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急求!!!玄奘西行求法時遇到的故事 要具體到語言 也可以為劇本形式

急求!!!玄奘西行求法時遇到的故事 要具體到語言 也可以為劇本形式

今永昌縣城北10公裏處的禦山峽裏有壹座北魏、北周時期(公元六世紀到七世紀)就馳名河西,隋唐時期專震江南,譽滿西域的著名的古番禾郡(今永昌縣)石佛瑞像寺院,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西巡張掖時,到寺禮佛,親筆改瑞像寺為感通寺,大業九年(613年),朝廷頌旨,天下寺院壹律改作道場,因此,感通寺也稱感通道場。唐肅宗以後吐蕃統治河西時,改感通寺為聖容寺至今。這裏講的唐玄奘拜謁感通道場就是這座寺院。

唐朝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也就是唐朝建立後的第27個年頭的春天,中國著名高僧唐玄奘從五天竺取經歸來,越過了終年冰雪的蔥嶺,踏上了祖國的國土。玄奘本想走去時的原路,經高昌國向異姓結拜弟兄高昌王還了十多年前離別時互約的夙願,但當他到達舒沙國後,得知高昌王由於襲擊焉耆、伊吾,唐太宗於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派軍隊平定了高昌國,在高昌國國都交河城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實行了對西域的有效管理。這時,高昌王也已死了,唐玄奘有些悲傷,於是,就向東行五百余裏,過斫句迦國(今葉城),又東行約800裏,進入了於闐國境。於闐國王聽說唐玄奘歸來,十分高興,馬上和群臣與高僧遠道迎接。唐玄奘到達於闐,跟隨他的還有高昌弟子,玄覺和其他7名僧人20個腳夫,10頭騾子,4匹馬。這裏,唐玄奘雖然踏上了國土,心情十分舒暢,但也還心有余悸。

因為他去西天取經時是違背朝廷禁令而偷著走的,現在回來。太宗李世民窨是什麽態度,還能原諒他嗎?所以他到於闐的第壹件要事就是趕快給李世民寫信,把壹切苦衷和取得的成就告訴太宗,以期得到太宗的諒解和支持。同時,唐玄奘還計劃在歸途的路上要辦三件要緊的事:壹是在西域抄補過信渡河(即印度河)時失落的50夾經本的內容;二是要到敦煌莫高窟禮佛;三是要到河西名寺感通寺講經宣法。而這些事情也都需要壹定的時間。況且,回國時,印度戒日王送給他馱經文的大象在過蔥嶺時淹死,缺少馱經畜力,都需壹壹向李世民奏明。唐玄奘在信中說:“沙門玄奘言

:奘離馬融賅贍,鄭玄就扶風之師;伏生明敏,晁錯躬濟南之學/是知儒林近術,古人猶且遠求。況諸佛利物之玄蹤,三藏解纏之妙說,敢憚途遙而無尋慕者也?玄奘往以佛興西域,遺教傳東;然則勝典雖來,而園宗尚缺,常思訪學,無顧身命,遂以貞觀三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踐流沙浩浩。陡雪山之巍巍,鐵門,之途,熱海波濤之路

,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中間所經五萬余裏。雖風俗千別,艱危萬重,而憑恃天威,所至無鯁,仍蒙厚禮,身不苦辛,心願獲從。逐得觀耆凱山,禮菩提之樹;見不見跡,聞未聞經;窮宇宙之靈奇,盡陰陽之化育;宣皇風之午澤,發殊俗之欽思。歷覽周遊壹十六載,今已從缽羅耶伽國經迦畢試境,趙蔥嶺渡波火羅川歸還,達於於田。為所將大象溺死,經本眾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不獲奔馳,早謁軒陛,無任延仰之至。謹遣高昌俗人馬玄智,隨商侶奉表先聞”。

玄奘送走馬玄智後,就抓緊時間遊於闐寺院,與當地高僧進行佛教學術交流,並在眾寺院高僧的幫助下,壹面尋抄在渡信度河時失落的50夾經本的內容,壹面等候太宗皇帝的回音。玄奘在這段時裏遍遊了西域大寺,在西域各國國主和眾高僧的幫助下,把過信渡河時失落的50夾經本的內容基本尋抄齊全,了卻了他在歸途中要辦的三件要事的第壹件事,心裏很是高興。但是,派去送信的人,已六七個月了還不見回來,他心裏不免有些不安,幾天來寢食俱廢,於闐國王和眾高僧也都坐臥不寧,為他犯愁。壹日,玄奘正在講經宣道,忽然,有人來報說:“送信人回來了”。玄奘趕忙走出寺院迎接,拉住送信人的手說:“見到皇上了嗎?”“見到了,見到了”,送信人說著掏出了太宗的親筆書信。唐玄奘興奮不已,也來不及進屋拆閱,就站在庭院樹蔭下讀了起來,信上說:“聞師訪道殘域,今得歸還,歡喜無量,可即速來,與朕相見。其國僧解梵語及經義者,亦任將來。朕已敕於闐等道使諸國送師,人力鞍乘,應不少乏;令敦煌官司於流沙迎接,鄯善於且末迎接。”玄奘看完信,興奮無比,立即向於闐國王傳達了皇帝旨意,並提出辭行。於是,於闐王選派了馱經畜力,又派了壹支部隊護送,於闐王親自相送了二三十裏,才戀戀不舍地離開。有了太宗的禦旨,壹路上官兵迎送,不長時間,就來到了沙州(今敦煌)。

