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在古代,當時的人們為什麽把老虎叫做大蟲呢?老虎怎麽就和蟲子聯系到壹起了?

在古代,當時的人們為什麽把老虎叫做大蟲呢?老虎怎麽就和蟲子聯系到壹起了?

話說起老虎被稱為“大蟲”大家腦中的第壹印象想必壹定是景陽崗上武松打虎了。

其實這個很早就有過記載了,比如“狼蟲虎豹”中的蟲指的是什麽?就讓人困惑。往前查“狼蟲虎豹”出處,原來是明朝《對玉梳》中所出,“轉過這山坡,壹簇榆林,黑洞洞的,不知裏面藏著什麽狼蟲虎豹”。不要輕易下結論噢,明朝以前的“蟲”字很有講究的。

元末明初出了壹本小說叫《水滸傳》,在書中武松打虎、李逵打虎時,都明確地把老虎叫大蟲。上查古籍,五蟲觀念最早出於《大戴禮記》。 

在《大戴禮記》中記載: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很明確地把動物分為羽蟲、鱗蟲、毛毛、甲蟲、倮蟲五類。

不長羽毛鱗甲的蟲叫倮蟲,又稱為蠃蟲。按古人的生物劃分,人原來也是“蟲”的壹種而已,並不是超然的物種。

就“蟲”這個字而言,古人們常用它來表示大自然裏的壹切動物,並把蟲分為五類:禽為羽蟲,獸為毛蟲,龜為甲蟲,魚為鱗蟲,人為倮蟲。

而由這些不同種類合並起來,統稱為“五蟲”。其實換句話來說,也就是不管是在天上飛翔著的生物、或者是在陸地上以爬行為主的動物、或者是在水裏遊著的生物等等,只要是沒有殼或鱗甲等作為保護的動物,都是被稱為“裸蟲”的。

所以就老虎而言,當時的人們將其稱之為“大蟲”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