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的讀後感 2000字左右的
今天讀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余秋雨先生認為,王圓箓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是歷史的罪人。他從外國冒險家的手裏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壹箱箱運走,造成了壹個古老民族的悲劇。 余先生說,“這是壹幹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向前的小醜”。這句話,我認為無論站在哪個角度它都是對的,王道士只是壹個小配角,他沒有權力沒有勢力去改變什麽,余先生也承認“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論”。至於對石窟的破壞,暫且跟從余先生的說法。王道士用石灰把墻壁刷了壹遍,但“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她再細細刷上第二遍”,接著,他又找幫手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雕塑“委曲”壹下,結果才幾下,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看到這,我不禁想為“認真”二字大笑,但那幾下錘子仿佛捶在我的心坎上,痛得我想放聲大哭。哭不得,笑不得,哭笑不得,我總算體會到了。文章快完結時,余先生發出感慨:“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蹋的情景,我有時甚至狠狠地說壹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裏!” 俗話說:不知者不罪。王道士既然無知,那麽就應該無罪。除了可能有破壞文物的罪行外,我認為也應該無罪。因為他無知呀,又不是他願意這麽無知。如果他不是農民,深知其價值卻裝作無知,把文物以高價賣出去,那麽他是賣國賊,他無恥,他才有罪。但現在錯不在他,可惡的是那些官員。可幾遍官員們有壹顆赤誠的心,運回宮中保存,那又怎麽樣呢?八國聯軍原來,還是搶的搶,燒的燒,損失將會更大。在這點上,我認為歷史是很公平的,有它必然的發展。當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壹切,就必定會失去自己的壹切。外國冒險家“盜取”中國的寶物似乎也就成了必然,它們的精神應該受到贊賞,但當他們忘記壹些極基本的前提,事實也不會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事實總會證明壹切。說實話,我真的情願它們存放在大英博物館或者盧浮宮這些地方,因為人家保存得確實比我們好,在中國,博物館被盜的事件時有發生,叫人怎麽安心呢?至於恥辱嘛,這個不好說。不能因為自己得不到這個東西也不讓別人得到,雖說文物是出自中國的。但我認為也可以這樣想,科學、藝術都是無國界的,放在哪其實都壹樣,只要各方都享有同等權利 ------------------------ 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流淌了五千年,莫高窟就是中國文化的壹個港口,載滿了歷史的可愛,然而壹下子這裏的文化不屬於中國了,被壹個叫王圓篆的王道士統統賣給了洋人: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壹點點隨身帶的我國商品,換取了壹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壹疊子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1911,1914……莫高窟神秘的面紗全都 運到外國去了,中國的文化自己不保藏,反而卻擺在了外國的博物館中,而我們的王道士呢?還自以為得意,笑咪咪地數著那壹點微不足道的銀元,卻不料給自己留下了壹個賣國辱民的罵名,可是這壹切又都是他造成的嗎?恐怕不是吧! 那裏的中國,思想落後,文化落後,就連政府也得向洋人求饒,更何況壹個不懂文化的農民出生的道士呢? 中國落後的可以任人宰割,中國人可以任人欺淩辱罵,甚至要把外國請到中國聽他們的指揮。 中國軟弱得似壹個病人,無力還擊,只有喘息的力氣,只有任風雨飄搖,只有看別人耀武揚威了。 可是在二個世紀以前,中國還是世界上的強國,燦爛的文化吸引著外國商人,馬可波羅說中國黃金遍地,恐怕就體現了當時的繁盛局面吧! 但為什麽後來會如此的不堪壹擊,也許就是自以為是了吧!閉關鎖國,搞自我封閉,在別人高速發展之時,自己吃老本,最終淪落得壹些人靠賣國寶吃飯,把中國壹批批文化遺產送給了洋人,等待中國人的卻是壹堆堆感到破爛不堪的丟物。 中國的現在國,正在發展,然而,又更面臨著帝國主義的排擠,市場經濟的沖擊,被打倒的危險也許更大,中國正在發展需要的更是人才,我不希望中國再出現壹個王道士,或者再轉入病態。 ---------------------------- 知道余秋雨好像是個很意外的過程,以前就知道余秋雨,知道是壹個有名的作家,卻沒有真正看過他的文章,也不知道他是壹個什麽樣的作家,僅僅限於知道名字而已,呵呵.