玄奘到得敦煌,是貞觀十八年約七八月份,雖然節令已是秋天,但天氣還很炎熱,嬌陽似火,壹股股熱浪撲面而過,很有在印度的感覺,但這裏比較幹旱。玄奘在離開於闐前,就寫信給敦煌石窟和番禾感通寺的主持,說明要到石窟禮佛,要在感通寺講經,同時,太宗禦旨早已到達沿途各州郡縣,各地的官府和寺院都在認真準備迎接。所以,玄奘未到敦煌,就有壹支人馬在流沙以西鋟接。玄奘達敦煌後,受到了佛祖般地禮拜歡迎,場面隆重而熱烈。當時的敦煌,正是佛教的鼎盛時期,唐朝已開鑿洞窟幾十個。由於玄奘沒趕上敦煌正月進行的為期七天的結壇之日,所以,他決定住上三日。他首先用壹天時間禮拜了佛像和參觀了所有佛窟,又用了兩天時間,同當地僧侶暢談了16年的取經過程,交流了佛教學術情報,使眾僧侶大開眼界,如沐甘露。玄奘在經過肅州、甘州時,都受到了地方官員和僧眾的熱烈歡迎,作了短暫地停留,就徑直取道往番禾郡感通寺而來。

感通寺,這個譽滿中華、名噪西域的河西名寺,玄奘原先就聽說過它的威名,去西天取經路過河西葉,只因朝廷下旨嚴加盤查,不敢露面,所以沒敢去禮佛。這次回來,他在去西域各國謁寺禮佛時,就有人向他說了番禾感通寺和石佛瑞像的神奇傳說,也親眼看到了西域各寺院裏都供奉著番禾瑞像佛畫像。他到敦煌千佛洞禮佛時,又看到了隋末唐初開鑿的洞窟裏已繪有涼州番禾郡禦容山石佛瑞像和劉薩河和尚的畫像,所以他對這座寺院產生了更加崇仰的敬意。同時,這次取經回來的情況與去時大不壹樣,有了皇帝的旨意,壹路又有人迎送,什麽事情都不讓***心,他心情十分愉快。他已作好了精神準備,打算在感通寺住上十日,給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合之地的河西僧侶,把他在五天竺學到的真經宣講給他們,用佛的教化的力量統壹西部佛教界的經論,為大唐的更加繁榮昌盛作出貢獻。

這天,風和日麗,萬裏晴空。玄奘在張掖郡和番禾郡送,迎隊伍簇擁下,壹面向感通寺進發,壹面欣賞著河西走廊的西部風光:挺拔蔥郁的祁連山高聳入雲,延綿千裏,東西於南;雄巍壯麗的龍首山逶迤磅礴,峰巒疊嶂,順臥於北;獨峰兀立的焉支山,林草茂密,晴嵐飄逸,擱於兩山這間,形成走廊蜂腰地帶;廣袤連片的千裏草原,油綠青翠,壹望無際,肥壯的羊群、牛群、馬群、駝群到處可見;驛道兩旁種植著大片莊稼,金黃耀眼,十分可愛,農人們正忙著秋割;壹簇簇的村莊,壹頂頂的牧帳,擇地而建,壹派興旺景象。玄奘看著這壹切,心裏似乎明白了為什麽朝朝代代都很重視河西走廊這片要塞之地的原因了。

原來,涼州府和番禾郡,在接到皇上禦旨後,在壹月前就開始作迎接玄奘的準備工作,緊接著又收到了三藏法師要在感通寺講經的書信,這樣以來,估計前來聽經的河西各郡縣和附近郡縣的僧侶壹定很多。所以,涼州總管府組織河西各郡縣,抽調了大批人力,準備了大量物資,並撥出專銀,全力作好接待工作。並推薦番禾郡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師為總主持,涼州副總管壹人及番禾郡副吏壹人***往協同。要求壹定要辦好玄奘大師的講經大會,迎接儀式要隆重而熱烈,客僧們的食宿諸事均應妥善安排,總的要求是:要展示出涼州、番禾之盛。

