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壹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像刷子壹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壹個隸書的“壹”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魯迅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說集《吶喊》、《仿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華蓋集》等。
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爺爺為其取名周樟壽(樟冠兒)。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的博愛思想影響,1898年更名為周樹人,字豫才。1902年公費至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理想以自己的雙手去治病救人,後因戰亂紛起改行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見《吶喊》自序)。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壹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廣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史上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成婚,生有壹男名周海嬰。有3個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後於1981年出版《魯迅全集》(***16卷)。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18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鬥壹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壹生的寫照。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
懷魯迅 *郁達夫
——郁達夫
真是晴天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
發了幾通電報,薈萃了壹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八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壹個澡,吞了兩口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將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與緊捏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葬,這也不是沈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壹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死的彼岸,還照耀著壹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奴隸之邦,因魯迅的壹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之壹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裏被埋入淺土中去了,西天角卻出現了壹片微紅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原載1936年11月1日《文學》第7卷第五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