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仲屯田次韻
[宋]蘇軾
秋來不見渼陂岑,千裏詩盟忽重尋。大木百圍生遠籟,朱弦三嘆有遺音。清風卷地收殘暑,素月流天掃積陰。欲遣何人賡絕唱,滿階桐葉候蟲鳴。關於“欲遣何人賡絕唱,滿階桐葉候蟲鳴”
陳邇冬先生《蘇軾詩選》:“柳宗元《酬婁秀才寓居開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見寄》的名句:‘壁空殘月曙,門掩候蟲秋。’絕唱指此。”(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頁)
按:蘇詩此二句,與柳詩彼二句,相同者僅“候蟲”二字,因此,說蘇詩所謂“絕唱”即指柳宗元的這兩句詩,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從文意來看,這裏應是誇贊仲氏的詩好,且感嘆他身邊沒有詩友可與他唱和,處境孤獨而冷清。妙在“欲遣”句提問(要讓誰來賡和您的絕唱呢),“滿階”句似答非答,不答亦答(蟋蟀之類秋蟲在階前堆積的梧桐落葉裏哀吟——應酬惟有“候蟲”,等於說賡和無人),以景語結束,而情蘊其中,可謂唱嘆有致,搖曳生姿。
送賈訥倅眉(二首其二)[宋]蘇軾
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父老得書知我在,小軒臨水為君開。試看壹壹龍蛇活,更聽蕭蕭風雨哀。便與甘棠同不剪,蒼髯白甲待歸來。
先君葬於蟆頤山之東二十余裏,地名老翁泉。君許為壹往。感嘆之深,故及之。
關於“蒼髯白甲待歸來”陳邇冬先生《蘇軾詩選》:“蘇洵《老翁井銘》:‘往歲十年,山空月明,常有老人蒼顏白發,偃息於泉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21頁)
按:“蒼髯”,這裏形容松樹的針葉像是蒼黑色的胡須。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載:東晉法潛隱剡山,或問勝友者誰,指松曰:“蒼髯叟也。”唐李鹹用《小松歌》詩:“天人細剪蒼龍髯,參差簇在瑤階側。”宋梅堯臣《遊隱靜山》詩:“始覺山門深,長松如騰虬。直上百余尺,蒼髯葉修修。”蘇軾別首《遊靈隱寺得來詩復用前韻》詩:“喬松百丈蒼髯須,擾擾下笑柳與蒲。”又《同王勝之遊蔣山》詩:“夾路蒼髯古,迎人翠麓偏。”又《中山松醪寄雄王引進》詩:“郁郁蒼髯千歲姿,肯來杯酒作兒嬉。”黃庭堅《題萬松亭》詩:“郁郁高松滿川,萬身蒼髯老禪。”李復《和林次中五鬣松》詩:“雲散細風梳碧縷,龍離遠嶠奮蒼髯。”謝薖《移松》詩二首其壹:“古貌蒼髯十八公,巍巍獨出眾材中。”趙鼎《逍遙亭》詩:“郁郁亭前三四松,蒼髯疑是采芝翁。”都可以參看。
“白甲”,這裏形容松樹枝幹的皴皮有如灰白色的鱗甲或鎧甲上的甲片。唐曹松《僧院松》詩:“古甲磨雲拆,孤根捉地堅。”又《題僧院松》詩:“空山澗畔枯松樹,老對禪堂鱗甲身。”宋王安石《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南山。”徐積《大松》詩:“身披北帝雄犀甲,虎賁連臂圍不匝。”李復《和林次中五鬣松》詩:“雨衣鐵澀封霜甲,露點珠明滴翠纖。”取喻也頗相似。
蘇軾詩詞中,尚有《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詩:“手植數松今偃蓋,蒼髯白甲低瓊戶。”又《減字木蘭花》詞曰:“雙龍對起。白甲蒼髯煙雨裏。”舊註曰:“錢塘西湖有詩僧清順居其上,自名藏春塢。門前有二古松,各有淩霄花絡其上。順常晝臥其下。子瞻為郡,壹日屏騎從過之。松 *** 然,順指落花覓句,子瞻為賦此詞。”也都是對老松的描寫。至於宋鄭伯熊《過萬年山望羅漢嶺上大松》詩:“蒼髯白甲老煙雲,萬木叢中獨挺身。”則顯然是襲用蘇軾詩詞。
“蒼髯白甲”與“蒼顏白發”字面既不同,詞義亦有別——前者寫的是松,後者寫的是人。因此,用蘇洵《老翁井銘》中語來註解蘇詩此句,是沒有道理的。況且,蘇洵寫此銘在前,蘇軾葬其父、植松林在後;老翁泉上“有老人蒼顏白發偃息”(當然這只是神怪傳說)時,蘇洵還健在,哪裏來“蒼髯白甲”的松樹呢?
