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翻譯整篇文章答案:留侯張良,祖先韓國人,祖父張開地當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代的相。
父張平,當過韓厘王、悼惠王二代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張平去世,又過二十三年,秦滅韓。
張良因年紀小,未在韓做官。韓滅亡時,張良家有仆僮三百,弟弟死未下葬,張良把家財全部變賣重金求得刺客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因祖父和父五世相韓有恩。
張良常去淮陽學習禮儀,往東見侖海君,物色到大力士,做了壹付鐵椎重壹百二十斤,秦始皇東遊到博浪沙,張良與大力士在路上突然襲擊秦始皇,鐵椎打中秦始皇的副車。秦始皇大怒,到處搜查張良。
張良被迫更名換姓,逃到下邳隱藏。 張良在下邳常閑下裏到橋上散步。
有壹次,壹老翁穿深色衣,走到張良面前,忽然墮落鞋子橋下,對張良說:“孩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驚訝,想揍他,又壹想他是老人,勉強忍住氣,下橋取鞋。
老人又說:“替我穿上鞋。”張良取鞋跪著替老人穿上。
老人伸腳讓張良穿上鞋,面露笑容揚長而去。張良奇怪,用目光註視他離去。
老人走出約壹裏許又轉回來,對張良說:“孩子,妳可以培養了。過五天壹早,我們在此見面。”
張良驚訝,跪下對老人說:“遵命”。過五天壹早,張良去約會,老人先到,老人不高興地發怒說:“妳與年長者約會,怎可遲到?”老人又交代:“再過五天,壹早會面。”
過了五天,雞叫時張良去,老人又先到。老人再次發怒說:“妳為何又遲到?”交代:“再過五天,壹早來會面。”
過五天,張良夜半就去,過了壹些時間老人來了。老人高興地說:“應當這樣。”
於是給出壹本書交給張良,說:“妳把這本書讀熟會用,就可以當帝王的老師了。今後十年,妳的事業興盛,十三年妳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說完,飄然而去,不再見面。天亮時,張良看這書是《太公兵法》,張良重視這本書,常反復誦讀。
2. 《唐臨寬容待人》的文言文閱讀及答案舊唐書
唐臨,京兆長安人,周內史謹孫也。其先自北海徙關中。伯父令則,開皇末為左庶子,坐諂事太子勇誅死。臨少與兄皎俱有令名。……出為萬泉丞。縣有輕囚十數人,會春暮時雨,臨白令請出之,令不許。臨曰“明公若有所疑,臨請自當其罪。”令因請假,臨召囚悉令歸家耕種,與之約,令歸系所。囚等皆感恩貸,至時畢集詣獄,臨因是知名。
再遷侍禦史,奉使嶺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彥等申叩冤系三千徐人。累轉黃門侍郎,加銀青光祿大夫。儉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簡素,寬於待物。嘗欲吊喪,令家僮自歸家取白衫,家僮誤將餘衣,懼未敢進。臨察知之,使召謂曰“今日氣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嘗令人煮藥失制,潛知其故,謂曰“陰暗不宜服藥,宜即棄之。”竟不揚言其過,其寬恕如此。
高宗即位,檢校吏部侍郎。其年,遷大理卿。高宗嘗間臨在獄系囚之數,臨對詔稱旨,帝喜曰“朕昔在東宮,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職,以疇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為國之要,在於刑法,法急則人殘,法寬則失罪,務令折中,稱朕意焉。”高宗又嘗親錄死囚,前卿所斷者號叫稱冤,臨所入者獨無言。帝怪問狀,囚曰:“罪實自犯,唐卿所斷,既非冤濫,所以絕意耳。”帝嘆息良久曰:“為獄者不當如此耶!”
