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人民的含義是指什麽

人民的含義是指什麽

人民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人民”壹詞古已有之。在中國古籍中,人民壹般泛指人生,如《管子·七法》:“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禮·官記·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圖,輿其人民之數”。在古希臘、古羅馬,柏拉圖、亞裏士多德、M.T.西塞羅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過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隸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近代以後,“人民”的概念被廣泛使用,但往往與公民、國民等詞混用,泛指社會的全體成員。馬克思主義誕生後,人民這壹概念才有了科學的和確定的含義。

目錄

基本概念

釋義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人民與公民區別

公民和人民在我國的區別

憲法規定

事件典故

相關詞組基本概念

釋義 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人民與公民區別

公民和人民在我國的區別

憲法規定

事件典故

相關詞組

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概念

“人民”壹詞古已有之。在中國古籍中,人民壹般泛指人生,如《管子·七法》:“ 人民大會堂

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禮·官記·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圖,輿其人民之數”。在古希臘、古羅馬,柏拉圖、亞裏士多德、M.T.西塞羅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過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隸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近代以後,“人民”的概念被廣泛使用,但往往與公民、國民等詞混用,泛指社會的全體成員。馬克思主義誕生後,人民這壹概念才有了科學的和確定的含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壹個歷史的、政治的範疇,其主體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廣大勞動群眾,但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這個概念有不同的內容。如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壹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壹切反對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的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在社會主義時期,人民的範圍更加廣泛,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而且包括壹切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壹的愛國者。 人民與公民、國民是不同的概念,雖然它們都反映了壹定社會關系和人們在國家中的地位,但兩者有明顯的區別。①人民是個政治概念,具有壹定的階級內容和歷史內容,是相對敵人而言的,它反映了壹定社會的政治關系。而公民或國民是個法律概念,指具有壹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它反映壹定的法律關系。②人民指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的大多數人,而公民或國民指壹國中所有具有該國國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進步作用為標誌。③人民是個集體概念,是眾多人的集合體,任何個人都不能稱為人民,而公民或國民則可用於單個人。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人民始終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但在不同歷史類型的國家中,人民所處的政治地位是不同的,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的範圍和程度也不盡相同。在實行剝削制度的國家中,人民處於被統治地位,其政治作用受到極大的限制,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而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導作用,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國家從法律、制度和物質上保障人民的主導作用的實現。 政治用語,與“敵人”壹詞相對而言。人民是指推動歷史進步的人們。指在人口中占大多數、順應歷史發展和推動歷史前進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有時也泛指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 人民的概念:不喜歡剝削壓迫的人和群體。

編輯本段釋義

基本解釋

1. [people] 2. 指作為社會基本成員主體的勞動群眾 人民出城者數萬計。——《廣州軍務記》 3. 壹個國家的普通人,區別於少數有特權者 4. 人類 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眾。——《韓非子·五蠹》

