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解結咒有用嗎?怎麽念

解結咒有用嗎?怎麽念

解結咒

Ong Chi Lin Jin Za Jin Za Sheng Jin Za

唵,齒令金匝金匝勝金匝,

Wo Jin Wei Ru Jie Jin Za

我今為汝(ru)解金匝(za),

Zhong Bu Wei Ru Jie Jin Za

終不為汝結金匝,

Ong Xiang Zhong Xiang

唵,祥中祥,

Ji Zhong Ji

吉中吉

Bo Luo Hui Shang You Zhu Li

波羅會上有珠琍(li),

Yi Qie Yuan Jia Hua Ji Xiang

壹切冤家化吉祥,

Mo He Bo Luo Bo Luo Mi

摩訶(he)般(bo)若(ruo)般羅密。

擴展資料

解冤釋結在科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冤對,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牽連,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升仙,陽世平安。

《上清靈寶大法》釋義

宋代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三稱:

“凡人處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負財,積諸冤結,以致陰訟牽連,無由托化, 既承天恩開度,得領薦修,但其間怨氣切齒,因邂逅恐生紊亂,當依齋法用符文,隨事 與之解釋,使回心向道,解結和冤,庶可同登樂土矣。”?

①在道教科儀中有獨立的解冤 釋結齋儀,也有將解冤釋結的內容包含在某些科儀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說解冤拔度妙 經》《太上三生解冤妙經》和《元始天尊說東嶽化身濟冤保命玄範誥咒妙經》等,後者 如煉度儀和施食儀。

②不論是獨立的齋儀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儀中,解冤釋結都屬於黃 箓類的內容。

《太平經》釋義

早期道教的《太平經》認為,以道德準則為指導思想的社會是無冤結社會,稱“道 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悉養,無冤結”,認為“君為父,象天  臣為母,象地 民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擾擾之屬,悉當三合相通,並力同心,乃 ***治成壹事,***成壹家,***成壹體也,乃天使相須而行,不可無壹也。壹事有冤結,不 得其處,便三毀三兇矣”。

而神仙世界,也是“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與 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

③以這樣壹種無冤結的太平社 會理想作為追求的目標,反映了兩漢社會絕大多數民眾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冤對中尋求 出路的壹種美好願望。但是,據現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儀似乎尚未有解冤釋結的內 容。

《雲笈七簽》釋義

《雲笈七簽》卷壹百壹十七至壹百二十二有《道教靈驗記》,記載了許多修道學道 獲驗的故事,其中《赫連寵修黃箓齋解父冤經》《李承嗣解妻兒冤修黃箓齋驗》《公孫 璞修黃箓齋懺悔宿冤驗》《徐翥為父修黃箓齋驗》和《鮮於甫為解冤修黃箓道場驗》等 大都與解冤釋結的內容有關。

④這些故事大多發生於隋末唐初,皆稱由於人世的殺戮冤 對,致使生人或後代災疾不斷,經過修建黃箓道場後,永解冤結,生人消災平安,亡人 升登仙界。但在這些記載中,也未見單獨的解冤釋結科儀的內容。

《道藏》釋義

《道藏》收有《太上道君說解冤拔度妙經》,全文僅三百余字,說太上道君在玉京 山所見眾鬼在地獄受苦,皆因生前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殺害眾生所致。只有專誌 入靜,持齋行道,誦念此經,才能解冤拔度,各獲超升。

文字古樸,儀式簡便,便於個 人誦念行持;再從其用“太上道君”神號這壹點來看,估計此經出於六朝時期。《道藏》 另有《太上說通真高皇解冤經》

⑤經文與《太上道君說解冤拔度妙經》大致相同,當 系重出之誤。但其中神號已改為“天尊”、“太上”,當指道德天尊與太上老君,疑為 唐代以後道教中人所改。

杜光庭編撰《無上黃箓立成儀》等釋義

唐末五代杜光庭編撰的《無上黃箓立成儀》和《道門科範大全集》等收有大量道教 科儀經文範本,雖無獨立的解冤釋結科儀,但在科儀中多包含解冤釋結的內容。如《懺 謝疾病儀》的《清旦行道》祈請眾聖“為弟子某削除死籍,汪上生名,解厄祛災,和冤 釋對,宿瑕清蕩,積過銷平,星辰回臨照之文,年運息刑沖之咎”。

