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註釋中的古代名家註釋

古籍註釋中的古代名家註釋

從漢代到清代,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註釋家和註釋書。本文介紹了從漢代到宋代著名的註釋家和註釋書如下:漢代的註釋家主要有毛衡、孔安國、馬融、鄭玄、何修、趙琪、傅謙、印稿、王逸。

毛恒:魯,或雲和澗(今河北河間縣)人。漢景帝是河間的王獻大夫。他的研究是從夏紫傳下來的,他的著作有《毛詩傳》,簡稱“毛詩”。當時人們稱毛恒達為毛公,稱他的學生趙仁茂為小毛公。

孔安國:西漢郭子曲阜人,孔子十二世之孫。我學了沈工的《詩經》和傅盛的《尚書》。漢武帝學《尚書》時,當了大夫,官至謀士,又是淮河太守。著作有《尚書傳》、《尚書樂》、《中國古代孝傳》。這壹版的古文史書《孔子傳》是金美羅贈送的,書名為《孔安國》,實際上是壹部變相的作品。

馬融:東漢扶風縣茂陵(今興平縣)人,漢武帝時為校書吏,漢桓帝時為灌南縣令。回到朝鮮後,他是壹名談判代表。馬融是壹位博覽群書的學者,是漢代的儒學大師。學生數千,鄭玄出家人。書籍如《孝經》、《論語》、《詩經》、《易經》、《尚書》、《李三》、《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已全部失傳,清人馬國漢編的《王寒山宅佚書》已編。

鄭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縣)人。我從馬蓉那裏學古文步道,回到家鄉後,聚在壹起講課。晚年因黨的閉塞入獄,建安之初獲釋。官為大司農,世稱鄭司農。鄭的研究側重於中國古代經典,是漢代經學大師。著有《論語集註》、《孟子集註》、《尚書集註》、《三禮圖》、《石矛譜》、《六藝論》、《三禮目錄》,其中僅存《三禮集註》和《石矛簡》。

何修:東漢範(今山東濟寧市東北)人,董仲舒弟子。他是壹個淳樸不善言辭的人,壹生研究六經,尤其是十七年春秋所作的《公羊傳》。後來,我拜郎為師,遷為大夫。還有《楊公魔手》、《左氏高語》、《谷亮非己》等宣揚楊公、反駁《左傳》和《谷亮》的著作,除《結義》外,其余皆流傳於外。

趙琪:東漢京兆長陵(今鹹陽市東北)人。曾任並州刺史,後任郎、太常代表。寫壹本書《孟子章句》流傳天下。

傅謙:東漢滎陽(今河南省滎陽縣)人,曾任九江太守。著有《左傳·春秋之交》。據說鄭玄要註釋《春秋》,他聽說註釋的意思和自己壹樣,就盡全力去註釋,為之服務。唐代孔寫《左傳正義》時,獨用獨註,卻在接註後死去。

高郵:東漢涿縣(今河北涿縣)人,少受教育,歷任東郡張孔茂、濮陽令等職。著作有《孟子章句》、《孝解》(全失)、《戰國策註》(現已失傳)、《淮南子註》(混有許慎註)、《呂氏春秋註》等。

王益:翼城(今湖北翼城縣南)人,東漢南部郡縣。他以前是校書郎,和韓是壹個官員,以服務。《楚辭章句》壹書為後人所重視,是現存最早的《楚辭》註釋。、王弼、韓、、杜預、範寧、郭璞、郭象、裴松之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註釋家。

言和:三國魏南陽萬依(今河南南陽市)人,玄學家,何進之孫。隨母被曹操收養,娶魏公主為妻,騎為侍郎,移至中書、尚書。其儀“美容儀,臉至白”。後來因為依附曹爽,被司馬懿殺死。他的著作有《論道德》、《周易解》等,還有幾十篇散文,但大多不傳世。主編《論語》,20卷,流傳至今。

王弼(公元226-249):三國時魏山陽(今河南省焦作市東南)人,對《老子》、《莊子》有深入研究。他和言和、夏侯玄壹起開創了魏晉以後的玄學。被推薦為尚,著有《道德經》、《老子註》、《周易註》、《論語解》等。

韓:除、外,其余不詳。

趙薇:三國時吳雲陽(今江蘇丹陽縣)人,曾為商、太史令、中書侍郎,後被所殺。我壹生孜孜不倦地學習,精通經典和歷史。著有《孝經》、《論語註》、《漢陰伊尹》、《國語註》等書。除《國語筆記》外,其余皆佚。

杜預:金代京兆(今安東南)人,字凱。關合和尚書,後拜鎮南將軍,並取襄陽鎮。太康元年,領兵滅吳,立功封鳳陽郡侯。杜宇學識淵博,足智多謀,善於謀略。當時他被稱為“杜五庫”。我壹生都在思考經典,對《左傳》很酷,自稱對《左傳》有癮。書很多,春秋長歷,春秋舉例,春秋左氏傳釋,都是傳世的。其中,《春秋左傳註》是最早、最完整的《左傳註》。