詳細解釋

人字跪膝、佝腰、撐臂、俯身之形,乃是男人做愛最常有的姿勢,所以人指男人。人字翻轉成匕,俯身變成仰身,即指女人。造字者教我們從姿勢識別男女兩性,蓋無疑矣。 二人相隨為從。從字見形知義,不勞解說。 人二為仁。仁字是說人要親愛他人,體現儒家理想。甲骨文無仁字,早期金文亦無。春秋始有仁愛之說。 人止(趾)為企。企字義為踮起腳跟。踮起腳跟望得遠,曰企望。企望未來作策劃,曰企劃。踮腳走路名企鵝。 屍字決非死屍。死屍繁體作屍,為晚造字。甲骨文屍象人蹲踞之形。商代蔔辭常見“屍方”,乃指山東半島,因為彼邦之人習慣蹲踞,不像中原的文明人席地而坐。屍夷二字古音相同,所以“屍方”之人後來又稱東夷。 昵字從尼日聲,義為親熱。而尼,分解開來,屍在匕上。屍也屬於人,人又專指男。男屍在女匕上親熱,又讀日聲,這個昵字是啥意思,就不擺了。 民字象形,銳器刺目使瞎,應該是最早的盲字。從目亡聲的盲,甲骨文和金文都沒有,當然是晚造字。早期造出來專指眼睛瞎,只有這象形的民字,音義皆等同形聲的盲字。也就是說,民即盲也。遠古歧視戰俘,語言侮辱,賤呼為民(罵人家瞎了眼)。戰俘拿來做了奴隸,仍稱為民。蔔辭有“卯民”的記載,與“卯牛”和“卯羊”壹樣,把奴隸當牲口殺了祭祖。後來民的稱呼擴大範圍,凡被統治者都可稱為民,字或作氓。篆文民字變形,必須細心慢審,方能看清楚銳器刺目之跡象。從瞎眼的民,到民主的民,古今多少辛酸淚。 怋māng字從心民聲,據《說文解字》轉訓亂,乃指人的頭腦紊亂,心盲膽大。這類人四川話叫莽子,莽讀māng。準確書寫,其字應作怋。前人引老子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殊不知老百姓最怕死。有父有母有妻有子有家產,哪有不怕死之理的?不怕死的有,是那些心盲膽大的怋子。“民不畏死”民是借字,本該作怋。老聃的意思是,那個人是怋子,不怕死,妳何必恐嚇他,不是說老百姓都勇敢不怕死。 1. 百姓;平民。指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 《詩·大雅·抑》:“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聞義裏》:“九月中旬入 缽和國 ……人民服飾,惟有氈衣。”明 袁可立《奏用間劉愛塔事疏》:“奴四月間以金州近海,盡趕人民退處復州,以王丙之故致奴覺察,將愛塔並李永芳長子械而去,殺其弟劉興仁暨王丙。”《水滸傳》第二回:“府尹把 高俅 斷了二十脊杖,叠配出界發放, 東京 城裏人民不許容他在家宿食。” 毛澤東 《論聯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巴金《探索集·後記》:“我愛我的祖國,我愛我的人民。” 2. 泛指人類。 《神異經·西南荒經》:“知天下鳥獸言語,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谷可食,草木鹹苦,名曰‘聖’。” 唐 李冗 《獨異誌》卷下:“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 女媧 兄妹二人在 昆侖山 ,而天下未有人民。” 魯迅《朝花夕拾·無常》:“人民之於鬼物,惟獨與他(活無常)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 ◆“人民”這壹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例如,在古羅馬時代,它壹般指***和國的“人民、國民”(貴族階級)。在西方政治學辭典中“人民“(people)壹詞被解釋為:廣義上指國家主權的構成主體,與“國民”( nation 、Nation) ,“民族”( nation, Volk)和“國族”( nation,state - nation)同義;狹義上指除國家統治階級外的被統治者—人民。廣義上的“人民”屬強調包括國家統治階層在內的國家壹體性概念,受到國界約束;而狹義上的“人民”屬重視被統治者的相互連帶感情而***同謀求解放壓迫的概念,具有超越國界限制的普遍性。自然為馬克思主義信徒和左翼勢力更多使用,例如,“人民主權”、“人民民主主義”、“人民專政”、“人民大眾”、“人民委員會”、“人民代表”、“人民英雄”等。西方政治學辭典諸如此類的解釋,自然與中國現代學者從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認識角度對“人民”詞條所作的解釋有所不同。當然,在德國、日本等這類相對單壹的民族國家中,由於馬克思主義和左翼思想的貧瘩,無論廣義還是狹義上的“人民”,大多作“國民”釋義。摘自黃現璠遺稿 甘文傑、甘文豪整理《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壹)》,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總第151期) ◆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是無性別區別的政治語匯 。 人民: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人民有著不同的內容。在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壹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和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範圍。 ◆在民主制或***和制的國家裏,“人民”的含義是很廣泛的,幾乎所有的階層,都屬於“人民”的範疇。 ◆在我國古代,“人”和“民”不是壹個概念。“人”就是指人的生物個體和思想、文化、教育個體;而“民”則是指社會的最底層。與“民”相類似的還有“眾”、“庶”、“黎”等概念。它們都是指最底層的大眾百姓。 其實,“人民”的本意就是普通百姓,即過去我們常說的“人民群眾”,這個階層是永遠也超出不了“人民”概念的外延界定範圍的。至於“人民”裏面是否還能夠包含比百姓更高的階層或階級,那得看那個階層或階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