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沒有空調扇是怎麽度過夏天的?

古人沒有空調扇是怎麽度過夏天的?

古老的暑假不僅充分體現了智慧,而且非常低碳、環保、有趣。

住——“涼堂”堪比空調房。

“這麽熱的天氣,我哪兒也不想去。我只想躲在家裏看我的電視吹空調。”張學友的歌《好熱》唱出了現代人對空調房的依賴。然而,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都做些什麽呢?和現代人壹樣,古人在暑假想到的第壹件事就是改造生活環境。

看過電視劇《故宮甄嬛傳》的觀眾可能還記得劇情——炎炎夏日,仆人把冰塊放在壹個大瓷罐裏,然後把瓷罐放在少爺和皇後的房間裏,降低房間的溫度。

這種用冰塊降溫的方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當時存放冰塊的地方叫“洞室”。這個洞穴是壹個雅致的地下室。每到炎熱的夏夜,貴族們就在石窟裏徹夜飲酒作樂,這和今天的人們下班後在有空調的夜總會裏喝兩杯很像。

在漢代,宮殿裏有壹個冬天和夏天都有空調的房間。冬天使用的房間被稱為“溫調廳”,夏天使用的房間被稱為“梁青廳”。涼爽的大廳裏有多種降溫裝置——壹張石床,壹個裝滿冰塊的玉晶盤,壹個仆人站在壹邊對著壹臺風扇。據古書記載,涼堂盛夏依舊涼爽,宛如霜。而漢武帝劉徹身邊的紅人,則可以獲得“永臥延慶之室”的殊榮。

到了唐代,長安城內地位很高的大臣們也修建了“空調房”——“含涼堂”。涼亭裏有壹種“風扇車”,相當於今天的空調風扇,但它依靠的不是電能,而是水能。當扇葉隨水轉動時,風扇可以對著冷水吹,形成空調。據學者考證,這種機械原理的“空調房”是從伏羲國(東羅馬帝國)傳入的。如果研究屬實,這個裝置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進口空調”。

宋代的空調房已經開始考慮空氣凈化的手段。大廳裏擺放著上百盆鮮花,鼓對著風輪吹,不僅涼爽,還有“滿堂香”的效果。

到了明清時期,皇宮的房間裏出現了可移動的冷源,即存放冰塊的櫃子,櫃子被挖空作為冷空氣的孔,中央的空間還可以存放食物,比如西瓜、冷飲等。這種“冰櫃”後來為民間所用,也有舶來品,稱為“洋桶”,在當時絕對是“高檔家電”。

住在涼爽的房子裏也是古人避暑的方式之壹。涼爽的房子通常建在水邊。它利用機械原理把水送到屋頂,然後水順著屋檐流下,很有人造的“水簾洞”。冷水流過屋頂,降溫效果自然極佳。明代有人巧妙地利用地理形勢挖井納涼,學者郜璉在《尊生八記》中記載,“霍都山莊壹廳七井,皆雕蓋,夏坐其上。七井涼不知熱。”

食物——南宋冷飲店出售到午夜才打烊。

夏天喝冰,並不是現代人才獨有的夏季福利。喜愛冷飲的古人很早就發明了各種冷飲和冷食。

但是,古代人沒有冰箱怎麽做冷飲呢?

原來,早在周朝,人們就開始利用冰室在冬天儲存冰塊,以備夏季使用。《詩經》和《左傳》都記載了冰在冬季月份的儲存情況。在朝廷裏,有專門的官員負責在每年冬天將冰切割並儲存在“冰室”或“冰井”裏,然後在盛夏取出。專職負責蓄冰的人叫“淩人”。因為冰塊儲存時會融化,古人往往需要儲存三倍以上的冰塊以備夏季使用。

春秋末期,冰的使用更加廣泛,達官貴人喜歡在宴席上喝冰鎮米酒。到了唐朝,人們已經可以制作冰棍公開出售了。把冰放在壹個大桶裏,撒上鹽降低冰的熔點,然後把裝滿蔗糖水的小鐵盒排列在桶裏,插上小棍子,過壹會兒就凍成冰棍了。

宋代的冷飲非常豐富。夏天除了喝冰酒,還可以吃各種冷飲,有刨冰。

汴京,宋朝的首都,在農歷六月,街道兩旁擺滿了冷飲攤。那時候賣什麽冷飲?在北宋開封府的冰店裏,有壹款紅極壹時的《冰雪寒紫苑》出售。“冰雪寒冷的紫苑”是由大豆和糖制成的。黃豆經過油炸,去殼,拌上糖或蜂蜜,加水做成小湯圓,最後用冰水浸泡,就成了香甜可口的涼拌甜點。

到了南宋,市場上的冷飲更是琳瑯滿目,夜市的冷飲店甚至要賣到半夜。當時杭州流行的冷飲有“冰雪甘草湯”、“雪泡鬥水”、“冷水荔枝膏”等等。光聽名字就足以讓妳變得貪婪。

