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散文欣賞:往觀泉林

散文欣賞:往觀泉林

泉林景區在山東泗水,不僅具自然之奇,而且有文化內涵。名泉七十二眼,泉之大者數十,小者多如牛毛,被《山東通誌》記為“山東諸泉之最”。這裏是泗水之源,泉林的四個泉池統而稱“泗”。泗水之河道經聖城曲阜、名郡兗州南流進入淮河,千百年來聞名於華夏。儒家文化源於曲阜,其文化符號被稱作“洙泗”,可見,泉林還是傳統文化的發源之處。

 本人對泉林的知曉,始於我的文友、泗水文化學者程琨。我從他博客上看到關於泉林的文字介紹和圖片資料,知道那裏泉多物古,康熙、乾隆駐蹕過,還有可與趙州橋、盧溝橋相提並論的古卞橋,便產生了神往之感。後來沿日東高速公路東行,見山影相疊處有個標“泉林”的路口,很想順道壹覽泉林景區風采,惜那天時間緊迫,未能如願,只好回來夢那山水間湧出的泉水。再後來,壹個晚輩自泉林運來壹些養殖的鱘魚,送我幾條嘗鮮,我也就因這生長於河流源頭、名貴而又環保的鱘魚之緣分,與泉林間接搭上了鉤。

 真正去泉林壹觀,則是今年三月初。借去曲阜東站送人的機會,特意驅車前往。並非自高速公路泉林路口前往,而是從曲阜沿327國道東行近50公裏,直達泗水縣的泉林鎮。這壹路地勢平坦,並無山峰入眼。即使是泉林景區,也不是此前想像的泉在山間。就連那個《水經註》等古籍記載著的陪尾山,也只是壹個高僅數米的小石岡。原來,泗水縣南、北兩側皆山,偏偏中部地勢平坦,我們壹路所行正是這走廊似的地段。

 泉群前面,齊整的石臺之上,立有壹座高大的牌坊,四柱三跨,石基木柱,鬥拱排列,金黃琉璃瓦,坊額書“天下奇觀泉林”六個大字。牌坊以裏,便有壹個闊大的泉池,數米見方,石砌護欄,泉水清澈,石牌刻“紅石泉”三字。此泉自底部噴出紅砂,如星似霞,故名。

 我把整個景區概括為壹路、二區、三湖。壹路,即自牌坊向北筆直伸展的主幹道,此道前穿華美精致的石建禦橋,中連高大巍峨的`乾隆題記碑,後接清代乾隆駐蹕的行宮遺址。壹路中分二區,東區有位於陪尾山和玉泉山之間的紫金湖,西區有前後呼應的金荷湖和昭陽湖。

 景區泉眼遍布。印象深刻的有趵突、珍珠、黑虎、湧珠、甘露等泉。泉水自地下湧出,或如成串的珍珠,或似成片的玉球,或像魚吐的水花,或像蚊踩的水點,或悠然慢起,或快速生滅。泉水匯為深溪,清澈透明,碧如翡翠。溪草隨水搖曳,清亮成徐誌摩優美的詩句。溪水潺潺匯入湖中,靜成仙女的妝鏡,而後啟程下行,納支流之水,浩蕩流淌,最終匯入大海。園中還有壹株銀杏樹,蒼勁高大,經壹千五百余年而生機不減,被視為神樹。另有明清碑刻靜立於綠松翠柏間,留存著皇帝巡幸的痕跡。

 乾隆題詞碑,鐫刻著這位九至泉林的皇帝撰寫的《泉林記》,文中記述了自己作為帝王對泉林由向往到新覽的過程,點名泉林既是泗水之源又是儒家文化之源,認為古籍關於“子在川上曰”所記之處當在泉林,最終歸結為文化與江河壹樣萬古不滅,這也足以說明古代統治者對於教化的高度重視。

 當街選壹飯店品嘗鱘魚和虹鱒魚的美味,再帶幾條活的回家自己做著吃。返程經南部山區在泉林入口上高速公路。惜程琨先生已經逝去,物是人非,來泗水無緣再見故人,只嘆人生短暫,不能隨江河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