後來閑逛書店的時候買了他的書看,從此倒是對他很感興趣了,覺得他的文章寫的不錯,不像魯迅似的匕首,卻也不是壹般作家的閑適純以事務風景.旅遊文學或者說遊記中還有對文化和人文的討論,也可能是這個原因,所以才有人說老余的文章都酸的可以,哈哈,不過這也正是他不同於人,而我又喜歡的原因吧. 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壹篇文章,說實話我現在已經忘了具體的細節了,呵呵,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又翻了壹遍,結果現在要我說具體講了什麽,還是壹點也想不起來了.只能說知道壹個大概,知道講的什麽意思,卻不知道壹絲壹毫的細節描寫.敦煌的壁畫被王道士賣給了外國人.外國人用施舍的價格就獲得了最珍貴的珍寶.這些珍寶可能永遠也沒有辦法要回來了吧,放在了外國的展覽館裏,中國人研究自己的文化只能靠花大筆的錢買來壹些模糊的膠卷.研究自己的文化要花錢從外國人那裏買來膠卷,想壹想是多麽的不合邏輯,而放在中國身上,又是非常的正常.深切的悲哀,肉體曾經的被蹂躪,過個幾十年可能還會平復,而靈魂永遠被禁錮,不論多久都是不能平復的傷痛.文化就是我們的靈魂,而我們的文化卻在別人的手裏........... 自大和自卑是兩種完全相反的情緒,卻往往又同時在壹個母體上存在,互相作用,互相影響.自大和自卑的混合體最容易在敗家子和暴發戶中產生.當昔日的榮耀被打破的時候,自卑開始蔓延,而產生自卑的同時,對昔日榮耀的顧及和留戀則產生了自大,硬撐著的自大其實是因為心裏感受著自卑時時刻刻傳來的噬心痛感.暴發戶則相反,今日的榮耀產生的強烈自大和心中仍然揮之不去的對昔日低下出身的強烈自卑同時纏繞著心緒.不能自己平衡心態,要麽自瘧,要麽他瘧,都是瘋狂的歇斯底裏.前者成了中國,而後者則造就了日本.中國的文明昌盛,中國的強大榮耀,中國的輝煌光明,實在是歷經幾千年基澱下來的成果,是東亞世界的中心和啟明星,周邊的文化或者接受而***入文明的光輝,或者抗拒而成為野蠻的代稱,竟是再也沒有壹種文明和文化能夠讓中華學習,中華佩服存在於身邊.中國是世代貴族,文化的貴族,這種氣質和內涵是幾千年養成下來的,決不是壹朝壹夕就可以塑造的,這也是中國為什麽這麽理直氣壯的認為自己是中央之國,天朝上國,而周圍其他國家不論政治上是否都認可,而文化心態上卻也都持著相同看法的理由.想想如果壹個民族和國家在文化文明上認同另壹個民族和國家是自己的母體,那麽具體到了政治上又怎麽還有名義去反抗呢,所謂大義已經在中國了,而這又增加了中國的信心,以壹種強烈的自信心主導著東亞的文明局勢.歐洲在羅馬滅亡從來沒有壹個國家使得其他周邊的所有國家都認可為文明的中心吧,沒有壹個國家占有文明的大義而使得其他國家在心理上處於壹種自覺的臣服的地位吧,而中國壹直占有這樣的位置. 這是中國的光榮,也是中國的悲哀.沒有競爭力的世界是停滯的世界,沒有天敵的動物是不會進化的動物.當這個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的時候,最先進的變成最落後的時候,最難轉變的往往是原來先進而現在落後的國家和民族.日本抓住機會變成了近代國家,而中國還在討論中學西學的先後問題,曾經被壓抑了幾千年的破落戶突然抖了起來,能希望他會善待自己曾經的主家和老師嗎?恐怕這暴發戶的心裏最厭惡被人提起的往往是這曾經地位低下的時代吧,而要想緩解這種發自心底的自卑和現今實力的自大的唯壹途徑就是瘋狂的虐待自己原來的父母之邦了.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麽在侵華日軍中會有那麽多的變態狂,殺人狂,為什麽壹個原本在國內遵紀守法的平民,搖身壹變就成了人形獸心的超級變態,殺人並不有助於軍事行動,吃人肉而實際上軍糧並不缺少,燒掉壹整座城市借口是為了給自己取暖,這些非人類的作為是大多數人不能理解的,而對於自卑自大狂來說則實在是減輕心理變化的途徑了.看<走向***和>的時候,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了壹句話,他說:條約(馬關條約)簽訂以後,日本千年以來對中國稱 '是' 的歷史終於結束了.'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壹種心靈深處的痛苦蔓延全身,中國再也不是天朝上國,再也不是文明中心,再也不是東亞的父母之邦了.相信當時代的人會感受的更深吧,榮耀已經完全失去了,闊綽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諾大的家業完全的敗壞光了. 以後的歲月裏,面對著列強的日新月異,不斷進步,而自己國家的裹足不前,日益落後的局面,屢戰屢敗的創傷,自卑這種原本中華文明裏沒有的情緒日益強化了,從而成為了整體國民的潛意識:洋人是打不贏的.對敵人產生了這樣的念頭,什麽反抗的行為甚至信念都會消失了.但是作為大戶出身的,在環環歧視中,還要高喊著我們曾經如何如何,換來的只是有意無意的置疑和嘲笑聲,噬心的痛感.......於是不能虐待外人,虐待自己國民還是可以的,外戰外行,內戰內行,對外卑躬屈膝,對內暴戾殺伐,對外國人以德報怨,對自己國民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壹個.中國的悲哀,是文化上的悲哀,不是實力上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