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壹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以下是我整理的山海經是哪個朝代的,歡迎閱讀。
山海經是哪個朝代的?
《山海經》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經多人寫集成的壹部古書,作者大概都是楚地的楚人。《山海經》是壹部以神話為主流的書,它的內容包括範圍龐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話資料而然,還涉及到學術領域的各個方面,諸如宗教學、哲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醫藥衛生學等,此書內容包羅萬象,可以稱得上是壹部當時的生活日用百科全書。
山海經簡介
《山海經》是中國誌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壹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壹時,作者亦非壹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余篇章內容早佚。原***22篇約32650字。***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誌》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山海經》版本復雜,現可見最早版本為晉郭璞《山海經傳》。但《山海經》的書名《史記》便有提及,最早收錄書目的是《漢書·藝文誌》。至於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認為是禹、伯益、夷堅,經西漢劉向、劉歆編校,才形成傳世書籍,現多認為,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已無從確證。
對於《山海經》的內容性質,古今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如司馬遷直言其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 ,如魯迅認為“巫覡、方士之書”。現大多數學者認為,《山海經》是壹部早期有價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經特點
第壹,《山海經》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於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後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壹種文化傳統”。馬倡議(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壹些主要部分)是壹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後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劉宗迪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壹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後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壹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的刻畫,而少動態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記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壹目了然,其實,前人早就註意到了這壹點,最早指出這壹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壹點上都有同壹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瑯滿目,那只是後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壹回事”。
第二,《山海經》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山海經》歷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於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在其北,各有兩首。壹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後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壹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後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並不見得壹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虹虹,並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後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壹只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也正也為《山海經》的所謂荒誕不經,幾千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後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經》與東方夷族有關。
金榮權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壹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壹個謎壹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於《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於炎帝世系,也不隸屬於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並存的第三神系”。“關於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壹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壹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裏面,可以說是第壹顯赫的了。裏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裏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壹事三見,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壹事,帝鴻壹事。其余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壹,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明,差不多全出於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屍”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西漢劉向(歆)《上〈山海經〉表》說:“《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後人大多從其說。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序》稱《山海經》相傳“作於禹益,述於周秦”。但後人研究認為,《山海經》非壹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齊人、楚人之說。而劉宗迪認為,盡管“古人關於禹益作《山海經》的說法雖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來風”。自古以來,“神不禋非類,民不祀非族”,《山海經》中的某些史料特別是反應帝俊神系事跡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來自東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團應該無大誤。
第四,《山海經》有兩部分組成。
顧詰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壹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壹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壹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就壹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壹件東西的兩種記載”。現代研究同意這壹觀點,王寧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壹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時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壹赤壹青,在其旁。壹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壹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註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註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壹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山海經包含哪些內容
最早提到《山海經》的是司馬遷,其《史記·大宛列傳》中說,《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
最早整理《山海經》的西漢劉歆,在其《上山海經表》中認為此書是三代時所作。他說:《山海經》這本書,產生於堯舜禹的時代……禹把天下劃分成九州,益與伯翳等人區分萬物的本質,寫出了《山海經》。劉歆這壹說法是受到《列子》的影響。《列子·湯問第五》中,夏革回答湯的疑問,提到了五座大山及山上的特產,此外還有怪異之物,這和《山海經》記載地理、特產以及怪物的寫法相似。同時,《列子》中又說這些怪物是大禹治水周行天下時親眼見過的,他的臣子伯翳了解這些怪物,夷堅聽說之後把這些怪物記了下來。因此,這種說法就影響到劉歆以上的論斷。其後,王充《論衡·別通篇》、趙嘩《吳越春秋》等都持這種觀點。
大約是從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葉,楚國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現代中國學者壹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壹時,作者亦非壹人,是壹部上古時期荒誕不經的奇書,也有人認為是古代山水物誌。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編校時,才合編在壹起。宋人胡應麟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 , 雜錄《莊》 、 《列》 、 《離騷》 、 《周書》 、 《晉乘》以成者” ⑥ 。
全書18篇,《山經》五篇是為壹組,以四方山川為綱,記述內容包括古史、草木、鳥獸、神話、宗教等。依南、西、北、東、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幹節,前壹節和後壹節又用有關聯的語句相承接,使篇節間的關系表現的非常清楚。
《海經》中的《海外經》五篇是為壹組,主要記載海外各國的奇異風貌;《海內經》5篇為壹組,主要記載海內的神奇事物,《大荒經》五篇為壹組,主要記載了與黃帝、女媧和大禹等有關的許多重要神話資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海經》以上每組的組織結構,皆自具首尾,前後貫串,有綱有目,除著錄地理方位外,還記載遠國異人的狀貌和風俗。第18篇《海內經》是《山海經》地理狀況的總結,總結中國境內地理形勢分野、山系、水系、開拓區域分布;農作物生產;井的發明;樂器制作;民族遷徙;江域開發以及中國洲土安定發展形成的基本格局。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400多個神怪畏獸,該書總體按照地區不按時間把這些事物壹壹記錄。所記事物大部分由南開始(《大荒經》由東開始,故有學者認為是南、西、北、東的方位順序與遠古上南下北同,故《大荒經》由東開始,則可能是後人的改動調整),然後向西,再向北,最後到達大陸(九州)中部。九州四圍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圍。
關於《山海經》全書涉及的地域範圍及相關物事虛實,歷來眾說紛紜。很多學者都認為是壹次國家地理大普查之後的文獻記載,有壹些確實能確定下來,比如黃河、渭河、華山等等,地理位置與現實的大體壹致。事實上,即使是《五藏山經》,也與整體格局和現實的山川不合,至今為止,尚未有誰能令人信服地將這些山川壹壹坐實。就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認為:《禹本紀》和《山海經》中的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不敢以為參考。並在《大宛列傳》中指出《山海經》與當時現實地理不符。然而,《五藏山經》所描述的山川有些是存在的,特別是《中山經》裏的山,《五藏山經》(即“山經”)本是以壹些真實的山川為基礎來敘事的,但說到荒遠無稽的極地,已是無能為力,只能憑借想象向壁虛構了。到清人編《四庫全書》 , 則說其“侈談神怪 , 百無壹真 , 是直小說之祖耳。入之史部 , 未為允也” ; 遂改列子部小說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