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閱讀諸葛恢臨郡

文言文閱讀諸葛恢臨郡

1. 急求

原文:

虞喜,字仲寧,會稽余姚人,光祿潭之族也。父察,吳征虜將軍。喜少立操行,博學好古。諸葛恢臨郡,屈為功曹。察孝廉,州舉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鎮江左,上疏薦喜。懷帝即位,公車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賀循為司空,先達貴顯,每詣喜,信宿忘歸,自雲不能測也。

太寧中,與臨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復下詔曰:“夫興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喪亂以來,儒雅陵夷,每覽《子衿》之詩,未嘗不慨然。臨海任旭、會稽虞喜並潔靜其操,歲寒不移,研精墳典,居今行古,誌操足以勵俗,博學足以明道,前雖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辭疾不赴。鹹和末,詔公卿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華恒舉喜為賢良。會國有軍事,不行。鹹康初,內史何充上疏曰:“臣聞二八舉而四門穆,十亂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闡,有自來矣。方今聖德欽明,思恢遐烈,旌輿整駕,俟賢而動。伏見前賢良虞喜天挺貞素,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綜廣深,博聞強識,鉆堅研微有弗及之勤,處靜味道無風塵之誌,高枕柴門,怡然自足。宜使蒲輪紆衡,以旌殊操,壹則翼贊大化,二則敦勵薄俗。”疏奏,詔曰:“尋陽翟湯、會稽虞喜並守道清貞,不營世務,耽學高尚,操擬古人。往雖征命而不降屈,豈素絲難染而搜引禮簡乎!政道須賢,宜納諸廊廟,其並以散騎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稱十月殷祭,京兆府君當遷祧室,征西、豫章、潁川三府君初毀主,內外博議不能決。時喜在會稽,朝廷遣就喜諮訪焉。其見重如此。

喜專心經傳,兼覽讖緯,乃著《安天論》以難渾、蓋,又釋《毛詩略》,註《孝經》,為《誌林》三十篇。凡所註述數十萬言,行於世。年七十六卒,無子。弟豫,自有傳。

譯文:

虞喜字仲寧,是會稽余姚人,是光祿卿虞潭的族人。父親虞察,是吳國征虜將軍。虞喜年少時就很有操行,博覽群書,喜歡古籍。諸葛恢治理會稽郡時,虞喜屈身為功曹。舉薦為孝廉,州裏舉薦為秀才,司徒來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晉元帝開始統治江東時,有人上疏推薦虞喜。晉懷帝即位後,派公車征召並授虞喜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鄉人賀循為司空,是顯貴的老

前輩,每次到虞喜家裹,連宿壹兩天忘記回家,說虞喜高深莫測。

太寧年問,虞喜和臨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為博士,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詔書說:“振興教化致力國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闡明謙抑質樸的道理。自喪亂以來,儒家學說衰落,每當我讀到《子衿》逭首詩,未嘗不感慨萬分。臨海人任旭、會稽人虞喜操守高潔,在險惡的歲月裹也不改變,精研古代經典,處在今天卻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們的誌向操守足以激勵世俗,廣博的學識足以闡明道理,前些日子雖然不來應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們。”虞喜以生病為由推辭不赴任。鹹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舉薦賢良方正敢於直言的人士,太常華恒舉薦虞喜為賢良。適逢國家有戰事,沒有落實。鹹康初年,內史何充上疏說:“我聽說舉薦有才幹的人士以後,明堂四門就都能肅穆,任用具有治國才能的大臣,天下就會太平,美善之道能夠彰明,這是有來歷的。現在聖德欽明,想要光大萬世的功業,應整肅好招賢用的車馬,壹有賢人馬上就去招納。聽說前賢良虞喜天資卓越,貞純樸實,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約束自己的行為,樹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厭倦,加上治學深廣,博聞強記,鉆研艱深

玄妙的學問,他的勤奮沒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靜的地方體察道理,沒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門內高枕安臥,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輪車去征召,用以表彰優異的操守,壹方面可以發揚廣遠的教化,另壹方面可以改變鄙薄的風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詔說:“尋陽人翟湯、會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堅貞,不營謀世務,專心讀書,節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從前雖然有征召他的詔令,但是他們不降身屈節,這難道是白絲布難染而求才的禮數怠慢嗎!施政方略的實施需要賢才,應該把他們招納到朝廷裹來,這二人都用散騎常侍的職位來征召。”虞喜又不應命。