《午朝行道》稱 “瀝懇披心,立齋祈福,按靈仙品格,開八景壇場,精備香燈,虔伸懺謝”,“伏冀玉 清萬聖,金闕眾真,鑒納丹誠,降流玄佑”,“地無簡對,水絕盟言,鬼斷冤仇,人銷?謀議。星辰行度,無臨照之兇;本命行年,無刑妨之咎”。

《晚朝行道》則懺謝“前生 今世,宿罪深尤,或違天地覆載之仁,或虧日月照臨之德,犯二氣五行之性,傷三光六 紀之和,前冤未除,後罪重結,故殺誤傷,肆意任心,不識因緣,罔知忌諱,六情所起, 於犯幽明,三業所犯,負越經訓,成茲報對,構此災危”。

⑥所有這些解冤釋結的經文, 都是以道士表白祈奏,請求神靈寬恕,解除冤對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在北宋末年形成而 在南宋時期起廣泛流傳的煉度、祭煉、施食儀中壹般都有解冤釋結的內容。

《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釋義

至今仍在香港地區演習不衰的《先天斛食濟煉幽科儀》中,將人生的冤對概括為十 種,即“十傷”:殺傷、自縊、溺水、藥死、產死、伏連、冢訟、獄死、邪妖、積生。?

⑦其中“積生”冤對是因為“縱幸免於人間,必縈纏於地下”的人際冤對的延續,只有 “邪妖”冤對是非人際的內容。北宋末年和南宋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織, “累世仇讎,歷推遷而不釋”的人際關系,便成為科儀經文中有關“冤結”的主要內容。?

至於解除冤結的方法,除了祈請神靈寬恕以外,還采用符、咒、訣等方術化解冤結。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符簡軌範品》釋義

《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符簡軌範品》有“解諸類冤結”的內容,除了同上述“十傷”相 對應的解殺傷冤符、解縊死冤符、解溺死冤符、解藥死冤符、解產死冤符、解伏連冤符、 解冢訟冤符、解獄死冤符、解妖邪冤符、解三世冤符外,還有解冤釋結符、和冤釋對符、 解咒詛符以及拔罪解冤符等。

⑧在《靈寶玉鑒》中也有“解冤符”,全稱靈寶解冤釋結 升度真符,符文包含“解釋冤結”和“升度朱陵”等八個字,稱“神符告下,解冤釋結, 永脫仇讎,執對分別,釁緣俱盡,不生惡業,出離寒庭,罪根消滅,壹如告命”。

⑨近 代上海道教有獨立的解冤結科儀,形式是兩名道士坐於靈位前,邊念白邊唱贊,旁有樂 隊伴奏,類似說唱。上海道教協會藏有光緒三年(1877)道士康友梅的該科儀抄本,據 抄本附記稱“丁未生人海上閑鷗道作於聽經山房之最華堂”,該科儀可能出於清末。

科 儀經文講述了虞舜、漢文帝、曾參、丁蘭等二十四孝故事,申述齋主以香錢懺之罪愆, “求解冤結,陽上報恩”之意,歷數人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 九十和百歲的追求目標和倫理規範,感慨“人生好似壹張弓,終朝每日逞英雄,忽然壹 日弓弦斷,兩頭著地壹場空。

生也空,死也空,生死如同壹場夢。生如百花逢春景,死 如黃葉遇秋風。天也空,地也空,天長地久不相同。

日也空,月也空,來來往往各西東。田也空,屋也空,幾番換了主人翁。金也空, 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鬼門關上不相逢。佛教經中空自色,道教 經中色自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人識得真解悟,到頭終是壹場空”。 以生死、財帛、妻兒皆空的思想來化解人生冤對。

百度百科-解冤釋結

百度百科-解結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