玄奘西天取經歸來的壯舉,已傳遍了涼州大地和鄰近郡縣,僅前來聽經的僧侶就達三四千人,因此,慧敏大師深感責任重大,半月來,他同幾位協同的官員與幾位高僧,就沒有好生休息過,但是,由於州郡縣的大力支持,各項準備工作井井有序,涼州總管十分滿意。僅就食宿壹項來說,除番禾郡和番和縣騰出了大批房屋,準備了很多素齋堂店以外,還在感通寺上下的禦山夾裏搭起了五六裏長的屋帳,臨時建起了五六十座餐飲點,商店攤販無計其數,充塞了整個峽谷。站在金山向下俯視,真有點眼花燎亂。

八月末的壹天,是玄奘來感通寺的大好日子。當玄奘壹行行至水泉驛時,遠道前往鋟接的州、郡、縣官員和17名學識淵博、德行高尚的高僧就等候在那裏。玄奘下馬施禮,眾官員和眾高僧行過了大禮,請玄奘和迎、送隊伍簡單用過了準備好的素食,繼續趕路。當玄奘他們來到了番禾禦山峽西口處時。這裏人山人海,旌旗招展,有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師領頭,帶著183名名僧和500名僧徒,高舉寶幢,打著七色旗幟,命著香和花,聲勢浩大的前來迎引。到達感通寺時,約有兩千僧眾和幾千信教群眾,早已站在寺院內外、河道兩旁,手執鮮花彩帶,敲鑼打鼓,高奏佛樂,熱烈地歡迎這位從五天竺取經歸來的大唐聖僧。

玄奘走在最前面,錯後兩三步,是慧敏大師等十幾位高僧和所有前往迎接的名僧,兩旁是州、郡、縣官員,隊伍整齊肅穆,場面宏大而熱烈。玄奘壹面行走,壹面雙手合掌,笑盈盈地向歡迎人群點頭致意。他身材魁悟,神彩奕奕,氣宇軒昂,頭上的蓮花禦帽和紫紅金線袈裟閃閃發光。玄奘邊真誠邊招頭觀賞著人群夾道兩旁的巨大幢幔,壹幅豎立在寺院門口的幢幔上面,繪制著釋迦牟尼佛像,其他幢幔上寫著佛教“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文字或圖畫,圖畫上畫著觀世音莘薩,感通寺石佛瑞像、劉薩河、鳩摩羅什、雲無懺等佛界聖僧的畫像;兩棵逼真的菩提樹豎立於寺門兩側,……。這壹切,仿佛是彩雲降落人間,又似幻霧從峽谷升起,真是盛況空前,令人警嘆!玄奘法師走著看著,心境特別寬暢。沒想到這座感通寺的興旺程度,竟能與長安的佛寺比美。

按照大會的安排,當天請玄奘法師歇息,第二天參拜像,誦經祈禱,並由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師匯報河西佛事情況以及感通寺的發展歷史;第三天由玄奘法師開始講經。

壹切按大會的安排順利進行。第二天的活動,不到申時都已進行完畢。玄奘法師在聽了慧敏大師講述了感通寺聖容瑞像的由來後,若有所思,接著他給眾高僧講述了他在西天聽到的壹個傳說,他說:“我在印度謁寺拜佛時,那裏的高僧講,他們聽他們的法師講過,大約在120年前,那座寺裏原有壹雙佛像,壹天,彩雲彌天,雷電交加,人們正在驚疑中,忽然,從寺裏飛出壹尊佛像,升入高空彩雲間,向東飛走了,人們不知所措,待到寺院裏看時,壹雙佛像只剩壹了,這件事傳流了下來,成為印度佛教界壹大奇事。直至今日,誰也不知道那另壹尊佛像飛到哪裏去了。今日聽大師說得這麽具體生動,從時間上來看,印度那座佛像飛走是120年前,大約是公元六世紀前期,妳講的中國北魏明帝正光元年石佛出現,正是這個時候,他們說120年只是概述,今天算起來基本相合啊,只著4年。這座瑞像,壹定是印度那座佛像,是因為有聖僧劉薩河的預言應驗的,當然,這壹定是佛祖早有安排的。眾僧侶聽了,無不嘖舌驚訝,稱頌佛祖的大能。

玄奘法師聽完慧敏大師匯報、參觀完寺院、僧舍,登上寺後山頂時,才發現這裏群山環抱,松柏茂密,寺院宏偉,亭臺星列,僧舍延綿二三裏,很是壯觀。那巍巍的漢長城映入於煙靄之中,峭峻的金山高聳在彩霞之間,加之綠水繞寺,青揚翠柳蔽郁峽谷,不知名的花樹輝映其間,使得環境非常佳麗,仿佛像西天佛地的壹處仙境。