永和初年,有關官員上奏說十月大祭,京兆府君應當遷居祖廟,征西、豫章、穎川三府君剛缺社主,內外廣泛商議也無法決斷。當時虞喜在會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裹去詢問。他就是這麽被看重。

虞喜專心鉆研經傳,同時也研讀讖書緯書,撰寫《安天論》來詰難渾天和蓋天這兩種天體學說,又解釋《毛詩略》,註釋《孝經》,著《誌林》三十篇。註述***有數十萬字,流行於世。七十六歲去世,沒有兒子。弟弟虞豫另有傳記。

沒分沒關系的啦。

2. 文言文閱讀

1.①親自,自身 ②地位低下,身份低微;低微鄙陋或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③感動,感激

2.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3.正反論證 句子為“親賢臣,遠小人,……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4.北定中原 攘除奸兇 興復漢室 還於舊都

5.心情:夙夜憂嘆

行動: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6.在兵敗的時候接受重任,在危難的關頭奉命出使。(只要能表達出原句的大意,語句通順即可。)

7.在當時對(用人等)內政建設方面有進步意義;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只要結合文段,言之成理即可。

3. 文言文閱讀《三國誌,黃權傳》

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也。少為郡吏,州牧劉璋召為主簿。時別駕張松建議,宜迎先主,使伐張魯。權諫曰:“左將軍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壹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璋不聽,竟遣使迎先主,出權為廣漢長。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先主假權偏將軍。徐眾評曰:權既忠諫於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武王下車,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閭,所以大顯忠賢之士,而明示所貴之旨。先主假權將軍,善矣,然猶薄少,未足彰忠義之高節,而大勸為善者之心。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知

諫曰先主為漢中王,猶領益州牧,以權為治中從事。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臣松之以為漢武用虛罔之言,滅李陵之家,劉主拒憲司所執,宥黃權之室,二主得失縣邈遠矣。詩雲“樂只君子,保艾爾後”,其劉主之謂也。主

權曰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漢魏春秋曰:文帝詔令發喪,權答曰:“臣與劉、葛推誠相信,明臣本誌。疑惑未實,請須後問。”後得審問,果如所言。及先主薨問至,魏群臣鹹賀而權獨否。文帝察權有局量,欲試驚之,遣左右詔權,未至之間,累催相屬,馬使奔馳,交錯於道,官屬侍從莫不碎魄,而權舉止顏色自若。後領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將軍司馬宣王深器之,問權曰:“蜀中有卿輩幾人?”權笑而答曰:“不圖明公見顧之重也!”宣王與諸葛亮書曰:“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權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蜀記曰:魏明帝問權:“天下鼎立,當以何地為正?”權對曰:“當以天文為正。往者熒惑守心而文皇帝崩,吳、蜀二主平安,此其徵也。”明年卒,謚曰景侯。子邕嗣。邕無子,絕。知

?權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陳見殺。主

病J李恢字德昂,建寧俞元人也。仕郡督郵,姑夫爨習為建伶令,有違犯之事,恢坐習免官。太守董和以習方土大姓,寢而不許。華陽國誌曰:習後官至領軍。後貢恢於州,涉道未至,聞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恢知璋之必敗,先主必成/,乃讬名郡使,北詣先主,遇於綿竹。先主嘉之,從至雒城,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成都既定,先主領益州牧,以恢為功曹書佐主簿。後為亡虜所誣,引恢謀反,有司執送,先主明其不然,更遷恢為別駕從事。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卒,先主問恢:“誰可代者?”恢對曰:“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揆,惟陛下察之。”先主笑曰:“孤之本意,亦已在卿矣。”遂以恢為庲降都督,使持節領交州剌史,住平夷縣。臣松之訊之蜀人,雲庲降地名,去蜀二千餘裏,時未有寧州,號為南中,立此職以總攝之。晉泰始中,始分為寧州。主

桁督先主薨,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闿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寧。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於昆明。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紿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裏,乃今得旋,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鉏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主

