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蕎米可以和大米混合煮粥,也可以在煮粥的時候加入,這樣米飯會變得很香。建議先泡3個小時,這樣蕎麥會更容易熟。
2、蕎麥面看起來顏色不好,但做成餅或面,配以芝麻醬或羊肉湯,風味獨特。
苦蕎米藥用價值的擴展數據;
苦蕎麥是壹種集營養、保健、醫療為壹體的天然功能食品。中國古籍中對苦蕎病害防治的記載。《齊·姚敏書》說“頭風怕冷者,食面湯面餅,汗出更多,雖復數十年也”。《圖說本草》中有“健胃益氣”的記載。《本草綱目》有“降氣、寬腸磨滯、消熱、消腫、風痛、除濁血滯、脾積泄瀉”的論述。據記載,苦蕎麥味苦、平、寒,有益於強壯、精神、耳目、降氣、寬腸、健胃。對植物名稱和事實的考證說蕎麥“有消積之功,通清腸草”。苦蕎能降低血壓、血糖、血脂,改善微循環,也被稱為“三大健康”食品。
1,降血糖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調查顯示,以蕎麥為主食的地區人群的血糖水平和糖尿病患病率明顯低於不吃蕎麥的地區。其中,以蕎麥為主食的居民高血糖水平(即高於正常血糖水平)檢出率為1.6%;非主食蕎麥人群高血糖檢出率為7.33%,後者比前者高近4倍。以蕎麥為主食和不吃蕎麥的地區糖尿病發病率也約為1倍,前者為1.88%,後者為3.84%。這壹結論提示,蕎麥作為壹種能有效降低糖尿病發病率的雜糧作物,應該更多地出現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2.降低血脂
動物實驗表明,苦蕎黃酮能顯著降低高脂血癥小鼠的甘油三酯水平和高脂血癥大鼠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但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所以苦蕎黃酮具有降血脂的作用。此外,生苦蕎只有經過適當的烘焙加工後才能作為茶葉使用,但苦蕎的烘焙工藝要求高,容易將苦蕎炒熟,或者炒的溫度不夠,破壞了苦蕎的有效成分,影響口感和蘆丁滲出率。這是因為富含苦蕎生物類黃酮的槲皮素能降低甘油三酯和總膽固醇的含量,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指數。
3.對心肌的影響
蘆丁,也稱為VP,是苦蕎麥中富含的生物類黃酮的主要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軟化血管,改善微循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解毒生肌,益氣提神,降血糖,尿糖。荷蘭的米切爾·赫托格博士測定了805名老年男性飲食中生物類黃酮的含量。結果顯示,每日攝入生物類黃酮不少於30毫克的壹組,比每日攝入生物類黃酮不超過19毫克的壹組,死於冠心病的風險低50%。鎂對心肌活動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可減慢心律和心臟傳導,增加心肌供血,有利於心臟放松和休息。苦蕎中的鎂含量是小麥粉的11倍以上。
4、血管的作用
蕎麥生物類黃酮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其中槲皮素和桑色素具有改善血管平滑肌收縮和舒張的作用。蘆丁可以擴張血管,維持毛細血管的阻力,降低其滲透性和脆性,促進細胞增殖和防止血細胞凝集,以及降低血脂,擴張冠狀動脈和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蕎麥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能降低人體血脂和膽固醇,是治療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輔助食品(藥品)。壹些微量元素(如鎂、鐵、銅、鉀等。)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
5、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研究證實,苦蕎中富含的生物類黃酮槲皮素、桑色素、樟腦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該黃酮臨床應用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潰瘍有祛腐生肌、消炎止痛的奇特效果。
6、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自由基是導致癌癥、衰老、心腦血管退行性疾病的罪惡之源。因為苦蕎黃酮容易被氧化,所以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苦蕎生物類黃酮的分子結構符合有效酚羥基理論,具有較強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它們有五個羥基,可作為氫供體減少自由基,從而起到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達到抗衰老、抗癌、抗心腦血管疾病的目的。
7.保肝作用蕎麥生物類黃酮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半乳糖胺和四氯化碳引起的中毒性肝損傷有壹定療效。結果表明,苦蕎黃酮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臟MDA含量升高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減少肝損傷引起的谷胱甘肽(GSH)的消耗;它可以保護細胞結構的完整性,防止肝細胞中的轉氨酶等可溶性酶的活性因從細胞中漏出而增加。苦蕎生物類黃酮的保肝機制最終在於其抗氧化和抗自由基作用。
參考來源百度百科-蕎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