範寧:楊順(今河南淅川縣東南)人,晉代人。少讀書,嚴謹治學經典,不玄學。歷官有余杭令、臨淮太守、中書侍郎、太守等。,封為鄉侯。他著有《春秋谷亮傳》,是最早的谷亮傳記註釋。其他的書,如《公羊傳》、《論語註》、《禮記雜問》等,都失傳了。

郭璞:晉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景春這個詞。曾著有《左郎》和《上舒朗》。後來因勸阻王敦起兵,被敦殺死。《爾雅註》、《三藏註》、《方言註》、《木田字傳註》、《山海朱婧》、《楚辭註》、《子虛朱富》、《上註》等。其中《爾雅註》耗時最長,研究最多,是《爾雅》最早、最好的註釋。

郭襄:晉代河內(今河南泌陽縣)人。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年紀大了,端莊健談。以湘繡的《莊子註》為參考,撰寫了33卷本的《莊子註》,用以闡釋老莊思想。後來,郭本流傳於世,玄英是唐代的壹位學者。

裴松之:東漢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他在晉朝做官,在商朝做過侍郎吳興和侍郎。入宋後,做了大夫,國大夫,中大夫。趙峰註釋了三國誌,收集了140多種書籍。以“補缺、備異、懲錯、辯”為宗旨,註釋比正文多三倍,開創了註釋的新例。

裴潛:裴松之子。關雎南中郎將從軍,撰《史記》壹百三十卷,流傳至今。此外,還有《史記》八十卷,已失傳。孔、賈、、楊圖勛、、司馬貞、張守傑、顏師古等。

孔:隋朝至初唐時期,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隋朝授河內郡博士,後補國子監助教。入唐後,李世民在文學館被引為博士,在曲阜縣被封為公。他被調去參加活動,官員去鄉下請喝酒。他曾師從劉卓,贏得了學者的聲譽。唐太宗編輯的《五經正義》成為壹代訓詁經典,其書在唐代科舉考試中作為選士的依據。

賈:羅棠永年(今河北永年縣)人。博通集團經典泰昌博士官方。他著有《周書》六十卷,《易書》三十卷,為後人所重視。其對的解釋參考了鄭玄的註釋,可以改變鄭善引緯書、善校經的弊端。對《儀禮》的詮釋也采取了鄭的理論,但不如《註》那樣好。《李周藝疏》和《李逸藝疏》流傳至今,收錄在《十三經註》中。

嚴旭:唐朝人,著有《春秋公羊傳》,後收入《十三經註》。剩下的就不得而知了。

楊圖勛:唐朝人,曾任四校教輔,著有《春秋谷亮傳》,後收入《十三經註》。剩下的就不得而知了。

、唐揚州(今揚州)江都人,崇賢閣直學士,王輔佐。後來,他在參軍當了壹名辦事員,成了秘書,又成了城裏的壹名官員。他的學問是被老師繼承的,他的意思更古。唐憲清三年(公元658年)完成《文選註》六十卷,是初唐文選學的代表作。

楊旭:唐弘農(今河南省靈寶縣南)人。與元稹、白居易同時期,在東川為官,在刑部為官。《荀子註》壹書是荀子最早的註釋。

司馬貞:唐河(今河南泌陽縣)人,朝三大夫,弘文館學士。他著有《史記》,輔之以《黃三列傳》,史稱《史記·司馬》。

張守節:唐開元到天寶之間的人,都是官和王讀的。他的學長是地理的,他是《史記正義》的作者。我不知道。

顏師古:唐景昭,萬年(今Xi安)人。祖籍臨沂,是顏之推的孫子。唐太宗當中書侍郎的時候,是弘文館的學士官。他精通文字訓詁,著有《漢書註》、《急章註》等書,為世人所推崇。邢冰、孫英、朱、洪興祖等是宋代重要的註釋家。

邢冰,北宋曹州濟陽(今山東菏澤)人。他在東宮、內院教授經學多年,著有多部著作,其中《孝經註》、《論語註》、《爾雅註》被收入《十三經註》。

孫英,北宋亳州(今山東省茌平縣)博平人。從官員到工部大臣,太子都是低級官員。曾豐校訂了趙琪的《孟子正義》壹書,共十四卷,收入《十三經註》。此外還有《孟子音義》、《爾雅釋》等書,都是傳世之作。

朱:南宋著名註釋家,徽州婺源(今江西)人,十九歲進士,歷經四朝。官至張歡閣侍候制,任講師。他壹生致力於召集弟子講學,研究知識,廣泛關註經典。著作主要有《周易》、《詩傳》、《四書章句註》、《楚辭註》等。

洪興祖:南宋丹陽(今江蘇丹陽縣)人,官至太常博士。他學識淵博,古已有之,著有《老莊原旨》、《易經》、《楚辭補》等書。孫詒讓的《墨子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