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年思想是空前開放的,所以很多青年也壹直在讀其他的書,那麽當時的文學大師就有胡適,梁啟超,魯迅等等,他們在思想方面上的觀念都是比較具有先進性和領導性的。而且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不學習其他的文化的話,就會落後於整個世界。
胡適就開列了壹個叫做中學國故叢書的目錄裏面有31種的古籍。這些分別都是《詩經》,《戰國策》,論語,莊子,荀子,《楚辭》等等,而且還有非常多關於李白,杜甫,陶淵明,白居易等等這些著名詩人的作品。在1923年梁啟超及搞了國學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但是當時的書目收錄是有170種圖書的,他又覺得這樣的話對於青年來講是比較繁雜,而且今年也不壹定有這麽多時間去看,所以他後來精簡了很多,剩下了25種,也同樣是有莊子,老子,荀子,還有詩經這壹些書。
可以這樣說,胡適還有梁啟超都是讀國學長大的,但是後來他們是接受了壹些西方的文化,但是他們還是以國學為主,所以當年就有很多爭議,對於青年人是否要讀國學書籍。所以魯迅在這些討論的浪潮之中給出的書目是避開了必讀的兩個字,縮小了範圍,但是放寬的種數。他覺得青少年應該讀書的方向是自己喜歡讀的,也不要死讀書。
魯迅給出的是有時四部書目,比如說是《山海經》,《大唐西域記》,《宋元戲曲史》,這些書所涉及到的範圍都是比較廣闊的,可以認識到其他地方的情況等等。同時也是包含的壹些興趣文化,想要青少年在讀書的時候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