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話:
女媧,據考古出土的文物遺址、遺跡和彩陶紋飾提供的史前人類與洪水抗爭及對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跡信息,究其歷史文化根源,在於原始母系社會女性崇拜觀念的遺傳。
稱號亦有媧皇、靈媧、帝媧、風皇、女陰、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陰皇、陰帝、帝女等,史記女媧氏,風(或為鳳、女)姓,是古代傳說中的大地之母。
壹說她的名字為風裏希(或為鳳裏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對萬物救助巨大的壹位上古女神。相傳她是華夏族的母親,創造了生命,又勇敢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還有傳說女媧補天,即自然界發生了壹場特大災害,天塌地陷,猛禽惡獸都出來殘害百姓,女媧熔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又殺死惡獸猛禽,重立四極天柱,平整天地。另外傳說女媧制造了叫壹些叫笙簧、瑟、塤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女神。記載中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婚姻女神。
在古代宗法制下:父權、夫權、男權成為三座牢牢壓抑著女媧神話發展的大山枷鎖,使得其拆分為三類性質:壹、作為上古賢王,人族先靈,聖母祭祀的女媧:肯定其作為人類之母與地母三皇的身份;二、作為福佑社稷、補天之神,得以祭拜的女媧,確認其作為伏羲之妹(兼下任繼任者)與補天聖女的身份;三、祭祀供奉女媧所有神職業位:才是完整壹體的創世始先神形象。
歷史地位: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同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女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是史前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已經開展的中國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對象。
先秦文獻古籍《史籀篇》、《楚辭》、《禮記》、《山海經》、《淮南子》和秦漢以來的《漢書》、《風俗通義》、《帝王世紀》、《獨異誌》、《路史》、《繹史》、《史記》等史料都有關於女媧的記載。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類發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
壹是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傳承華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
二是具有實現民族大融合、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三是對增強創業精神、充實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體現了奇特的民間、民俗文化現象,對人生禮儀、人類生存、文化傳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女媧的地位時有變化,有時在三皇之上,有時在三皇之內,有時在三皇之下。據說原因有三:壹、神話傳說中女媧化生萬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二、傳說中伏羲、女媧既為血親又為夫妻,均為壹家人,列入三皇時有時兩個人都選中,有時只選壹人作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三、尚書在經書中的顯赫地位使得它所宣傳的伏羲、神農、黃帝三皇觀點為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女媧所在的是母系社會,之後是父系社會,以男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2、伏羲 ?[fú xī]
生平經歷:
上古時代,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壹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壹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壹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壹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伏羲生日為農歷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區有在農歷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風俗。
伏羲有神聖之德,團結統壹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山。伏羲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須鯨的須,創立了中華民族的圖騰龍,龍的傳人由此而來。
伏羲仰觀天上的雲彩、下雨下雪、打雷打閃,看地上會刮大風、起大霧又觀察飛鳥走獸,根據天地間陰陽變化之理,創造了八卦,即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制成網,用於捕魚打獵。他還創造了文字替代在繩子上打結的記事方法。
伏羲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主要成就:
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伏羲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二、教民作網用於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三、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四、始造文字,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五、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六、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