領建建興七年,以交州屬吳,解恢刺史。更領建寧太守,以還居本郡。徙居漢中,九年卒。子遺嗣。恢弟子球,羽林右部督,隨諸葛瞻拒鄧艾,臨陳授命,死於綿竹。齋

4. 文言文《諸葛亮治蜀》翻譯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劉備)在永安病情加重,(於是)把諸葛亮召到成都,把後事囑托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妳的才能要十倍於曹呸,必能安定國家,最終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輔佐的話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話妳就自己稱帝吧。”諸葛亮哭著說到:“我壹定就我所能,精忠衛國,死而後已!”先主又傳詔,命令後主對待丞相就如對待父親。建興元年,冊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始治理國家的事務。後來,又加封諸葛亮為益州牧。政事無論巨細都由諸葛亮決定。南部和中部的幾個郡聯合起來叛亂,諸葛亮因為劉備剛剛去世,沒有輕易用兵作戰,而是讓使者去吳國下聘禮,和他們結親,成了友好鄰國。

三年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亂全部平息了。軍備充足,國家富饒,於是開始練兵習武,以待將來大舉進軍中原。五年,率領各部軍隊向北出發,進駐漢中,臨出發時,上疏了《出師表》。

5.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5—8題

5.C 6.B 7.D 5.表:上表,上奏章。

動詞6.B且:暫且,姑且。A為:作為/是。

C乃:於是/是,就是。D於:在,表處所/比,表比較7.作者沒有“規勸”和“吸取歷史教訓”的意思參考譯文:諸葛亮字孔明,瑯琊國陽都縣人,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

身高八尺,經常把自己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人都有不贊同,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州徐庶與諸葛亮是好朋友,認為確實如此。當時先主屯兵新野。

徐庶會見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對先主說:“諸葛孔明這人,是壹條臥龍,將軍願意見他嗎?”先主說:“您同他壹起來吧。”徐庶說:“此人只登門求見,不可委屈招來。

將軍應該屈駕拜訪他。”於是先主到諸葛亮家拜訪,***去了三次,方才見到。

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將後事托付給他。建興元年,後主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建丞相府,設置官屬,以處理政事。

政事不論大小,都取決於諸葛亮,南中幾郡同時起來叛亂,諸葛亮因為新遭國喪,所以還不便發兵征討,而是姑且先遣使訪問吳國,並締結和親。於是蜀與吳成為盟國。

三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亂。大量軍用物資都由南中供給,國家因而富饒。

於是練兵講武,準備大舉北伐。建興十二年春天,諸葛亮統率全部大軍,由斜谷開出,用流馬運輸,占據武功縣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在渭水之南對壘。

諸葛亮經常擔憂軍糧供應不上,使自己的的大誌不能實現,因此分兵屯田,為長期駐兵打下基礎,耕墾的蜀兵摻雜在渭水的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居,軍隊從不擾民以利己。就這樣相持了壹百多天。

這年八月,諸葛亮病重,死在軍中,當時五十四歲。軍退之後,宣王仔細觀察他安營築壘的處所,說:“真是天下奇才!”根據諸葛亮的遺命,他被安葬在漢中定軍山,利用山作墳,墓坑剛夠容納棺材,以平時穿的衣服放殮,不須陪葬器物。

起初,諸葛亮自己上表給後主說:“我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薄田十五畝頃,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於我在外任官,沒有別的用度,隨身衣食,都仰賴公家,不另外經營產業,以增加絲毫財富。

到了我死那壹天,不使內有剩余的絹帛,外有贏余的錢財,以免辜負陛下。”他死之後,的確正象他所說的那樣。

評語:諸葛亮作丞相的時候,安撫百姓,明示法度,精簡官職,因進制宜,以誠待人,秉公辦事。竭盡忠心,有益於世的人雖仇必賞;違犯法令,怠慢職事的人雖親必罰。

……善再小也無不獎賞,惡再細也無不貶斥。全國的人都既畏懼他而又愛戴他,刑法政令雖然嚴峻,卻沒有人怨恨,這是由於他用心公平而且勸戒分明。

真可說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簫何匹敵了。不過連年興師動眾,未能成功,大概隨機應變的軍事謀略不是他的特長吧。