要之,蘇詩此句是說:我往年在父親墳墓周圍所栽種的那壹林松樹,正等著我回去呢。這是想回老家隱居的意思。
長安閘[宋]範成大
鬥門貯凈練,懸版淙驚雷。黃沙古岸轉,白屋飛檐開。是間袤丈許,舳艫蔽川來。千車擁孤隧,萬馬盤壹壞。篙尾亂若雨,檣竿束如堆。摧摧勢排軋,洶洶聲喧豗。逼仄復逼仄,誰肯少徘徊。傳呼津吏至,弊蓋淩高埃。囁嚅議譏征,叫怒不可裁。吾觀舟中子,壹壹皆可哀。大為聲利驅,小者饑寒催。古今***來往,所得隨飛灰。我乃畸於人,胡為乎來哉。
關於“叫怒不可裁”周汝昌先生《範成大詩選》:“裁,減損、抑制。這句說吏隸們叫怒得不可開交,惹不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7頁)
按:三國魏嵇康《思親詩》:“欲棄憂兮尋復來,痛殷殷兮不可裁。”南朝齊陸厥《臨江王節士歌》詩:“秋思不可裁,復帶秋風來。”唐權德輿《浩歌》詩:“沈憂不可裁,佇立河之梁。”張祜《送沈下賢謫尉南康》詩:“莫怪南康遠,相思不可裁。”宋劉敞《和持國登開寶寺上方院寄孔寧極崔象之孫曼叔》詩:“至今意耿耿,負愧不可裁。”鄭獬《閑悶》詩:“閑悶萬千縷,金刀不可裁。”李若水《秋懷》詩:“滿眼羇愁不可裁,西風樓閣獨持杯。”金邊元鼎《答文伯》詩二首其二:“曉窗清鏡卷浮埃,恨入新秋不可裁。”以上諸例,凡言“憂痛”“秋思”“沈憂”“相思”“愧”“閑悶”“羇愁”“恨”等情緒“不可裁”,皆言自己或抒情主人公欲緩解其痛苦而無法做到。而範成大此詩中的“津吏”是對他人“叫怒”,自己絕無“抑制”之意。因此,其“叫怒”並非可不可“裁”,而是他願不願“裁”的問題。換句話說,這裏的“不可裁”顯然不是針對“叫怒”而言的。
那麽,“不可裁”是針對什麽而言的呢?這就要聯系上句“囁嚅議譏征”雲雲來作綜合考量了。上句是說“舟中子”——客船上的人們吞吞吐吐地抱怨關稅抽得太多,有請求津吏減免的意思;這句緊承此意,轉寫津吏吼叫發怒:“關稅壹丁點兒也不能少抽!”
總之,這裏的“裁”即“裁減”“裁損”,指稅收方面的減免。《宋史》卷壹七四《食貨誌》上二曰:“支移、折變,貧弱者尤以為患。景祐初,嘗詔戶在第九等免之,後孤獨戶亦皆免。至是,因下赦書,責轉運司裁損,歲終條上。”又載陳求魯語曰:“然後為之正其經界,明其版籍,約其妄費,裁其橫斂,則預借可革,民瘼有瘳矣。”皆是其例。
又《宋史》卷壹七五《食貨誌》上三曰:“以歲和糴見數十分之,裁其二,用八分為額。”又卷二九二《李咨傳》載咨語:“天下賦調有定,今西北寢兵且二十年,而邊饋如故。戍兵雖未可減,其末作浮費非本務者,宜壹切裁損以厚下。”又卷三壹八《張方平傳》載方平語:“淺妄者爭以裁減役費為功。”又卷三三八《蘇軾傳》:“舊例使所至吳越七州,費二萬四千余緡。軾乃令諸州量事裁損。”凡言“裁”“裁減”“裁損”,也都是降低數額的意思。可見它們又常用於財政、經濟的其他方面,不僅限於稅收。
二月三日登樓有懷金陵宣城諸友[宋]範成大
百尺西樓十二欄,日遲花影對人閑。春風已入片時夢,寒食從今數日間。折柳故情多望斷,落梅新曲與愁關。詩成欲訪江南便,千裏煙波萬疊山。
關於“落梅新曲與愁關”周汝昌先生《範成大詩選》:“新曲,意有所指……按洪邁《容齋五筆》所記,此當實指《江城梅花引》詞調,簡稱《江梅引》,他說:‘紹興丁巳(七年,公元壹壹三七年,前二年徽宗死在金國),所在始歌《江梅引》,不知何人所作。己未、庚申年(嶽飛抗金的時候)北庭亦傳之。至於壬戌(紹興十二年,前壹年殺嶽飛,和議成),先忠宣公(洪皓,使金被留)在燕赴張侍禦家宴,侍妾歌之,感其“念此情,家萬裏”之句,愴然曰:“此詞殆為我作!”既歸不寐,遂用韻賦四闋……’可知這首‘新曲’流行的時日和情況,以及它所喚起的特殊情緒。石湖‘落梅新曲與愁關’,非泛泛閑話可知。”(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0頁)
按:周先生此說,有幾處不能圓通。
其壹,《江梅引》的關鍵詞是“江梅”,“落梅新曲”的關鍵詞是“落梅”,字面不同,詞義也有區別,恐怕不好在它們之間劃等號。
