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巳蛇婚後成大梁,巳蛇婚後成大梁是啥意思

為什麽巳蛇婚後成大梁,巳蛇婚後成大梁是啥意思

為什麽巳蛇婚後成大梁

2022 年4月30日,日本明仁退位,停用年號“平成”。次日,新德仁即位,開始使用“令和”的新年號。

根據日本 的說法,“令和”出自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中的“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佩後之香”,這是唯壹壹個非出自中國古籍典故的年號。

然而,許多中國 友並不認同日本的說法,他們翻閱典籍,在東漢張衡所作的《歸田賦》中找到了這句話:於是仲春令月,時清氣和。

又在唐朝薛元超所作的《諫蕃官仗生疏》中找到了這句話:時惟令月,景淑風和。

還有些腦洞大開的 友在《清史稿》中找到了這句話:乃賜令和珅自盡。

日本與中國壹衣帶水,自漢朝以來便與中國頻繁往來,如果想在文化上中國的影響,確實不太容易。根據可考的歷史資料,“大化”是日本歷史上之壹個年號,“大化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唐朝初期。而中國的之壹個年號早已在漢武帝時期出現了。

在公元紀年法沒有通用以前,中國除了使用年號紀年法外,還發明了許多五花的紀年法。其中,最簡單的莫過於帝王紀年法了。帝王紀年法是以帝王在位年數來紀年,這在夏、商、周、秦四朝和西漢前期最為常用。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秦始皇在公元前225年滅魏國事:

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稍微復雜點的紀年法則有如下幾種。

之壹種紀年法叫歲星紀年法。歲星紀年法最早出現在《國語》和《左傳》中,古天文學家以木星為歲星,把天赤道帶均勻地分為十二等分,作為起始的壹分就叫做“星紀”。如《左傳·襄公二》中“歲在星紀而於玄枵”壹句,便是歲星紀年法。

第二種紀年法叫太歲紀年法。由於木星的運行周期不是整十二年,用實際歲星的位置來紀年不太準確,古天文學家便假想出了壹個理想的天體“太歲”,發明了太歲紀年法。

第三種紀年法叫幹支紀年法。天幹有十個,依次叫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叫做“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照壹定規律組合起來,便能用來紀年(也能紀日)了。天幹地支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上便已出現,他們在中國的使用最長久最靈活也最廣泛,如我們稱清朝和日本在公元1894年的戰爭為“甲午戰爭”,康有為、梁啟超在公元1898年的變法為“戊戌變法”等等。今年是公元2022 年,按幹支紀年法,也可稱作己亥年。

幹支紀年法

第四種紀年法叫十二生肖紀年法。十二生肖即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種紀年法或許是所有紀年法最接地氣的壹種了。十二生肖紀年法在少數地區應用得比較廣泛,族的紀年法則完全接受了十二生肖紀年法,這在有關吐蕃的史料中隨處可見,如“及至羊年。冬,舉辦文成公主的葬禮。”“及至龍年。冬,贊普以政事達到蠻地,薨逝。”“及至兔年。贊蒙金城公主薨。”等等。

自漢武帝創建年號後,中原帝王便開始普遍使用年號紀年,不再使用帝王紀年法。眾所周知,“建元”是漢武帝使用的之壹個年號,但據考證,漢武帝正式建立的之壹個年號是“元鼎”,“建元”只是他後來追建的年號。

帝王建立年號叫做“建元”,改變年號叫做“改元”。帝王對年號的選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像日本那樣從典籍中選取,也可以根據某件大事來確定年號。元鼎七年(公元前110年)四月,漢武帝在了隆重的封大典,為紀念這件人生中的大事,他便下詔改元,定新年號為元封。因此,元封元年和元鼎七年是同壹年。

五嶽之首: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總***使用了十壹個年號,近乎每五年改元壹次,更改年號算是比較頻繁的了。但要是和武則天相比,漢武帝只是小巫見大巫,自武則天在公元690年稱帝建周,直到公元705年退位,雖然在位時間只有十五年,她卻先後使用了十四個年號,近乎每年改元壹次,足以稱得上是“改元狂人”了。