到了元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據說元世祖忽必烈喜歡喝牛奶,但是牛奶在夏天不容易保存。於是忽必烈想了壹個辦法——在牛奶中加入冰塊,這樣牛奶的儲存時間就延長了。忽必烈很快發現這種“奶冰”味道不錯,於是加入蜜餞和果醬,成為最早的冰淇淋雛形。

據說,為了保護冰淇淋的制作工藝和配方,忽必烈還頒布了壹道詔書,禁止除皇室以外的人制作冰淇淋。直到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凱爾·波洛受到忽必烈汗的接見,品嘗了當時只有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奶冰”,才使制作方法重新回到西方。經過加工改造,逐漸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冰淇淋。

到了明清時期,冰鎮飲食已經充斥了普通的小巷,到了盛夏,很多商販挑著擔子沿街叫賣“涼水”。有的還加了楊梅、桃子,俗稱“冰鎮楊梅”、“冰鎮桃子”。在民間,現在還流行白天吃蓮子湯,據說可以養心益脾。

看來,善於發明創新的古人,在炎炎夏日裏玩得很開心。

穿——唐代的“半臂裙”既潮又涼。

短袖短褲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百變夏裝的標配,但是“裏三層外三層”的古代人在夏天怎麽受得了?有學者發現,古人夏天並不都是裹得嚴嚴實實的。

據考證,魏晉以前,男性和現代人壹樣赤膊,女性則喜歡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不是單穿的。原來古人穿的是深衣(就是壹種上衣連體的衣服),裏面穿的多是脛衣,可以算是褲子的雛形,但它只有褲腿,沒有褲襠。因為這樣的衣服容易跑出來,所以古人不會輕易提起下衣,除非過了河。

到了唐代,輕薄、通透、露肩的“半臂裙”和“袒胸裙”更受女性青睞。半臂連衣裙可以算是古代的短袖襯衫,在當時是相當前衛的。比半臂更大膽的是,它是赤裸的。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所謂的“爆乳”被很多網友批評為過於大膽,但其設計靈感其實來自於唐代的無上裝。

其實在古代,“富者批絲,貧者穿麻”,衣服的材質比現代人常穿的棉、化纖制品都要涼爽。有研究說,當外界溫度高於皮膚溫度時,皮膚會不自覺地吸收熱量。這樣,古人穿的紗袍、紗褲既能遮住皮膚,又有寬大的形狀,非常透氣,形成“小對流”,類似於今天阿拉伯人使用的長袍。

使用-手搖風扇頭枕風。

扇子可能是最能體現古人避暑的最精致有趣的物品了。被稱為“搖友”、“涼友”的扇子,在古代不僅是壹種生風納涼的工具,更是壹件藝術品——扇子的面積雖然有限,卻為畫家們開辟了壹片寫詩作畫的小天地。

據《古今筆記》記載,最早的扇子出現在商代,用五彩雄雉尾羽制成,故稱“齋扇”。但是這個時候風扇不是用來降溫驅熱的,而是用來遮陽擋風的,插在車裏也是壹種儀式。根據考古發現,扇子在用於禮儀目的時,像門壹樣左右開合,這就是為什麽“扇”字來自“羽”和“戶”的側面。

到了漢代,出現了用絲綢制成的團扇,也被稱為樊落和萬扇。團扇多為“圓如滿月”,但也有梅花形、方圈等樣式。

到了唐代,書畫扇已經相當流行。男女都用團扇。在炎熱的夏天,幾乎每個人都有壹臺風扇,富裕家庭的風扇更多。扇子往往裝飾精美,有著名的山水書法作品。

11世紀,折扇經日本傳入中國,迅速流行起來。男人改在正式場合使用折扇,團扇成為女人的專用物。南宋吳的《夢》說,當時的都城臨安有壹家專門賣扇子的“周嘉折扇店”,說明宋朝已經能夠自己制作折扇了。

折扇盛行於明清時期。折扇有很多種,竹扇,絹扇,羽扇,葵花扇。後來折扇傳到歐洲,成為西方女士們最喜歡的玩物。

除了扇子,造型各異的瓷枕也是古人避暑的必備神器。瓷枕的枕面長度壹般在20厘米以內,內部中空,下端有孔,便於通風,周圍有空氣。由於瓷器表面的冷釉,很快成為古人夏季的首選寢具。

據說瓷枕最早出現在隋朝。起初,它們在夏天不用於降溫,但後來它們大多用於降溫。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醉花吟》中寫道“櫃中玉枕半夜涼,‘玉枕’是青花琉璃枕,這也證明了瓷枕是夏日納涼的絕佳寢具。直到明清時期,隨著其他材料的出現,瓷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看來“苦夏”對古人來說並沒有想象中那麽難。睿智的古人不僅知道如何消暑,也知道如何調整自己“修身養性,以靜取暖”的心態。白居易詩中說,“散熱自靜,涼生空。”這種“憂夏如賞夏”的超然心態,或許真的是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