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於古白話起涯問題的再思考
徐正考張或或薄剛
(吉林大學文學院 吉林長春13 0 12 )
摘要: 古白話 是與 丈言 相對的壹種古代漢語書面形式 江藍生等學者認為 古白話的起源以東
漢末年佛教的傳入和漢譯佛經的大量湧現為契機 我們在此基礎上對古白話的起源問題作了進壹步的思考
認為古白話書面語雖然出現於東漢 但 古白話口語 卻早於此而存在 東漢譯經的需要與紙張的普遏使用
相結合 使古白話書面語於公元2 世紀中期應運而生
關鍵詞: 古白話; 文言; 東漢譯經; 造紙術
中圖分類號: H 109 .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25 7壹0246 20 11) 10 壹01 40 壹04
古代漢語書面語有兩種形式 即 文言 和 古白話 ? 漢語語言學界較早使用 古白話 這
壹術語的是黎錦熙先生的 國語運動史綱 序 也有人稱為 早期白話 或 舊白話 當時這些
提法的主要目的是與指現代語體文的 白話 相區別 ?
在此之前 胡適先生曾對 白話 的範圍做過界定: 白話 的 白 是指戲臺上說白的
白 清白的 白 和明白的 白 並依此認定 史記 漢書 裏有許多白話 古樂府歌辭大
部分是白話的 佛書譯本的文字也是當時的白話或很近於白話 唐人的詩歌 尤其是樂府絕句
也有很多的白話作品 ? "
盡管胡適在 白話 的起源 界定等問題上並沒有給我們足夠理性的結論 卻為我們留下來許
多可供深人研究的問題 漢語語言學界對於 古白話 的研究 肇始於20 世紀40 壹50 年代呂叔湘
高名凱等先生對於禪宗語錄詞匯語法現象的探求 其後日本學者太田辰夫先生的 中國語歷史文法
也對此作了細致的探討 ?
關於古白話的起源 目前尚無專文論述 但學者們對 古白話 的界定曾有分歧 王力先生認
為 古白話是 以唐宋以來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 ? " 呂叔湘先生指出: 雖然在某些類型的文章
中會出現少量口語成分 但是以口語為主的
白話 篇章 如敦煌文獻和禪宗語錄 卻要到晚唐五
代才開始出現 並且壹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
文言 的書面漢語的地位 並據此把漢語的歷史分
為以晚唐五代為界限的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兩個大的階段 ?郭錫良先生認為其 萌芽於六朝 ? "
基金項目: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基金項目(N C ET 壹07 壹 367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07J A7 4叨23 )
作者簡介: 徐正考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漢語史 古文字學; 張或或 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
生 專業方向: 漢語史; 薄剛 哈爾濱師範大學教授 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生 專業方向: 漢語史
王力: 古代漢語 第1 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 年 第l 頁 柳士鎮: ( 略論<三國演義> 的語言面貌 南京大學學報 (哲學 人文科學 社會科學版) 20 3 年第6 期 胡適: 白話文學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9 年 第7 頁 柳士鎮: 略論<三國演義> 的語言面貌 南京大學學報 (哲學 人文科學 社會科學版) 20 3 年第6 期 王力: 古代漢語 第1 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 年 第1 頁 呂叔湘: 近代漢語指代詞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85 年 第1 頁 郭錫良: 古代漢語 第1 冊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1 年 第l 頁關於古白話起源問題的再思考1 4 1
李峻愕先生認為古白話起源於南北朝 以王梵誌的白話詩為早期古白話作品的代表 ? 張中行先生將
白話分為三期 指出第壹期上限為 兩漢時期 ? 江藍生先生認為: 白話的產生也有悠久的歷史
比較保守地說 它是以東漢末年佛教的傳人和漢譯佛經的大量出現為契機而發展起來的 ?
徐時儀先生的 漢語白話發展史 第壹次系統地探討了漢語白話的發展歷程 書中指出: 白話
是壹個與文言相對而並存的反映了東漢至今歷代口語成分的漢語書面語系統 ?認為文 白之分大
致始於漢代 許威漢先生在 漢語白話發展史敘 中也指出: 從漢末魏晉以後到
五四 前(權
作這樣劃分) 還有壹種與口語基本壹致的書面語 這就稱為古白話 成片的系統的白話書面語的
形成 漢代已發其端緒 要之 古白話語體 始自漢魏 漸成熟於漢唐五代 ?
