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自《宋學士文集》(《四部從刊》本).明洪武十壹年(1378),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從家鄉浦江(浙江省浦江縣)到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朱元璋時,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寫了這篇序,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學習態度,勉勵他勤奮學習,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本課只節選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這部分中,作者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地位和長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說教,而是現身說法,敘述自己少年時代求學的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作者對馬君則的殷切期望,寓於其中。
文章體裁
《送東陽馬生序》是壹篇贈序。“序”是壹種文體,其中的“序”並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序”有書序和贈序兩種。書序比較早,多為敘述著作者的意趣、寫作緣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它始於唐朝,壹般是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於議論性散文的壹種文體,內容多為勉勵、稱許、推重之辭,如韓愈的《送孟東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義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鄉、浙江東陽縣青年馬君則也在京城,就讀於“太學”。馬生回鄉探親,宋濂寫了這篇文章,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道為學之難”,以身作則,勉勵馬生刻苦學習。這篇贈序不是板著面孔說教,也非輕施諛詞以恭維對方,而是現身說法,針對時弊以加針砭,因而寫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辭流暢,其中所講道理對我們今天也很有啟發意義。
作者宋濂生平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學者方孝孺,少時即師從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元末明初文學家,浦江(現浙江義烏)人,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稱宋學士,祖居浙江金華,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壹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壹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在我國古代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後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壹”,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孝經新說》等。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註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壹定的藝術功力。 有明壹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書始於青年時代。當時,他因元末戰亂遷居浦江,於青蘿山中築室讀書,因名其樓為“青蘿山房”。兵禍之後,官私藏書毀損嚴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明祁承漢《淡生堂藏書紅》說:“勝國兵火之後,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清載殿泗《風希堂文集》卷二《宋文憲公全集序》則說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卷氏藏書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書之精華,有少數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長慶集》,先後為錢曾、黃丕烈、潘祖蔭所藏。《百宋壹廛賦》:“廬山《長慶》,見取六丁;金華太史,獨著精靈。”註:“《長慶集》北宋時鏤版,所謂‘廬山本’者。庚寅壹炬,種子斷絕,唯此金華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圖記宛然,古香可愛,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經傳集解》、《史記》、《文選》等流入清宮內府,《天祿琳瑯續編》有記。宋濂還曾藏有宋刊《事林廣記》,後歸廣東丁日昌,《持靜齋書目》著錄。 道統文學觀由來已久,但這裏也有區別:以韓愈、歐陽修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論上主張“文以明道”,強調“文”的工具性,但並不輕視“文”;宋代理學家看到他們的不徹底性,於是提出“文道合壹”甚至“作文害道”的論點,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誘惑。宋濂的文學思想便是沿著理學家的極端觀點。在《文原》壹文中,他強調了文“非專指辭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顯現,文與道相始終,道在哪裏,文亦在哪裏。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復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雲稿序》);“文外無道,道外無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這種理論批評古代作家,就顯出非常偏狹的態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後,“世不復有文”;賈誼、司馬遷所得的僅是“皮膚”,韓愈、歐陽修所得的也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幾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經之文”。至於明顯不合“溫柔敦厚”標準的各種文章,在宋濂看來,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壹”論是壹種受官方支持立場,這壹點可以由《元史》的體例得到證明。自範曄《後漢書》分立《儒林》、《文苑》兩傳,以區分經學之士與文學之士,後代官修正史多沿襲之。《元史》卻取消了這種區分,單立《儒林傳》,認為“經藝文章,不可分而為二”,“文不本於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詔命修撰的,這樣做當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這種理論必然給文學的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著美化、歌頌明初統治集團上層人物及表彰貞節婦女的作品,這大概就是他的“道統”文學的集中表現。但歷史已經獲得的進展,即使用強力去扭轉,也還是有困難。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還是存在兩面性。 