年號改元畢竟比較麻煩,並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喜歡像漢武帝和武則天那樣把年號改來改去,許多帝王還是傾向於少改元,或者不改元。武則天的之壹任丈夫唐太宗壹生就只用過“貞觀”壹個年號,“貞觀”出自《易·系辭下》中“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為正道示人。唐太宗在壹生的執政生涯中基本上做到了正道示人,他用人唯賢,唯才是舉,使唐朝迅速走向強盛,人們於是稱唐太宗的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不僅被現代人稱道,即使放在古代,也是許多帝王天下的榜樣和目標。西夏崇宗李乾順(公元1101—1113年在位)直接以“貞觀”為年號,希望自己能取得唐太宗那樣的成就。由於唐朝對東亞的影響太大,“貞觀”這個年號在國外也頗受追捧,日本清和(公元858—876年在位)就以“貞觀”為年號,取得了不錯的政績,日本史學家因此也稱他的為“貞觀之治”。

步輦圖

像“貞觀”這樣的年號在帝王眼裏,自然是搶手貨,用多少次都不惹人討厭。但是有些年號被帝王二次利用後,效果就不壹樣了。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太祖平定後蜀後,在中發現了壹副舊銅鏡,銅鏡的後面赫然刻著“乾德四年鑄”的字樣。宋太祖十分驚奇,心想這才乾德元年,哪來的乾德四年呢?宋太祖於是召來宰相,詢問這是怎麽回事,結果宰相也不知道怎麽回事。

宋太祖隨後又召來陶谷、竇儀兩位學士詢問此事,陶谷和竇儀博學多才,說“乾德”這個年號先前曾被前蜀後主王衍使用過,那副銅鏡壹定是在王衍時期鑄造的。王衍是五代十國時期有名的之君,宋太祖聽完陶谷和竇儀的回答後,恍然大悟,臉色壹沈,良久不語。最後,宋太祖不禁感慨道:“宰相必須得用讀書人來當啊!”

進入明清時期,帝王登基後,開始只使用壹個年號,不再改元。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是“洪武”,因此又稱“洪武帝”。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是“萬歷”,因此又稱“萬歷帝”。清祖玄燁的年號是“康熙”,因此又稱“康熙帝”。清高宗弘歷的年號是“乾隆”,因此又稱“乾隆帝”。這些皇帝的年號不僅都有美好的寓意,還都成了個人的標簽,以至於只有提起它們的年號,我們就會想起他們壹生的作為和功過。

康熙帝

可以看出,年號不僅僅是壹個年號那麽簡單,其還代表著帝王個人的形象和功績。與此同時,年號也牽扯到壹個王朝的正統問題,特別是在改朝換代之際。公元907年4月,朱溫廢黜唐哀帝李柷,停用“天祐”的年號,建立“”的新年號。按說,新年號頒布後,天下都要遵行,然而各地割據自立的藩鎮卻有著不盡相同的反應,河東節度使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淮南節度使楊渥表示繼續在自己的轄區內使用“天祐”的年號,西川節度使王建則表示使用唐昭宗時期“天復”的年號,並在五個月後稱號皇帝,建立前蜀,又在次年改元武成。

河東、鳳翔、淮南、西川四個藩鎮都不認可“”的年號,即是不認可朱溫的正統性以及後梁的合法性,戰爭頻繁的五代十國於是由此開始。

在亞洲歷史上,還有壹個十分特殊的年號“崇禎”。自清軍攻占,明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後,“崇禎”的年號便不再使用。但在當時的半島上,達官貴人卻在私底下繼續使用“崇禎”的年號,國正宗李蒜(高宗稱帝後,改謚正祖,1776—1800年在位)的墓碑上如此寫道:

正宗文成武烈聖仁莊孝大王,崇禎紀元後壹百二十五年壬申九月二十二日誕生。

哲宗李昪的墓碑上亦寫道:

哲宗熙倫正極粹德純聖文顯武成獻仁英孝大王,崇禎紀元後二百四年辛卯六月十七日誕生。

高宗

王國當時是清朝的藩屬國,理應使用清朝的年號,但是“”的國名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賜的,後來在公元1592年遭到日本的進攻而差點,明神宗朱翊鈞又及時發兵救援,擊退了,拯救了,因此對明朝感恩不盡,念念不忘。清朝在公元1636年成為的宗主國後,以“小中華”自居,在私底下仍然使用明朝“崇禎”的年號,甚至還不忘拜祭崇禎皇帝,直到高宗在公元1897年稱號皇帝,建立大韓帝國為止。

中國最後壹個年號是袁世凱在公元1916年使用的“洪憲”,“洪憲”僅使用83天又被廢止,從此,年號在中國消失。如今在全世界,只有日本還在使用年號這壹歷史悠久的傳統,可以說是千年帝制文化的活化石了。

以上就是與為什麽巳蛇婚後成大梁相關內容,是關於歷史的分享。看完巳蛇婚後成大梁是啥意思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