玄奘故事

壹提起玄奘法師,壹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於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壹、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壹座廟裏求佛,偶然遇到壹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壹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壹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於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壹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二、 大度義服外道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壹些僧人的嫉妒。 壹天,壹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壹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 扯下經義,不屑壹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準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於要準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城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仆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妳精通,我就應該向妳求教。” 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後,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壹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三,龜茲辨經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麯多。由於木叉麯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壹舉,於是在木叉麯多的廟裏--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壹次辨經,由於木叉麯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麯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在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古典名著《西遊記》藝術的再現了玄奘不畏艱險到天竺取經的經歷,那麽他求得真經回國之後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筆者根據史料的記載,將玄奘歸國後的故事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玄奘在歸國途中整整走了兩年,當他回到闊別近二十載的祖國時,恰好是大唐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當時,在京城西郊,人流如織,幾十萬僧俗摩肩接踵,聚集在那裏,迎接從西土取經歸來的玄奘。第二天,玄奘把帶回的經書、佛像送往弘福寺,這時,天空中壹輪明日的周圍,出現了彩色的雲朵,佛像上放射出紅白相間的輪光,眾人對此贊嘆不已。由於玄奘的回國,京城萬民停業五天,眾多的人都皈依了佛門。對玄奘的隆重歡迎,可以說是千古罕見。

玄奘回到長安時,唐太宗正在洛陽準備出征。於是玄奘便來到洛陽拜見太宗,將帶回來的各種奇珍異寶獻給太宗。二人在宮中促膝交談,直到敲響出征的戰鼓時,他們才結束了談話。唐太宗傳旨給房玄齡,讓他派人保護玄奘,且供給壹切費用。後來玄奘要求選擇賢能的人和他壹同翻譯佛經,太宗表示同意。這樣,玄奘自從回國之後,就積極致力於翻譯佛經和弘揚佛法,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譯經師之壹。

當唐太宗討賊回到京城長安後,玄奘上表,請求太宗為他所譯佛經寫序,玄奘說:“陛下您的智慧如白雲遮日,威名高過百王。我認為佛法無邊,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夠解釋它的道理;聖教玄遠,不是聖人的文詞,是不配序寫它的來源的。所以我敢冒犯您的威嚴,請您為聖經做序。帝王之言影響深遠,您就不要再謙虛了。”這樣,太宗應玄奘的再三請求,就在明殿寫出了著名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百官聽後,紛紛稱贊。從此,朝廷眾臣紛紛讀經,佛法得到空前弘揚。

後來,玄奘還應唐太宗的要求,完成了聞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記》壹書。書中記述了他親自遊歷的壹百壹十個國家和傳聞的二十八個國家的風俗、文化、地理、歷史、宗教等各種情況,敘述生動真實,文詞絢麗雅瞻,不失為我國古籍中的壹本名著。後被譯成多國文字,廣泛流傳。

玄奘入佛門以來,總是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升往彌勒天。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告訴和他壹起譯經的僧人和弟子說:“我到了六十五歲時,壹定會死的,現在誰有問題,可速來提問。”

“年紀未到耄耋,為什麽要這樣說呢?”聽到之人,便很驚奇的問。玄奘回答說:“此事我自己知道。”於是,前去向佛像告別。有門人要外出的,玄奘對他們說:“妳去吧,我現在就與妳告別了。妳再也不用來見我了,來了也不會見到我了。”

正月九日,玄奘告訴寺中的僧人說:“我要死了。我死以後,請把我的屍體在接近官寺的安靜之處安葬。”說完,便躺了下來,閉上眼睛,只看到大蓮花,又看到自己高大的身相。他深知自己將要升天的時候到了。玄奘把寺中門人全部召集起來,再次向眾僧告辭,而且留下了壹份給皇帝的奏表,然後,自己默念彌勒。

到了二月四日這壹天,玄奘右手支頭,身體側臥,寂然不動。門人問他:“這是什麽姿勢呢?”玄奘說:“不要問,妨礙我的正念。”五日中夜,有弟子問道:“您壹定能坐彌勒天嗎?”玄奘回答說:“壹定能!”說完,玄奘停止了呼吸。玄奘死後兩個多月,屍體形色如常。

玄奘最初葬在白鹿原上,後來,皇帝下詔把玄奘改葬於樊川。當把玄奘的屍體從地下擡出來的時候,其面色就象活著的時候壹樣。眾人嘆為奇異,深深感到玄奘的確是壹位不同凡響的得道高僧。

玄奘不畏生死、歷盡艱險到天竺取經,為中華文明豐富多彩的神傳文化再添絢麗的壹筆。他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在華夏文明史上寫下了輝煌的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