其二,“所在”即“行在所”,皇帝離開京城後的臨時駐留地。宋王朝的都城本是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覆亡,高宗南渡,臨安(今杭州)成為南宋政權實際上的首都,但名義上它仍是行在所。高宗紹興七年臨安“始歌”的那首《江梅引》,全文曰:“年年江上見寒梅。暗香來。為誰開。疑是月宮、仙子下瑤臺。冷艷壹枝春在手,故人遠,相思寄與誰。怨極恨極嗅香蕊。念此情,家萬裏。暮霞散綺。楚天碧、片片輕飛。為我多情,特地點征衣。花易飄零人易老,正心碎,那堪塞管吹。”關於其作者,宋人凡四說: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卷五作宋王觀。 黃大輿《梅苑》(明鈔本)卷壹不著撰人。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卷壹《梅花》門作宋柳永。趙聞禮《陽春白雪》卷七洪皓《江城梅花引》題曰“使北時和李漢老”,漢老名邴。筆者以為,柳永、王觀皆北宋前期著名詞人,所作不應遲至南宋初年才傳唱。而李邴生活的時代則橫跨兩宋,徽宗朝曾官翰林學士,高宗朝曾官參知政事,他作此詞的可能性最大。他是濟州任城(今山東濟寧)人,故“念此情,家萬裏”雲雲可能包含著中原淪陷於金,有鄉難回的悲哀。當時的臨安,像他這樣離鄉背井從北方逃難到南方來的士大夫以及其他各階層人士為數正多,此詞很容易引起普遍的***鳴,其所以能於南宋初年在臨安傳唱,不為無因。而洪皓雖是南方的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但作為南宋派往金國的外交使臣,多年被金人扣留在北方,亦是遠離家國,不勝悲涼。因此當他在燕京(今北京)聽唱此詞,聽到“念此情,家萬裏”二句,也自然會有“這詞就像是專門為我而寫”的感觸。至於範成大,情況則有所不同。他是南方的平江(今蘇州)人,此詩又作於平江,《江梅引》曲能“喚起”他的什麽“特殊情緒”呢?因此,壹定要說“落梅新曲”就是指《江梅引》,似乎很牽強。
其三,通篇來看這首詩,我們只能感受到他對光陰流逝的慨嘆(春風已入片時夢,寒食從今數日間),對朋友們的懷念(折柳故情多望斷),除此而外,別無壹字可以旁證他這詩的主旨,或至少其中的部分內容,是為北方的淪陷而憂愁。不錯,範成大是壹位傑出的愛國者,他也的確寫了不少優秀的愛國詩篇。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戴上有色眼鏡,讀他的任何壹首詩,首先想到的就是從中尋找愛國的思想感情。還應實事求是,有壹說壹,有二說二。即如本篇,就沒有什麽深意,不必硬往政治方面攀援。
筆者愚見,“落梅新曲與愁關”,只是說落梅時節自己的心情不好而已。“二月三日”,正是梅花雕謝的時候。“落梅”,恰好與上“折柳”對仗。因樂曲名目有《梅花落》,故綴以“新曲”二字,與上“故情”對仗。是否真有什麽“新曲”,其實無須深究,只欣賞它對偶的工致就好。
夜讀兵書[宋]陸遊
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平生萬裏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澤號饑鴻,歲月欺貧儒。嘆息鏡中面,安得長膚腴。
關於“恥復守妻孥”朱東潤先生《陸遊選集》:“以保全妻室兒女為恥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頁)
按:結合上文“平生萬裏心”等三句來看,詩人的意思是說,自己渴望上戰場去殺敵,收復被金人強占的北方領土,而以呆在家裏、呆在妻子兒女身邊為羞恥。這裏的“守”,是“廝守”,不是“保全”。此詩約作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當時南宋與金人已簽訂了和約(盡管是屈辱的),南北劃疆而治,正處於和平時期。詩人的妻子兒女並未面臨什麽危難,不存在需要他來“保全”的問題。
南朝梁江淹《報袁叔明書》:“故拂衣於梁齊之館,抗手於楚趙之門,且十年矣……涼秋陰陰,獨立閑館,輕塵入戶,飛鳥無跡,命保琴書而守妻子,其可得哉?”唐高適《秋胡行》詩:“妾家夫婿經離久,寸心誓與長相守。”李益《雜曲》詩:“嫁女莫望高,女心願所宜。寧從賤相守,不願貴相離。”張籍《妾薄命》詩:“與君壹日為夫婦,千年萬歲亦相守。”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卷壹二九《報應》二八引(唐唐臨)《冥報記》:“貧守妻子,不願為官。”宋張耒《感春又三首》詩其二:“山民為生最易足,壹身生計資山木。負薪入市得百錢,歸守妻兒烹鬥粟。”李之儀《謝池春》(殘寒銷盡)詞:“為問頻相見,何似長相守。”袁去華《卓牌子近》(曲沼朱闌)詞:“盡日明窗相守。閑***我焚香,伴伊刺繡。”史達祖《於飛樂·鴛鴦怨曲》詞:“白頭相守,情雖定,事卻難期。”曹彥約《滿庭芳·壽妻》詞:“頻頻祝,百年相守,老子更清強。”凡此“守”字,用法皆與陸詩相同,可以參看。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