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文論選讀的自考筆記

古代文論選讀的自考筆記

壹、尚書。舜典 (識記下面片語)1、“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2、“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3、“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1、《尚書》簡介答:《尚書》是我國上古歷史與典章文獻的匯編。“尚”即上,“尚書”即上古之書,故名《尚書》。《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四部分。〈尚書〉是儒家經典,所以也稱〈書經〉。 2、了解〈尚書。舜典〉中記載的上古時期人們對藝術的壹些基本認識? 答:(1)、“學在官府”:帝命令夔主管音樂,說明在當時已經有了官辦的樂隊,也可能就是後代“學在官府”的前身;(2)、“詩教”:“教胄子”說明當時已經把音樂作為政治道德教育的壹種手段,也就是後世“詩教”的前身;(3)、藝術的整體和諧性:文中指出詩、歌、聲、律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了藝術的整體和諧性,開啟了對藝術本身規律研究和探討的先河;(4)、文中“擊石拊石”和“百獸率舞”的描繪,說明當時歌舞可能已經有了統壹指揮的形式以及簡單的化裝。 3、了解〈尚書。舜典〉中記載的我國早期對文學的壹些基本認識? 〈尚書。舜典〉記載了我國早期對文學的壹些基本認識。如原始文藝的形態、詩歌音樂的特點、文藝的社會作用等,這些認識對我國文藝理論與批評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 (1)、詩言誌的觀點。 “詩言誌”是我國上古時期人們對詩的本質、特征、作用的認識和概括,也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上關於詩的最早的壹個定義,它對我國詩歌創作與批評的影響源遠流長。 (2)、詩歌的教育作用的觀點。從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詩歌、音樂、舞蹈對人可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它可以使貴族的子弟正直而溫和,寬宏而莊嚴,剛毅而不苛刻,簡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3)、詩、樂、舞三者之間的關系。 文中“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和“擊石附石,百獸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時期詩歌、音樂、舞蹈三位壹體的關系。尚書。舜典〉中的描述,也為後代研究文學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提供了依據。 二、論語 (識記下面片語)1、“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2、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4、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5、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6、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1)、“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和“興觀群怨”。 在孔子的文學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對詩樂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詩、禮、樂相提並論,確立文藝在禮治中所占據的重要位置。他提倡“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是說在教授弟子詩、書、禮、樂的教育順序上,應先從容易感發學生情誌的〈詩經〉開始,然後才是禮和樂。 “興觀群怨”說是孔子對詩的功能的系統總結。孔子特別重視詩的效果,即社會作用,即根據文藝的特點,指出了文藝具有美感作用、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 (2)、“盡善盡美”和“文質彬彬”的觀點“盡善盡美”說明孔子已經懂得對文藝作品的評價要從政治和藝術、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衡量,這是文藝批評的壹大進步。 “文質彬彬”這是強調文學既要有文采,又必須以達意為主,要恰到好處,不過又無不及。孔子的這個文質並重、辭意兼顧的看法,對後世的文學理論批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3)、“思無邪”和“中和之美”說“思無邪”:孔子對詩的思想標準和藝術標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思想內容方面,可以認為,孔子提出的“思無邪”的本意,未必就像像漢儒、宋儒那樣保守和偏狹。相反,他的尺度還是比較寬泛的。 在詩的藝術標準方面,孔子很重視詩和樂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審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論中,則體現在“思無邪”壹語。孔子所說的思無邪實際上就是“中和”的原則。孔子認為詩三百合乎這相標準,故立為範本,稱之為“思無邪”。 孔子的美學思想把個體與社會聯系起來,把內容與表現聯系起來,把藝術與教化聯系起來,把文體與對象聯系起來,因此盡管他關於藝術的審美的觀點只是只言片語的,卻有著內在的邏輯性,在中國美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 三、毛詩序 (識記下面片語)1、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2、情動於中而形於言3、“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4、“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5、(朱熹說)“賦”鋪陳其事,直言也。“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引起所詠之詞(李仲蒙說)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物盡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 “風”以壹國之事,系壹人之本“雅”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頌”祭祀,贊美祖先。 四、史記。太史公自序 1、“春秋筆法”“采善貶惡”明辯是非,秉筆直書,愛憎分明。