我們認為 江藍生等學者的論斷及論證是可信的 即作為古代漢語書面加工形式之壹的古白話起
源於東漢 這裏要繼續思考的問題是 作為古白話形成之基礎的口語(或許可以叫做 古白話口
語 ) 起源於何時? 如果東漢以前已有古白話口語 為什麽直到東漢才出現作為書面形式的古白話?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 古白話口語 的起源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不能不先回顧壹下前人
與時賢對 文言 的界定
張中行先生認為 文言 的定義難下 其原因就在於 文言 是 只見於文而不口說的語言
但又不能不承認 文言 有時並不脫離口語 ? 呂叔湘先生也給出壹個並不明確的界定: 白話是
唐宋以來的語體文 此外都是文言 也就是所謂的 超語體文 ? 後來他在 近代漢語指代詞序
中又說: 秦以前的書面語和口語的距離估計不至於太大 但漢魏以後逐漸形成壹種相當固定的書面
語 即後來所說的
文言 ? 王力先生指出 文言 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
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 許威漢先生指出 古代漢語發展演變中形成了兩個支
流 即文言文和古白話 周代和周代以前所遺留下來的書面語 秦代至漢初的某些書面語 大致是
和當時口語相近或相壹致的 漢初以後 各時代文人的書面語仿照前人的詞匯語法用法和行文格調
成為壹種脫離當時口語的
特殊書面語 這種
特殊書面語 被稱為文言文 ? 李峻愕先生將
文言 界定為 以先秦口語為基礎 以先秦兩漢散文為語言規範 長期發展形成的書面形式 ?
江藍生先生指出: 簡單點兒說 那些句中帶有
之 乎 者 也 矣 焉 哉 的書面語是文言
文言最初也是建立在口語基礎上的 但是後來日益脫離口語 變成壹種僵化的 基本上保存先秦語
法和詞匯特點的書面語 ?
既然 文言最初也是建立在口語基礎上的 那麽我們就可以這樣推測: 文言產生之初(應是商
周甲金文時代) 是沒有脫離口語的 也就是說二者是很接近的 換個角度說 文言產生之初的口語
還不是古白話口語 那麽古白話口語是什麽時候產生的呢?
我們知道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是全社會無時無刻不在使用的龐大的系統 社會性是
其本質屬性 這種性質決定著它不可能發生突變 漸變性和不平衡性是語言發展的兩大特點
李峻鑄: ( 古白話界說與近代漢語上限的探索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杜會科學版) 198 年第3 期 張中行: 文言和白話 北京: 中華書局 2(X) 7 年 第10 頁 江藍生: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江藍生卷) : 古代白話說略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 2 年 第247 頁 徐時儀: 漢語白話發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X) 7 年 第1 頁 許威漢: 徐時儀<漢語白話發展史) 敘 載徐時儀 漢語白話發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加7 年 第2 頁 張中行: 文言和白話 北京: 中華書局 2硯刃7 年 第10 頁 呂叔湘: 文言和白話 國文雜誌) 194 年第3 期 呂叔湘: 近代漢語指代詞)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85 年 第l 頁 王力: 古代漢語 第l 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6 2 年 第1 頁 許威漢: 徐時儀( 漢語白話發展史> 敘 載徐時儀 漢語白話發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以y7 年 第2 頁 李峻得: ( 古白話界說與近代漢語上限的探索) (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 8 年第3 期O 江藍生: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 江藍生卷) : 古代白話說略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儀介年 第24 頁
1 4 2 社會科學戰線 201 1 年第10 期 語言文字學
語言的發展變化 需要經歷壹個新的語言要素逐漸積累 從而取代或部分取代舊的語言要素的過
程 漢語史上出現過的種種語言演變現象 足以證明任何壹種新的語言現象的出現都不是偶發事件
而是有著相當的社會 文化以及語言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作為背景 ?
白話文的形成並不是壹墩而就的 而是在口語的基礎上逐步影響文言文 增加文言文中的白話
口語成分 進而形成與文言文相抗衡而並峙的反映實際口語發展的古漢語另壹書面語系統 白話文書
面語系統在其整個歷史時期內並不完全相同 它逐漸演變 以適應口語本身的變化 ?