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小題1D 小題1B 小題1(1)譯文:(焦永的)各位弟子因為替焦永疏通關系被拘禁,惟獨樂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汙法律,於是矢誌成為有名的儒生(2)譯文:同郡的楊政多次當眾詆毀樂恢,後來(樂恢)舉薦了楊政的兒子做了孝廉,因此鄉裏的人都歸附他。

(3) 譯文:樂恢因為主張沒有能夠施行,於是稱病回鄉。 解析: 小題1(謝:謝絕) 小題1(④敘述的不是樂恢,而是竇憲兄弟;⑥講樂恢找借口退休。)

小題1(“樂恢恨他們不依附自己”有誤,說反了。 ) 小題1(關鍵字:系、皦、篤)(3分) (關鍵字:數、毀、舉、由是)(4分) (關鍵字:以、乃、乞骸骨)(3分) 參考譯文: ①樂恢字伯奇,京城長陵人。

他的父親是縣裏的小吏,得罪了縣令,(縣令)拘禁了他,準備把他殺了。樂恢十壹歲,常常伏在官署門前,白天黑夜號哭。

縣令聽到這個消息,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的父親。長大後,樂恢喜好經學,跟隨博士焦永學習。

焦永做了河東太守,樂恢跟隨他到了官府,(他)閉門精心誦讀,不與(外界)人物交往。後來,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都因為替焦永疏通關系被拘禁,惟獨樂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汙法律,於是矢誌成為有名的儒生。

性情廉潔正直,孤高獨立,那些品行不與自己相投合的人,即使尊貴也不肯與他們交往。信陽侯暗中接近樂恢,多次送禮請樂恢,樂恢拒絕他,不予應答。

②後來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殺,朋友中沒有誰敢前往奔喪,只有樂恢為他服喪。回來後,又做了功曹,推選、舉薦從不偏袒,別人的請求、托付也從來沒有接受。

同郡的楊政多次當眾詆毀樂恢,後來(樂恢)舉薦了楊政的兒子做了孝廉,因此鄉裏的人都歸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

正趕上蜀郡太守第五倫代替牟融做司空,樂恢因為與第五倫是同鄉,(樂恢)不肯留下來,在舉薦了潁川杜安之後辭去官職。許多人都稱贊他的行為,朝廷接連幾次征召他,他都沒有答應。

③後來征召他做了議郎。正趕上車騎將軍竇憲要出征匈奴,樂恢多次上書諫爭,朝廷稱道他的忠心。

入朝擔任尚書仆射。這時,河南尹王調、洛陽令李阜和竇憲關系密切,放縱家人胡作非為。

樂恢彈劾王調、李阜以及司隸校尉。眾多指責、薦舉(的事實),令(他們)無法回答,無從逃避,顯貴的外戚們非常厭惡他。

竇憲的弟弟夏陽候竇瑰想要問候樂恢,樂恢謝絕了他,不與他交往。竇憲兄弟兩個行為放縱,又憤恨樂恢不依附自己。

妻子常常勸諫樂恢說:“古人有保全自身躲避災禍(的說法),妳何必用自己的言論來招致別人的怨恨呢?”樂恢慨嘆地說:“我怎麽能夠容忍朝廷中那些屍位素餐之人呢?”於是上書勸諫說:“我聽說眾多帝王的過失,都是由於權利下移造成的。國舅們不應該幹預王室的政務,以此顯示天下是個人的天下。

政治有了過失,如果不加補救,其結果不可預測。當今應該做的,帝王應以大義為重,斷絕這種聯系,國舅應以謙遜為主自我反思。”

上書沒有得到朝廷回復。 ④此時,竇太後臨朝,和帝沒有親政,樂恢因為主張沒有能夠施行,於是稱病回鄉。

竇憲趁此機會,迅速而又嚴厲地告知各州郡對樂恢進行逼迫、威脅。樂恢最後飲藥而死。

(死後,)穿喪服守喪、哀悼的弟子有幾百人,廣大百姓非常悲痛。後來,竇氏被誅殺,和帝開始主持朝政,樂恢的門生何融等上書陳述樂恢的忠心、氣節,(和帝)任命樂恢的兒子樂己擔任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