宋濂在元末與楊維楨交誼甚篤,明初楊氏去世後,他為之作墓誌銘,對楊的文學才能和成就推崇備至,甚至以相當寬容的語氣描繪其晚年“曠達”和“玩世”的生活情態,這和他的嚴厲的理論頗不諧調。他另外還有壹些散文,對生活實際比較尊重,因而在宣揚某種道德觀念的同時,比較接近真實的人性。 宋濂的散文文辭簡練典雅,少作鋪排渲染。但偶爾有些描寫的片斷,也能寫得相當秀美。各種文體往往各具特點,可以看出變化,不是那麽僵板。總的說來,他的文章風格具有密吻於道德規範的特征,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和純熟的技巧,所以能夠成為明初文學風尚的典範。 對於宋濂來說,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認他是什麽“大儒”,而帶有侮辱性地稱之為“文人”(見《明史·桂彥良傳》)。因為在朱元璋的政治體制中,已不能夠允許有“大儒”——社會的思想指導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導者。宋濂最後其實是死於無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嚴酷。 宋濂是明朝文化規制的主要設計者,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明史》本傳)。他年輕時曾入郡學師從聞人夢吉,學習《春秋》三傳,又師事浙東理學家、古文家吳萊,並遊學於柳貫、黃溍、鄭復初之門。其師門學術乃是朱熹、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壹脈之傳,他本人則有誌繼承東萊呂祖謙的婺學。在宋濂身上,存在著理學家和文學家的兩重文化性格,他的文學思想接郝經、劉將孫余緒,倡天道、事功、文章三位壹體,其文學本體論延續著理學“文道合壹”的觀念,這種觀念表現在編修《元史》時,就是將儒林與文苑合而為壹。他在《文原》中既強調文是道的顯現,又把文分為載道之文與紀事之文,認為“紀事之文,當本之司馬遷、班固,而載道之文,舍六籍吾將焉從?”以六經為標準衡評古代作家,有時就顯出偏狹的態度來。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夫自孟氏既歿,世不復有文,賈長沙、董江都、太史遷得其皮膚,韓吏部、歐陽少師得其骨骼,舂陵、河南、橫渠、考亭五夫子得其心髓。觀五夫子之所著,妙斡造化而弗迷,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斯文也,非宋之文也,唐虞三代之文也;非唐虞三代之文也,六經之文也”。這顯然是站在理學家的立場上,並自覺配合朱元璋“獨尊宋儒”的文化政策。 宋濂的文學創作道路,可以至正二十年為界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的作品多以逃避世亂、歌頌隱逸為基調,後期他寫了許多廟堂典冊文字和元勛巨卿的碑銘傳狀,為同輩文人及四方學者所推重。他的廟堂文學雖表現出儒家的進取精神,但不少文章是出於應酬、頌聖的需要,宏麗典則的形式掩蓋了內在活力的枯窘。 宋濂是其後興起的“臺閣體”文學的奠基人,他在文論中為“臺閣體”開了理論先河,其《汪右丞詩集序》把文章分為臺閣與山林兩大體派,其中尊臺閣而貶山林的意向是十分鮮明的。宋濂雍容靜穆的廟堂文章也為“臺閣體”提供了創作範本,如《閱江樓記》本著體會聖意的旨趣,設想天子登樓的種種遐想,贊嘆朱元璋的“致治之思”。後來三楊的臺閣之文就導源於這樣的應制文章。 真正顯示宋濂的文學才華和創造精神的文章不是他的廟堂之文,而是其自由選材、有感而作的傳記文。其代表作是記述浦陽歷史名人的《浦陽人物記》和為婺州先賢立傳的《雜傳九首》及其他壹些帶有傳奇色彩的傳記。這些傳記能抓住特征性細節,運用對比映襯的方法,突出人物性格,缺點是有時稍嫌冗蕪。如《白牛生傳》是宋濂的自傳,作者為自己寫形傳神,揭示了自己的精神面貌: 白牛生者,金華潛溪人,宋姓濂名,嘗騎白牛往來溪上,故人以白牛生目之。生趣幹短小,細目而疏髯。性多勤,他無所嗜,惟攻學不怠,存諸心、著諸書六經,與人言亦六經。或厭其繁,生曰:“吾舍此不學也,六經其曜靈乎!壹日無之,則冥冥夜行矣”。 宋濂冒雪訪師。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壹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壹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裏,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宋濂傳世著作
宋濂系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勤奮好學,著作甚豐,為文強調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力主義理、事功、文辭三者統壹。尤長散文,紀傳如《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均能抓住細節,突出性格,渲染無多,感染卻深;寫景如《桃花澗修契詩序》、《環翠亭記》,簡潔清秀,邁似歐陽修。著作計有《孝經新說》、《周禮集說》、《龍門子》、《潛溪集》、《蘿山集》、《浦陽人物記》、《翰苑集》、《芝園集》等。後人將其詩文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文章不僅風行國內,當時在高麗、安南、日本等國,已廣為流傳。
編輯本段文言知識
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作動詞,掛在腰間。) 日有...歲有...(日,每日,名詞作狀語)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手,名詞作狀語,動手) 戴朱纓寶飾之帽。(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古今異義
余幼時即嗜學(余:古義為我,今義為剩下)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義指食物煮熟後留下的汁水) 走送之。(走,古義為跑,今義為雙腳向前移動) 寓逆旅(逆:古義為迎,今義為向著相反的方向) 窮冬烈風(窮:古義為深,今義為貧窮,窮盡) 嘗趨百裏外(趨:古義為快跑,今義為趨勢) 日再食(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是:古義為這、此,今義為判斷動詞,是;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卒獲有所聞(卒:古義:最後 今義: 小兵) 右備容臭(xiù) (臭:古義:香袋,香氣 今義:(chòu)臭氣,氣味難聞) 以中有足樂者(中:古義:心中 今義:表界限) 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 今義:碩士後的學位)
同義復詞
1.假=借 :借 2.叩=問 :請教 3.沃=灌 :澆洗 4.廩=稍 :米糧 5.叱=咄 :訓斥,呵責 5.欣=悅 :高興,快樂
壹詞多義
1、以: (1)連詞:相當於“而”,譯為而,來(計日以還;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 (2)介詞:把,用 (以衾擁覆;生以鄉人子謁余;以書假余;撰長書以為贄) (3)因為(以中有足樂者) 2.之: (1)結構助詞:的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代詞 (走送之) (3)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當余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滋味之享) 3.患: (1)擔憂,憂慮,動詞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2)憂患,名詞(無凍餒之患矣) 4.故: (1)所以,連詞(故余雖愚) (2)特意,故意,副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5.道: (1)學說,名詞(益慕聖賢之道) (2)說,動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詞(色愈恭,禮愈至) (2)到,動詞(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7.質: (1)詢問,動詞(援疑質理) (2)本質,資質,名詞(非天質之卑) 8.色: (1)臉色(未嘗稍降辭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顏色(課外) 9.而: (1)表轉折:但,卻(足膚皸裂而不知) (2)表承接:(久而乃和)
