中國的很多老師把英語當作壹門科學來教,而非語言。壹旦英語被當成科學來教,語言學習就會變成語法規則的學習,甚至連文段本身也變成了壹潭死水。此時,批評者就要尋找解決方案,比如提倡人文教育,讓語言學習走向正軌。

但是,被眾人批評的英語教育也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以我個人經驗來看,我所接受的中學英語教育,給我打下了較為堅實的語法基礎。很難想象,無論是初中英語老師,還是高中英語老師,他們在講課時,總能找出合適的語法知識來給學生答疑解惑。語法知識的學習會讓基礎薄弱的初學者真正做到舉壹反三,幫助他們找出語言的規律。

後來,我在上外英語學院又學了四年的英語。大壹時我們仍舊要上語法課,仍舊要關註語言背後的規律。回過頭看,正是因為語法基礎牢靠,我們才有可能閱讀經典著作,才有可能確定自己寫出的句子是沒問題的,繼而嘗試英語寫作。

英語語法的學習是漫長的過程,不能壹蹴而就。我之前曾在《不管學了多久的英語,都得經常回頭搭建自己的語法體系》壹文中推薦章振邦老師的《新編英語語法教程》,我現在仍舊推薦這本語法書。語法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初學者不必過於糾結先看語法書還是先讀文章,每日閱讀間隙,都可撿拾語法知識,久而久之自然就熟絡起來了。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習者,仍舊有復習語法的必要,回顧時可能會有意外發現。

知識無窮無盡,也就會讓人覺得知識隨處可見,以碎片化形式存在。壹個不太好的學習習慣就是把知識的收集當成學習本身。我還是大學新生時,曾花了很長時間搜尋各種知識和書單。為了“攫取”圖書館資源,我曾花好幾日在松江校區圖書館找尋我感興趣的書籍。

但我那時並不懂得適合而止的道理,因此在搜索資源上花費了太多時間。事實證明,與其窮盡搜索之技能,不妨先坐下靜讀壹本書壹篇文章。讀書就像是多米諾骨牌,壹環扣壹環。如果妳對壹本書感興趣,自然就會關心作者的其他著作,同時期其他作家的著作,其他國家與之風格相似的著作。至於尋找影視資料,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謂閱讀要憑興趣指引,大抵就是這樣的道理。

對閱讀的內容感興趣,尤為重要,這樣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閱讀興趣所在,不妨找尋壹部文學簡史,或任何學科的簡史。也不妨搜尋中外報刊媒體評選出的年度好書,兩三小時的搜尋總會有人讓妳稱心如意的結果。至於閱讀方式,紙質版還是電子版,這都看個人喜好了。

英語初學者應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不要放棄選擇閱讀材料的權利。如果缺少選擇閱讀材料的過程,閱讀就容易變成壹項讓人不悅的閱讀任務。因此,不必過於迷戀書單了。所謂書單,可能是他人興趣的集合體,也可能是票選之結果。不必再被“資源包”吸引了,動輒獲取幾千本電子書,並不會真正讓妳提高英語。

很多人學不好英語,並不只是英語沒學好的問題,壹部分原因還在於漢語基礎差。英語有“語感”壹說,漢語也有。讀詩歌時我們能明顯感受到漢語裏的抑揚頓挫,感受到韻律之美,但是在學習現代白話文時,也應該註意白話文的美感。

網絡對漢語的沖擊,乃至對任何壹種語言的沖擊都不容小覷。程式化的語言與網絡語言壹樣,也都會讓人誤以為漢語“就是如此”。平日裏我們如果無法躲避各類漢語的出現,那麽就應該在自己的頭腦裏建設好壹套良好的漢語體系,時刻提醒自己多加閱讀經典著作。

如果要推薦容易獲取的閱讀書籍,我首先想到的是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的“中國短經典”叢書。這壹系列叢書收集了當代中國諸多作家的短篇小說,雖然並非篇篇讓讀者稱心如意,但作家們對於文字的把控是值得學習效仿的。為避免制造另壹種書單,此處不再羅列作者姓名和書籍名稱,有心的讀者自然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內容。學習現代白話文,要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當然,魯迅、梁實秋、林語堂的散文都是上等學習材料,這些都是讀者熟知的了;近有錢鍾書的小說、楊絳的雜文……如此再說下去,怕是又顯得無趣。

如果要在現代白話與古代漢語之間找壹橋梁,我會推薦王力的《詩詞格律》。本書雖然談的是中國詩詞,但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很多規律也可變相使用在白話文的學習和寫作上。粗通格律,不僅可以更好認識詩詞,也可以對古漢語有較好理解。古漢語的學習很難形成體系,我也無法詳談。此處只推薦臺灣商務印書館的“古籍今註今譯系列”叢書,這壹版本的《詩經》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版本。儒家經典可讀,詩話筆記也都可讀,不再贅述。

有了漢語的基礎,才可以再談真正學好英語,或者學好翻譯。舉壹簡單例證。我們在閱讀外刊時,如果對文章的理解都達到了百分之百的程度,如果某甲的漢語程度好過某乙,某甲的譯文自然會獲得更多肯定。換言之,如果英語水平都半斤八兩,漢語基礎的好壞也許還不能完全體現出來;但是如果英語水平和理解力都臻於完美,最終能讓妳獲取優勢的當然是漢語了。

英語學習當然是有方法的,但聽說讀寫的方法,翻來覆去也就是那麽老生常談的幾點。以前的文章略有涉及,此處不論。

其實,很多學習方法只是不同種學習過程的展示而已。在英語語法基礎不錯的前提下,選擇了感興趣的材料之後,我們更要做的是安排好自己的學習時間。壹個壞方法可以在不斷重復後得到改善,壹個好方法如果缺少堅持也淪為空談。

最初我閱讀文學作品時,未將詞匯表達積累到壹處,用的是貼紙,後來整理出了幾百張紙片,也能讓我學好英語。現在更加方便了,大家可以更加便捷地做閱讀筆記了,但未必真能做到每天閱讀。兩種方式有差別嗎?當然有。但是這種差別相比於日積月累的重要性,似乎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不知閱讀之樂的人常常會把閱讀當成龐然大物壹般的事物,以為無法征服。這與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如出壹轍。在閱讀這件事上,我們要把它當成刷牙洗臉壹樣,每日習以為常。

英語學習不要急於求成。誠如閱讀壹般,聽說讀寫譯都貴在堅持。學習就像劃船,壹槳壹槳不知所終,但回頭壹看,才發現我們去岸已遠。

關於作者 | 胡學長,誤入培訓業的文學愛好者,上外英語學院文學學士,上外高翻學院翻譯碩士。

致讀者 | 如果本文對於妳些許幫助,歡迎點贊/打賞/轉發。妳的認同對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