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mume(Sieb.)Sieb.etZucc.的近成熟果實。主產於浙江、福建、雲南等地。夏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低溫烘幹後悶至皺皮,色變黑時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
藥性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應用
1.肺虛久咳。本品味酸而澀,其性收斂,入肺經能斂肺氣,止咳嗽。適用於肺虛久咳少痰或幹咳無痰之證。可與罌粟殼、杏仁等同用,如壹服散(《世醫得效方》)。
2.久瀉,久痢。本品酸澀入大腸經,有良好的澀腸止瀉痢作用,為治療久瀉、久痢之常用藥。可與罌粟殼、訶子等同用,如固腸丸(《證治準繩》)。取其澀腸止痢之功,配伍解毒止痢之黃連,亦可用於濕熱瀉痢,便膿血者,如烏梅丸(《聖惠方》)。
3.蛔厥腹痛,嘔吐。蛔得酸則靜,本品極酸,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嘔的功效,為安蛔之良藥。適用於蛔蟲所致腹痛、嘔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證,常配伍細辛、川椒、黃連、附子等同用,如烏梅丸(《傷寒論》)。
4.虛熱消渴。本品至酸性平,善能生津液,止煩渴。治虛熱消渴,可單用煎服,或與天花粉、麥冬、人參等同用,如玉泉散(《沈氏尊生書》)。
此外,本品炒炭後,澀重於酸,收斂力強,能固沖止漏,可用於崩漏不止,便血等;外敷能消瘡毒,可治胬肉外突,頭瘡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劑量可用至30g。外用適量,搗爛或炒炭研末外敷。止瀉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註意外有表邪或內有實熱積滯者均不宜服。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蝕惡肉。”
2.《本草綱目》:“斂肺澀腸,止久嗽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
3.《本草求真》:“烏梅酸澀而溫,入肺則收,入腸則澀,入筋與骨則軟,入蟲則伏,入於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刺入肉中則拔癰毒可敷,中風牙關緊閉可開,蛔蟲上攻眩撲可治,口渴可止。寧不為酸澀收斂止壹驗乎”。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主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蠟樣物質及齊墩果酸樣物質。
2.藥理作用:本品水煎劑在體外對多種致病性細菌及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能抑制離體兔腸管的運動;有輕度收縮膽囊作用能促進膽汁分泌;在體外對蛔蟲的活動有抑制作用;對豚鼠的蛋白質過敏性休克及組胺性休克有對抗作用,但對組胺性哮喘無對抗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3.臨床研究::據臨床報道,用烏梅枯痔註射液註射於內痔核內,治療初期內痔、葉狀內痔、花圈狀內痔、曲張型混合痔平均於2周內治愈(江蘇中醫雜誌,1980,5:29)。用烏梅濃煎,頓服,同時口服維生素B、C等治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74例,均獲良效(中西醫結合雜誌,1986,6,11:694)。另外,本藥尚用於慢性結腸炎、細菌性痢疾、嬰幼兒腹瀉、膽道蛔蟲癥、膽囊炎、膽石癥等。
藥用價值
1.防老化
若要真正的享受長壽,就不應該受老化病的折磨。吃烏梅會刺激腮腺荷爾蒙的分泌,而這種荷爾蒙能預防老化。所以從今天開始就每天吃壹個烏梅吧。
2.清血
現代人喜歡吃的食物不外是精制食品如精白谷類、精白面包、精白面條、精白糖、化學調味料及動物性食物。吃了這些食物會致使血液裏的毒素劇增,日子久了,血液循環惡化而產生酸素。每天吃壹個烏梅可幫助清掃血液,使血液流動量正常化,排除過量的酸素。
3.增加能量
當血液凈化時,新陳代謝就增強,身體自然會恢復能量。烏梅裏的檸檬酸酸幫助吸收維他命及酵素,還有能預防疾病及消除疲勞。
4.保護消化系統
烏梅有消毒的功能,也防止食物在腸胃裏腐化。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
5.消除疲勞
當妳覺得疲倦時,在身理上只是因為身體裏過多的酸素致使。所以當妳下班被困在車陣裏,好不容易回到家裏時,覺得累斃了,建議妳吃壹個烏梅,倦意很快就會消除。
6.消除便秘
烏梅裏的蘋果酸把適量的水分導引到大腸,形成糞便而排出體外。
7.增進食欲
長期性的無食欲是身體裏的壹些器官操作得不好,食欲因為壓力,吃過量,也因為肝臟,胃及大腸的功能不好,生病後食欲也差了。若要康復得快,需要吃東西,能幫助恢復食欲的就是每天吃壹個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