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四肢)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著) 3與之論辨(辨:通“辯”,辯論) 4媵人持湯沃灌 (灌:通“盥”,洗手)
問題研究
1.對比作用 用富家子弟的豪華和作者自己的貧寒做對比,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明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富足/充實戰勝了物質上的貧困,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誌趣的高尚,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用太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越和作者自己學習條件低劣形成對比,從對比中得出結論,說明學業能否有成就,取決於主觀努力,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且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2.作者寫本文的意圖是什麽? 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勸勉馬生珍惜太學優越的學習條件,刻苦讀書。 3.結合課文說說現代中學生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如果學習條件差,要勤勉治學,不怕吃苦;學習條件好,要珍惜優越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 4.宋濂的求學經歷,告訴馬生什麽道理?雖然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鑒? 在這篇文章裏,宋濂以他的親自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作為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於貧賤,不慕富貴的精神和對後學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誠實守信、尊師重教也都是值得肯定的。 5.作者並不因為衣食住行條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見其內心充實、誌存高遠,請結合他的讀書聲畫創作壹幅對聯: 負篋曳屣求師苦,俯身側耳為學勤。 6.作者為什麽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著筆? 用以說明壹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學習,有概括作用。 7.“余雖愚,卒或有所聞”的原因? 勤奮好學,虛心求教。態度認真,謙虛謹慎。用心專壹。 8.寫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衣食對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壹旅館裏的富家子弟,而是真實表現自己中有足了者,也就是內心的樂趣。 9.“口體之奉”和“中有足樂”,妳贊成怎樣的取舍? 我贊成中有足樂,精神上的富足能夠戰勝物質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生讀書的必備條件,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是壹種高尚的情趣。 10.讀完本文,會明白的道理? 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專心致誌,不辭辛勞才能取得好成績。學業的精通,良好品質的形成,主要在於主觀努力。 11.作者從哪幾方面來寫自己創造條件讀書的? 借書不失信於人;抄書不畏艱苦;遠行萬裏,向先達虛心請教。 12.具體指出穩重的描寫和議論語句,並說說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描寫:“未嘗稍降辭色”形象地寫出了老師嚴肅的神態;“俯身傾耳”形象地寫出了學生奇案功德姿態;“燁然若神人”形象地寫出了同舍生華麗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粗陋的衣著。 議論:“余雖愚,卒或有所聞”點名虛心請教的好處;“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點明不恥惡衣食的原因;“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點明段旨;“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表明段旨;“是可謂善學者矣”點明馬生的為人;“余故道為送至難以告之”點明段旨。 13.對於刻苦勤奮、執著向學、樂以忘憂的學習態度有什麽看法? 這種刻苦向學、樂以忘憂的學習態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為學者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耐於艱難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4.本文為什麽沒有板起面孔,說教之感? 作者現身說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讓後輩從親切委婉的故事敘述中領悟要義,要義比單純議論更感人,更容易被馬生接受。(將自己求學之難與太學生優越學習條件形成對比,情真理足),使人折服。 15.寫了哪幾方面的難? 幼時求學借書抄錄之難;成年求師叩問之難;從師求教的跋涉之難;衣食粗劣,生活簡樸。 幼年讀書的艱難;成年後求師叩問難;成年後求師旅途艱;成年後求師生活之苦。 16.怎樣看待作者尊師從師的態度? A.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尊敬師長,請教問題態度恭敬,認真聽取老師的批評教育,不能對老師求全責備。只有尊師重教,才能學有所成。 B.作者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壹言”,這是中國舊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現象,包含著尊師重教的積極因素,但也顯得過於迂腐,學生完全可以與老師平等交流,各抒己見,甚至可以展開激烈的討論,因為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 17.“善學者”應有怎樣的品質? 為學者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耐於艱難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8.有關文章主旨的對聯? 名聞天下 文稱四海 緣於心無旁騖 業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養尊處優
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 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是否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系不大。 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有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