因此 從語言發展理論的角度來看 不可能從先秦到西漢口語中說著文言 至東漢發生突變
如果回顧壹下東漢以前我們的先民所使用的書寫材料 也許會幫助我們找到正確答案
我國已知最早的文獻是殷商甲骨刻辭與銅器銘文 殷墟蔔辭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 龜甲獸骨十分
堅硬; 由於當時尚未冶煉出鋼鐵之類的硬金屬 刻字工具缺乏必要的硬度 而這壹時期的銘文壹般是
鑄成的 個別是刻成的 ? 從書寫材料的角度講 不能不 煉字 使刻 鑄之字達到最簡 這樣壹
來 刻辭與銘文便無法反映當時的口語 而刻辭與銘文所帶有的明顯的模式化風格 也會使其脫離口
語 阮元 文言說 稱: 古人無筆硯紙墨之便 往往鑄金刻石 始傳之遠; 其著之簡策傳事者 亦
有漆書刀削之勞 非如今人下筆千言 言事甚易也 ?在這種書寫材料極其不便的情況下 書面語
言必然要對口語進行加工和潤色 以經濟便捷的方式記錄言事
西周至西漢 書寫(刻 鑄) 材料日趨多樣化 但也無非是龜甲獸骨 銅器 玉石 陶 簡犢
嫌帛等 這些材料的性質 書寫(刻 鑄) 難度雖然不盡相同 但正如江藍生先生所說: 在發明造
紙術和紙張廣泛使用之前 書面語是壹筆壹筆刻在龜甲獸骨 銅器 石器或竹簡上的 刻起來很費
事; 有的寫在絲帛上 這成本又多麽昂貴! ? 由此江先生作出了合理的推想: 最初的書面語要比古
人實際運用的口語簡約得多 粗略得多 即所謂
書不盡言 ?我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作進壹步
的推想: 今天人們見到的東漢以前的書面語文獻 都是遠離口語的
但東漢以前的口語在同時文獻(文言) 中畢竟也露出了壹些蛛絲馬跡 這些蛛絲馬跡同時也可
以證明當時口語與書面語分離的事實 如 孟子 盡心下 : 諸侯之寶三: 土地 人民 政事 接
下來又說: 民為貴 通過這壹現象我們可以推測: 當時的口語中通行 人民 而書面語中壹般還
是用 民 這正是 惜墨如金 的反映 又如 史記 陳涉世家 : 夥頤! 涉之為王沈沈者 其
中 夥頤 是口語中的感嘆詞 文言不用 再如 詩經 小雅 采芭 : 征人伐鼓(當為
鈕人伐
征 ) 左傳 宣公四年 : 著於丁寧 征 即 丁寧 的合音詞 應是口語中通行 丁寧
書面語中大都用 征 但口語詞偶爾也會出現在書面語中
唐任明先生以 眼 船 狗 豬 為例 印證了口語詞在上古典籍的存在 對它們與 目 舟
犬 泵 的相對運動進行了考察 指出 眼 字從戰國末期開始就與 目 字並行不悖 如 呂氏
春秋 孝行覽 遇合 有 垂眼臨鼻 壹例 其中的 眼 已有 目 義; 戰國典籍中已開始
舟 船 並用 如 莊子 漁夫 有漁父者 下船而來 ; 狗 比較早比較普遍地出現在先秦
典籍中 在 國語 和 左傳 中已有用例 如 左傳 閡公三年 有 牛羊泵雞狗皆三百 的用
例; 豬 早在先秦口語中就有 如 荀子 榮辱 今人之生也 方知畜雞狗豬氦 又蓄牛羊 ?
