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夫托夢?告知轉世去向
北齊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奉命編撰《魏書》,歷時三年終於完成,但因書中部分內容失實,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群臣沸騰。大臣李庶、盧斐、王松年等人聯名上訴,駁斥魏收歪曲事實。因奸人從中作梗,誣陷李庶,北齊文宣帝大怒,將李庶等人剃頭,鞭杖二百後關入大牢。李庶最後冤死在獄中。
(註釋1)《北史》記載:李庶冤死後,他的妻子元氏痛不欲生。李庶的哥哥李嶽請妻子好好安慰元氏並同住作伴。五年之後,元氏改嫁趙起。壹天,元氏在夢中看到先夫李庶。李庶對她說:“我福德太薄,現在要托生到劉家做女兒。明天就要出生。劉家太貧窮了,恐怕不能養育我。我們夫妻還有舊恩,所以特意來告知妳,妳可以到劉家抱養我。”
李庶將劉家的詳細地址告訴元氏。夢中,元氏沒敢答應,畢竟她是再嫁之婦,這件事無法作主。李庶看在眼裏,知道元氏的憂慮,於是說:“妳好像很怕趙起,不用擔心,我自己去跟他說。”於是,李庶又進入趙起的夢中,詳細地囑托自己即將轉生的事。
第二天,趙起醒來後,向元氏問起她的前夫。原來李庶向他們夫婦二人托夢,夢境大同小異。趙起知道此事不虛,心中吃驚不已,於是他帶上錢帛禮品,親自前往劉家抱回剛剛誕下的女嬰,將她養大成人。
先人托夢的見聞記錄在正史中,讀來令人感嘆不已。我們不得不信,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結,人們死後還會繼續輪回轉生,和有緣人再續前緣。
夢境昭示?傅弈已成泥犁之人
唐朝時期,也有二人同做壹夢的例子。(微信搜索 新正述傳統文化 公眾號 看更多好文)
唐朝太史令傅弈能言善辯,博覽群書,對天文歷數都很有研究,但他常以三寸之舌,誹謗佛門,不敬僧道,常把佛像拿來當磚瓦使用。當時,傅弈、傅仁均和薛賾三人都是太史令。薛賾欠仁均五千錢,還沒有來得及償還,仁均就已經去世了。
壹天夜晚,薛賾夢到仁均。薛賾問仁均:“我欠妳的錢,還沒有還,應該把錢給誰呢?”仁均說:“可以付給泥犁人呀。”薛賾不解,就問他:“誰是泥犁人?”仁均說:“太史令傅弈就是泥犁人。”薛賾聽到這兒,就醒來了。
當天晚上,少府監馮長命做了壹個夢,夢見自己到了壹個地方,那兒有很多已故的先人。夢中,馮長命問壹個亡人:“經書上說,作惡有惡報,行善有福報,不知道是否存在?”那名亡者說:“當然有。”馮長命問他:“像傅弈這種人,生平不信佛法,死後會遭什麽報應?”亡者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壹定存在的。至於傅弈,他已經被發配到越州的泥犁地獄,做泥犁人了。”泥犁地獄,又譯為“無間地獄”。
第二天早上,馮長命入宮見到薛賾,就把昨晚的夢告訴他。薛賾很驚訝,也把自己夢中關於“泥犁人”的對話告訴馮長命。兩人所夢竟然如此吻合。這兩位大臣心自感嘆,善惡之事報應昭彰,不能不信啊。薛賾就照著夢中的提示,將欠款付給傅弈,同時把夢中的景象告訴了他。不料幾天之後,貞觀十四年秋天,傅弈忽然猝死。
相傳人死後,鬼魂會下到陰間,生前作惡多端的人會受到閻羅王的審判,十惡不赦的將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他看到了妻子夢中所去的地方
武則天時代,劉幽求任朝邑的縣丞。曾經奉命出差,晚上才回來。有壹次他因公出差,深夜才回來,在離家十余裏路的地方,正好路旁有座佛堂,他聽見寺廟中壹片歡歌笑語。寺廟的墻不高,有壹段缺口,裏面的壹切都看得見。
劉幽求就俯著身子偷偷觀看,只見十來個男男女女坐在壹起,桌上擺著飯菜,眾人圍成壹圈進餐。看見他的妻子也坐在中間談笑。劉幽求開始十分驚訝,好久弄不清楚這是怎麽回事,心想妻子不應當到這裏來,然而卻不能丟下她不管。又仔細看她的容貌及言行舉止,覺得沒有什麽異常。想靠近再察看壹番,寺廟的門關著不能進入。劉幽求將瓦片扔過去,擊中盛酒的陶罍,陶罍迸裂,人群驚散,很快就不見了。
劉幽求將瓦片扔過去,擊中盛酒的陶罍,陶罍迸裂,人群驚散,很快就不見了。清 孫祜《萬壽圖.眾睡我醒》
劉幽求翻墻進去,跟他的隨從壹同察看,殿堂和旁邊的屋子壹個人也不見,寺廟的門還像原來那樣緊閉著。劉幽求更加驚訝,就急忙趕回家。等到了家裏,妻子剛剛睡著。聽到劉幽求回來了,就打招呼問冷暖,完了,妻子說:“剛才在夢中跟幾十個人遊壹寺廟,都是不認識的,還壹起在庭院裏吃飯。有人從外面投瓦礫進來,弄得杯盤狼藉,因此就醒了。”劉幽求也詳細說了他看見的事。這就是所謂那個人夢中所去的地方正是這個人到過的。
另外時空的存在
北齊的李庶雖不在世了,仍能夠進入前妻夫婦的夢中,告知自己轉世去向;唐朝的傅弈還在人世,他的兩位同僚就在夢中獲悉,傅弈已被發配到泥犁地獄了。妻子夢中所去的地方恰恰被他看到了。從這些匪夷所思夢境記載來看,夢境也是真正的物質存在,只不過是在人生存的空間之外,還可能存在著另外的時空。
註釋1:《北史》是匯合並刪節記載北朝歷史的《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編成的紀傳體史書。魏本紀五卷、齊本紀三卷、周本紀二卷、隋本紀二卷、列傳八十八卷,***壹百卷。記述從北魏登國元年(386(丙戌年))到隋義寧二年(618)的歷史。《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可以作為北朝歷史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