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不空於當時,“藏之名山” 五、楚辭章句序 1、“人臣之義,以忠正為高,以伏節為賢,古有危言以存國,殺身以成仁”其標準在論語中“謀國之忠”“人臣之義”“殺身之勇”反對“懷道迷國”“逡巡避患”的可鄙。贊美“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反對“露才揚己”“茍欲求進”“怨刺其上,強非其人”違背五經。 2、藝術:文采珍奇,辭藻華美。為歷代所師法,“取其要妙,竊其華藻”(屈原之詞,誠博遠矣。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詞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範,取其要妙,竊其華藻,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 ) 六、典論,論文 1、“文人相輕”的原因(主觀)“善於自見”只見己之所長,不見人之所長“暗於自見”不見己之所短,只見人之所短。(客觀)“文非壹體,鮮能備善”“貴遠賤近,向聲背實”(態度)“審己度人” 2、“文本同而末異”:“本”:寫作根本原則與規律。“末”:文章體裁與表現手法及風格。 3、“文體論”“四科八類”(1)奏、議:朝廷公事,重“雅”(2)書、論:辨析是非,宜“理”(3)銘、誄:記載事功悼念親故,重“實”(4)詩、賦:抒情賦物為主,宜“麗” 4、“文氣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5、“文以致用”:“強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七、文賦 1、創思與布局過程(1)觀察萬物,鉆研古籍,高潔心情,體驗生活“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 “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文以情出,情因物感。(2)構思:“精鶩八極,心遊萬仞”(3)“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或本隱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2、內容與形式的關系3、創作之難(1)“非知之難,能之難”(2)知音難(3)付辛苦(4)無止境4、美感探求:神妙莫測,不可理解,不易捕捉。物感我應,或通或塞,來去突然。5、論文學社會作用(1)明理(2)廣久,垂範後世、取法前修(3)風化教育,文武之道,指導意義,深遠、無所不包。(4)感化人心,如春風沐雨(5)總結:被之金石,施之管弦。流傳不朽,傳誦四方。 八、文心雕龍,神思 1、什麽是“神思”2、什麽是“神與物由”3、想象活動過程中誌氣與辭令作用。“誌氣統其關鍵”“辭令管其樞機”4、藝術構思能力的培養:虛靜,“積學以儲室,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 九、詩品序 1、聲律“清濁通流,口吻調利”足矣2、用典:“吟詠情性”與“經國文符”"撰德駁奏"相區別3、激發寫作動機4、滋味說“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耐人尋味,感染力)。反玄詩“淡乎寡味”“理過其辭”強調形象4、重五言,“五言居文辭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5、影響 十、戲為六絕句 1、對庚信的評價?2、四傑評價?3、古今評價與繼承?4、遺產的態度? 十壹、與元九書 1、“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觀點?2、詩內涵:“感人心者,莫失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3、詩歌的特征?(1)情感性:六義——充沛感情——民情(2)形象性,音樂性,真實性4、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十二、答李翊書 1、寫作風格?“氣盛則言宜”“養氣”“氣盛則言之短長,聲之高下,皆宜”2、對待遺產態度?廣采獨創,務去陳言“辯清真偽,取精存真”3、立行對寫文章的意義?(學文的宗旨)“立行為本,立言為表”“養其根而俟其矣,加其膏而希其光”4、學習方法?“六藝之文”的內容?(1)三代兩漢之書,聖人之誌(2)堅持辯真偽(3)堅持有年,成熟,如泉湧 十三、歲寒堂詩話 1、詩歌“言誌為本,詠物為余”的觀點(1)言誌(2)詠物(3)意味(4)言誌詠物兼有“言誌乃詩人之本意,詠物特詩人之余事”2、強調高古,反對雕琢(1)風格:自然高古,含蓄微婉,不得不發之結果(2)無需“為文造情”3、強調,含蓄委婉,反直白淺露(1)反只言誌,無佳對象“愛而不見,搔首踟躕”(2)言誌詠物並舉,如,曹子健,陶潛,老杜“味”“韻”“氣”之楷模。(3)“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壯難寫之景如在目前(4)反江西詩派新規律4、(1)因情寫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因情造文,不為文造情“(2)不談固定之法(3)”中的“?(4)目的5、”以次參窮,盈科後進“(1)反盲目學優點,漸進學習(2)詩分五等,從古自今(具體五等,書中有答案) 十四、滄浪詩話,詩辨 1、嚴羽評詩最高準則:“入神”:盡善盡美,無可指責。2、“妙悟說”(以禪入詩)?(1)“以識為主”“識”“妙悟”分三等三乘(漢魏晉盛唐,中唐,晚唐)(2)“悟有深淺,有分限”“深淺”“分限”“透徹之悟”“壹知半解之悟”(3)反復研讀上乘作品3、“別才,別趣”說?“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十五、論詩三十首 1、抒寫真性情,反對虛偽矯飾。(1)“人品”“文品”統壹(2)“元氣”(3)“心聲”“心畫”2、立剛健豪壯,反纖細纏綿。(1)主“元氣”(2)反兒女情長(3)小李之“清純”(4)強調內容充實,反對形式美3、主自然,反雕琢(1)主“自然天成”諷“閉門覓句”(2)批評用才使能,“布谷瀾翻”“百態新” 十六、詞源 1、“雅正”?2、“清空”?3、協音合律(批評吳文英詞作品“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斷” 十七、曲律 1、其文學思想?(1)“博其見聞”“發其旨趣”“躋身大雅”?(2)風騷,樂府(3)運用“博搜精采,蓄於胸中”與抄襲的本質不同。(4)舉例王實甫,高則誠,皆多讀書(5)非賣弄學問2、結構(1)剪裁得當,不分散,多照應(2)抓主腦,密節奏(3)“勿落套”(4)“勿不經”3、關於賓白? 十八,原詩,內篇(詩之本源部分為核心) 1、關於“理、事、情”與“法”2、“才、膽、識、力” 十九,閑情偶寄 1、結構第壹?“造物之賦形,工師之建宅”,音律取決於結構要求(1)“立主腦”:“作者立言之本意”(2)“始終無二事,貫穿只壹人”(3)“密針線”:“每編壹折,必須前顧數折,後顧數折”(4)“減頭緒”:“左枝旁蔓”劇情集中,壹線到底,思想清晰,線索分明。(4)“審虛實”2、語言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個性化(1)街談巷議(2)個性:壹味淺顯,不分別粗俗(3)使用賓白,少用方言,插科打諢。 二十,人間詞話 1、“境界說”?2、“有我之境”“無我之境”3、造境,寫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