永徽元年,為禦史大夫。明年,……尋迂刑部尚書,加金紫光祿大夫,復歷兵部、度支、吏部三尚書。顯慶四年,坐事貶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節選自《舊唐書·唐臨傳》
3. 課外文言文《魏文侯從諫》閱讀短文答案原文
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
譯文
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予以攻克,封給自己的兒子魏擊。魏文侯問群臣:“我是什麽樣的君主?”大家都說:“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說:“國君您得了中山國,不用來封您的弟弟,卻封給自己的兒子,這算什麽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離開。魏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問:“妳怎麽知道?”回答說:“臣下認為,如果壹個國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於直言。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於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來,還親自下殿堂去迎接,奉為上賓。
註釋:1 克之:攻占了中山。克:攻下,攻克。之:代中山。 2何以知之:根據什麽這樣認為。知:識,認識,認為。以:無意 3向者:就是從前,引偗為“剛才”。 4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使:派使 5趨出:指快走。這裏是任座見主子盛怒,只得惶恐走出。
啟示
這是壹件小事情,以魏文侯使樂羊取了中山國,然後將中山國與了其子的事情為引線,道出了帝王將相的生存之道。
人皆有私心,卻要與大局相權衡。文侯雖賢達,卻也難免生出些護短之心,取了塊不錯的土地,首先想到的是留給自己的兒子,卻被大臣任座指出不妥。事實上後世江山都是兒子的,那麽把壹點眼前利益給了中以幫他穩固江山的人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君主沒有臣子豁達。更幸者,臣子中賢達者有二。試想如果翟璜不能及時指出魏文侯的過失,那麽文侯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正在犯著壹個極為嚴重的錯誤,那麽他也就連“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的機會都不會有了。
4. 舉火求賢這篇文言文的閱讀答案齊桓公①知寧戚②,將任之以政。群臣爭讒③之曰:“寧戚,衛人也,去④齊不遠。君可使人問之,問之而固賢,而未晚也。”公曰:“不然⑤。問之,患⑥其有小惡⑦。以⑧其小惡,忘其大美,此世所以⑨失天下之士⑩也。”乃夜舉火而爵?之為卿。
(選自李贄的《初譚集》)
註釋
①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
②寧戚: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壹。
③讒:說壞話;在別人面前說陷害某人的壞話。
④去:距離。
⑤然:這樣。
⑥患:擔心。
⑦惡:缺點。
⑧以:因為。
⑨所以:原因
⑩士:有才能的人。
?爵:大擺筵席。
譯文
齊桓公很了解寧戚這個人,想要任用他管理國事。大臣們競相說寧戚壞話:“寧戚,是衛國人,距離齊國不遠。大王可以派人了解壹下,了解後確實賢明,再用他也並不晚啊。” 齊桓公說:“不能這樣!去了解情況,擔心(會得知)他有壹些小缺點。因為這些小缺點,而忘掉他的大美德,這就是壹些君主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的原因。”於是連夜拿著火把把他請來,並封他為官。
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①群臣爭讒之曰
②去齊不遠
③患其有小惡
④不然
⑤乃夜舉火而爵之為卿
2、下列“以”字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 )。
A將任之以政
B以其小惡
C能以徑寸之木
D以叢草為林
E我以日初出時去人近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然”字與“不然”中的“然”字用法相同的是( )。
A豁然開朗
B父利其然也
C若聽茶聲然
D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4、翻譯下面句子。 以其小惡,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5、簡要評價齊恒公其人。 6、讀了本文,談談妳的收獲。
答案:
1、①說壞話②距離③擔心④這樣⑤拜
2、AD
3、B
4、因為這些小缺點,而忘掉他的大美德,這就是壹些君主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的原因。
5、果斷、思維敏捷、有獨到的人才觀。
6、要用辯證的眼光看人,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不能因為壹點小小的缺點就否定壹個有大長處的人。
5. 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之諸葛恪得驢及答案譯文及註釋供參考:)
諸葛恪字元遜,他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的大兒子。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壹天,孫權聚集大臣們,讓人牽壹頭驢來,用筆在紙上寫了諸葛子瑜,貼在驢的臉上。諸葛恪跪下來說:“我乞求大王讓我用筆增加兩個字。”孫權聽了就從了他,給他筆。諸葛恪接下去寫了:“的驢。”在場的人都笑了。於是孫權就把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簡要評析
這是壹篇文言文歷史故事,說的是諸葛恪如何用他的聰明才智把父親的窘迫轉危為安的故事。運用了側面烘托的寫作手法,從側面襯托出諸葛恪的聰明,可以看出諸葛恪是個才思敏捷、善於應對、聰明機智的人。
啟示
個故事告訴我們壹個道理: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心煩氣躁地面對,換壹種方法或方式,就會有妳意想不到的結果。
詞解
1.瑾:指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
2.面長似驢:意為面孔狹長像驢的面孔。
3.會:聚集,會合.
