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原自象棋的術語:馬後炮。
馬後炮是殘局或中局階段壹種頗有力量的殺招。即壹方的馬與對方的將(帥)處於同壹直線或同壹橫線,中間相隔壹步,再用炮在馬後將軍,這壹著稱為“馬後炮”。
在象棋中,馬後炮是壹種基本殺法。攻方馬、炮與敵方將帥(下稱敵將)***線,攻方炮與敵將之間只有攻方壹馬,且馬與敵將僅隔壹點,攻方馬炮的距離可以是任意的可能情況。此時炮正在將軍,三子所在直線上敵將無論如何移動都在攻方炮的射程之內。
敵將如為避炮將軍垂直於三子所在直線方向上移動,則馬可踏死敵將(馬屬於控制子)。用馬後炮將軍往往可使對方斃命,解法只能是直接吃掉攻方之炮,或者在炮將之間再填入壹子。
馬後炮是隨著古象棋的出現而出現的。在古象棋中“馬後炮"是很厲害的壹著,它往往可以“將死”對方,正如現在象棋中的“馬後炮"也常常是能置對方於死地、
歷史上象棋的出現晚於圍棋。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載,“奕,圍棋也。”圍棋只有黑白之分。至於象棋,據多數古籍所載,壹般認為系北周武帝所創。
這有北周庾信《象戲賦》《進象經賦表》可以作證。“象戲”指的是下象棋的遊戲,“象經”就是講解象棋的圖經。有了象棋以後,馬後炮也就出現了。
最早的象棋只有將、士、象、馬、車、卒,無炮,唐代牛僧孺才增加了炮。元代有了黑卒紅兵。
宋代,象棋尚未趨於統壹。1983年6月,四川江油縣彰明鄉出土了兩副宋代銅質象棋(壹副缺壹枚,另壹副缺九枚)。***有將二枚、士四枚、象四枚、馬四枚、車四枚、炮四枚、卒十枚,雙方各有十六枚。顯然,這與現代象棋大體壹致。
不過,宋代司馬光所著《古局象棋圖》卻很不相同。此圖以戰國七雄並峙之局,列為象戲。七國各有壹主將、壹偏將、壹裨將、壹行人、壹炮、壹弓、壹弩、二刀、四劍、四騎。這就是說,壹盤棋分七個部分,代表七國,下棋人可以多達七個,采取合縱連橫的辦法。
每壹國有十七個棋子,其中四騎相當於四馬,但只有壹個炮。關於“炮”的行動規律,圖中說明如下:“壹炮,直行無遠近,前隔壹棋乃可擊物;前無所隔,及隔兩棋以上,則不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