再如 左傳 成公十三年 中之 呂相絕秦 是先秦時期難得壹見的帶有口語化色彩的語料
葉蜚聲 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年 第17 壹178 頁 徐時儀: 漢語白話發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XJ 7 年 第1 頁 馬承源: 中國青銅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 年 第357 頁 轉引自徐時儀 漢語白話發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X) 7 年 第8 頁 江藍生: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江藍生卷) : 古代白話說略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 2 年 第24 頁 江藍生: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江藍生卷) : 古代白話說略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 2 年 第24 5 頁 唐任明: 上古口語詞溯源 廣東民族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引) 年第2 期關於古白話起源問題的再思考I 刃
其中的雙音詞出現頻率較高 與當時書面語中復音詞所占比例普遍不高的大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根
據我們的統計 呂相絕秦 中的雙音詞有: 盟誓(2 次) 昏姻(3 次) 甲宵 山川 逾越 險
阻 疆塌 致命 恐懼 綏靖 珍滅 散離 兄弟 擾亂 同盟 傾覆(2 次) 國家 社被(2
次) 隕命 即位 翎剪 公室 盂賊 蕩搖 邊疆 令狐 河曲(2 次) 諫川 王官 羈馬 東
道 引領 荃夷 農功 虔劉 邊睡 徽福 背棄 仇雌 賜命 受命 昭告 寡人 惠顧 執事
魏德勝先生統計和整理了 睡虎地秦墓竹簡 中的復音詞 找出了106 2 個 而(漢語大辭典
中這些包括 鼻腔 果成 藏匿 私圖 等詞條下的引例均出自現代漢語 可見這些現代漢語中還
在使用的口語詞在當時已經有所記載 不獨如此 在 左傳 荀子 戰國策 等典籍中已經出
現了不少現代漢語的常用詞和復合詞 ?
至此 我們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第壹個問題了: 古白話書面語雖然起源於東漢 但古白話口語應
是在古白話書面語出現之前即已存在了 只不過基本上沒有在同期書面語中反映出來罷了 下面就該
回答第二個問題了: 既然東漢以前已有古白話口語 為什麽直到東漢才出現古白話書面語?
關於這個問題 呂叔湘先生稱: 白話的興起跟佛教大有關系 ? 江藍生先生進壹步指出: 白
話的產生也有悠久的歷史 比較保守地說 它是以東漢末年佛教的傳人和漢譯佛經的大量出現為契機
而發展起來的 為了宣傳佛教教義 使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都能聽得懂 壹些僧人在翻譯佛經時不得
不放棄使用典雅的古文 而采用壹種跟當時口語十分接近的文白夾雜的文體 ? 可見漢譯佛經的大
量出現是東漢出現古白話書面語的重要原因 我們知道任何宗教的宣傳都以爭取群眾為目的 佛教也
是如此 趙樸初先生曾經說過: 釋迥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 他說法不用婆羅門的雅言 而
用當時平民的俗語 就是壹個例子 ?所以 佛經的譯文必須而且必然是壹種比較接近於當時口語
的通俗文體
佛教經典的漢譯 始於東漢後期 公元147 壹148 年間 西域僧人支婁邇徽 安世高分別到達洛
陽 著手譯出了最早的壹批漢文經典 比如著名的 四十二章經 等 在漢代已譯成漢文 ? 胡適
先生提到: 第二世紀的譯經 以安世高為最重要的譯人 高僧傳 說他譯的書
義理明析 文字
允正 辯而不華 質而不野 凡在讀者 皆盛姿然而不倦焉 安世高譯經在漢桓帝建和二年(148 )
至靈帝建寧中(約17 0 ) 同時有支俄於光和中平(17 8壹189 ) 之間譯出十幾部經 ?
另壹個重要誘因應是造紙術的發明 後漢書:宦者列傳 :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 其用繳帛者
謂之紙 嫌貴而簡重 並不便於人 倫乃造意 用樹膚 麻頭及敝布 漁網以為紙 元興元年奏上
之 帝善其能 自是莫不從用焉 故天下鹹稱
蔡侯紙 元興元年 為公元105 年 蔡倫在這壹
年向皇帝獻上了自己的發明 並經歷了壹個推廣普及的過程 紙這種書寫材料不但使用便捷 而且造
價較低 人們不必再為書寫(刻 鑄) 困難而 煉字 了 就可以相對忠實地記錄口語了
譯經面向百姓的需要與紙張的普遍使用相結合 古白話書面語於公元2 世紀中期應運而生
責任編輯: 王艷麗
魏德勝: C 睡虎地秦墓竹簡> 復音詞簡論 語言研究 199 年第2 期 呂叔湘: ( 語文常談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1980 年 第83 頁 江藍生: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江藍生卷) : 古代白話說略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X] 2 年 第24 7 頁 趙樸初: 佛教常識問答(壹)) (社會科學戰線 1978 年第3 期 張國剛 喬治忠: 中國學術史 北京: 東方出版中心 200 2 年 第25 0 頁 胡適: 白話文學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9 年 第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