4.題:書寫,題寫.
5.聽:聽從.
6.舉:全部.
7.以:相當於“把、拿、將”
8.使:讓.
9.益:增加.
10.因:於是.
11.與:給.
12.益:在本文中指增加 還指好處.
13.舉:全.
14.坐:同“座”座位.
6. 魏徵傳.八下語文文言文閱讀答案2008年鎮江市甲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乙太宗新即位,勵精(①)政道(②),數引征入臥內,訪以得失.征雅(③)有經(④)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⑤)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余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選自《舊唐書· 魏征傳》 )註釋①勵精:振奮精神,.致力於某種事業或工作.② 政道:施政的方略.③雅:素來 ④經:治理⑤勞:慰勞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 分)( l)孰視之( )( 2)皆以美於徐公( ) (3)王之蔽甚矣( )(4)思竭其用 (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 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譯文:15.對兩位君主納諫時的描寫,甲文是“王曰:‘善.’” 乙 文中與這句話相對應的是. ( 2 分)16.鄒忌和魏征作為大臣,向齊威王和太宗進諫的方式有什麽不同?(3分)答:17.魏征去世後,唐太宗為什麽會發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壹鏡矣”的感概?( 2 分)答:13.( 4 分)( 1 )同“熟”,仔細 (2 )認為 (3 )受蒙蔽 (4 )完,盡(答對壹個給l 分)14 .( 2 分)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 “美”“私”等關鍵詞的翻譯,錯壹個扣l 分)15.(2分)(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答“欣然”亦可)16.(3 分)不設統壹答案.示例:鄒忌向齊王進諫時,善於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采用設喻、暗示等委婉講道理;而魏征向唐太宗進諫時,盡其所能,知無不言,無所顧忌.(要點:①設喻、暗示或委婉,得2分.②盡其所能,知無不言,無所顧忌.或“敢於直諫”得1分.意思對即可)17. ( 2 分)不設統壹答案.示例:唐太宗非常思念和感激魏征,因為魏征不僅有才能,而且很正直,敢於講真話,是忠臣、賢臣,所以盡管有時說些逆耳忠言,也能深得胸襟開闊的唐太宗的器重和厚愛.(要點:① 答“唐太宗對魏征的思念和感徽之情”,得l 分;② 答“魏征是敢於講真話的忠吞、賢臣” ,得l 分. 憊思對即可)戴震難師先生是年乃能言,蓋聰明蘊蓄者久矣.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授《大學章句》,至“右經壹章”以下,問塾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為曾子之言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即問:“朱文公何時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時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8.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壹項是(3分)A.先生是年乃能言/ 乃不知有漢B.師應之曰/不應有恨C.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斷其喉,盡其肉,乃去D.又何以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春冬之時9.對下列句子的翻譯,有誤的壹項是(3分)A.日數千言不肯休.譯文;每天閱讀並背誦幾千字還不願意停下來.B.問塾師:“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譯文:(戴震)問私塾先生:“這些話憑什麽知道是孔子說的,又是曾子記述的?”C.曰:“幾二千年矣.”譯文:(私塾先生)說:“差不多兩千年了.”D.“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譯文:“然而朱文公憑什麽知道是這樣的?”10.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A.戴震很遲才會說話,但他很聰明,跟隨老師讀書,讀過的文章都能背下來.B.戴震不僅勤奮,而且好問,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喜歡尋根究底問為什麽.C.私塾先生被戴震的問題問住了,不但不生氣,反而贊揚他說:“妳真是個不尋常的孩子.”D.戴震自幼讀書即不能不唯師,不唯書,獨立思考,敢於質疑,很值得我們學習.11.對下面三部中國古典名著的表述,正確的壹項是(3分)A.羅貫中以天下是漢家的天下的立場在《三國演義》中塑造了劉備、孫權和曹操這三個主要人物形像.B.“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是《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上梁山後對宋江說的壹句慷慨激昂的話.C.“八方***域,異姓壹家,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都壹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這是吳承恩在《西遊記》中贊頌的理想人間.D.石猴、美猴王、弼馬溫、齊天大聖、孫行者,鬥戰神佛等都是《西遊記》中對孫悟空的稱謂.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8.D 9.D 10.C 11.D。
7.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