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出自《祀記》,講的是臘八節的起源
翻譯如下:
伊耆氏始為蠟——伊耆氏(大概是壹個部落吧)最先開始過臘八節
蠟也者,索也——蠟的意思,就是索取,搜索,即打獵
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食之——每年12月,人們就在萬物中搜索(能吃的)並帶回來做食物。
下面的註釋是百度查到的:
”“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壹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壹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2. 最早我們的祖先用鼓來幹什麽原始社會,人們只知敲擊石器給舞蹈助興;進入陶器時代後,人們能用陶土燒制成“土鼓”,並用蕢草制成鼓槌來敲打,如《禮記.明堂位》:“土鼓蕢桴葦草,伊耆氏之樂也。”之後,土鼓、葦笛等樂器和歌舞結合則是古代的“樂”,即歌、舞、樂三者融於壹體的樂舞雛型。進入周代,土鼓已用於國家的各種祭祀與禮儀,按《周禮》的規定:“凡國祈年於田祖,吹豳雅,擊土鼓,以東田鈞。國祭蠟則吹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豳”字是古代的地名,今陜西彬縣、旬邑縣壹帶,為農耕民族、漢族先民及農耕文化的發祥之地),說明在祈求豐年和年終祭蠟中,都用鼓舞取悅神靈。周代是農耕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設置了名為“鼓人”的官職,並制定了壹套鼓樂的制度。《周禮》“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從此鼓舞更加規範的用於各種祭祀、軍事、勞作及其他活動中。
由土鼓發展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獸皮鼓面制成“革鼓”,則是鼓與鼓舞的又壹次飛躍,還和當時對自然現象的崇拜與巫術觀念有關。人們把天上雷霆的轟鳴、春天氣候的溫馨、萬物生長的動態、音聲等,都融會於“鼓”這壹實物與概念之中,認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聲像雷聲壹樣可以引來雨水,滋潤農作物生長。所以《易.系辭》有“鼓之以雷霆”之說;《風俗通義》釋義:“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說文解字》釋意也相同。古文中,郭同廓,有擴張、延伸與成長等意,因此,鼓也就成為農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發著人們從事辛勤的農事勞動。
神話與傳說中也有許多鼓的記述,如《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壹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百裏,以威天下。”夔是獨腳如龍的怪獸,雷獸即雷神,用這種獸之獸皮、獸骨制成革鼓與鼓槌,其聲音和威力自然是無可比擬的。源於人、神、獸三者不分的神話時代關於鼓的傳說,在農耕民族心目中加深了鼓的神秘色彩。
3. 龠彘黼是什麽意思龠
yuè
〈名〉
假借為“龠”。古管樂器 [yue,short flute]
左手執龠。——《詩·邶風·簡兮》
龠舞笙鼓。——《詩·小雅·賓之初筵》
葦龠,伊耆氏之樂也。——《禮記·明堂位》
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遲衡山把龠、翟交與這些孩子。——《儒林外史》
又如:龠舞(文舞。吹龠而舞,舞時依照龠聲為節拍);龠師(古官名)
鼓風吹火的竹器 [bamboo tube]
漢初呂後殘殺了戚夫人之後,喚其“人彘”。
彘,即豬的意思。
人彘,即諷刺豬狗不如。
彘
zhì
彘 <;名>; 漢武帝原名劉彘
(象形。小篆字形。矢聲,其余象豬頭、腳。本義:彘本指大豬,後泛指壹般的豬)
黼
拼音:fǔ
部首:黹,部外筆畫:7,總筆畫:19
五筆86:OGUY 五筆98:OISY 倉頡:TBIJB
筆順編號:2243143252341251124 四角號碼:33227 UniCode:CJK 統壹漢字 U+9EFC
基本字義
● 黼
fǔㄈㄨˇ
◎ 古代禮服上繡的半黑半白的花紋:~座(帝王的寶座)。~黻(a.古代禮服所繡的花紋;b.喻華麗的辭藻)。~藻(指華美的辭藻)。
4. 原始樂舞分為哪幾種原始樂舞基本上分為兩類:壹類是以反映部落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為代表特征的音樂,如“朱襄氏之樂”說的是因幹旱求雨的事;“陰康氏之樂”是健身驅濕的樂舞;“伊耆氏之樂”反映出先民以“臘祭”祈求豐收的願望;及“葛天氏之樂”勾畫出先民進入農業生產階段的生活圖景等。另壹類則是與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密切相關的音樂,如歌頌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和夏禹功績的樂舞便是。
這壹時期的樂舞內容,集中地體現出人類的生存行為,及求索於自然的心態。例如在“葛天氏之樂”的樂舞:“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其中提到的八首歌曲中,《載民》是歌頌承天載民的土地;《玄鳥》是崇拜氏族的圖騰——壹種寓意吉祥的黑色小鳥;《遂草木》祝願茂盛的草木;《奮五谷》祈求五谷的豐收;《敬天常》歌頌上天的恩賜;《達帝功》歌頌上天的恩德;《依地德》歌頌大地的撫育;《總禽獸之極》祈禱上天多賜予鳥獸,使人民安居樂業。
5. 蠟即田祭,與種谷相協,土鼓葦龠又與蕢桴土鼓相當,故熊氏雲:伊耆者,宋司城官,姓樂,名喜,字子罕。
宋亦饑,樂喜請於平公雲:“鄰於善,民之望。”請貸民粟,並使諸大夫亦貸之。
今不引鄭罕氏而引宋樂氏者,鄭罕氏施而斂之,宋樂氏施而不斂,故晉叔向聞之曰:“鄭之罕,宋之樂,施而不德,樂氏加焉。”熊氏雲:“禮,家施不及國,大夫不收公利,二家皆非也。”
今鄭為能散者,直取壹邊能散之義是同,不據家施非禮之事。鄭不言“是”而言“若”者,但禮與諸經事實是壹,惟文字不同,鄭則言“是”。
若《檀弓》雲:“諸侯伐秦,曹桓公卒於會。”鄭註引《春秋傳》雲:“曹伯廬卒於師是也。”
以其壹事,故雲“是”也。此禮本不為樂氏而作,但事類相似,引以為證,故雲“若”也。
○“安。
6. 竹字代表壹個偏旁,下面好象是個寺廟,這個字是什麽字呢不知道妳說的是不是“龠”。
龠
yuè
〈名〉
假借為“龠”。古管樂器 [yue,short flute]
左手執龠。——《詩·邶風·簡兮》
龠舞笙鼓。——《詩·小雅·賓之初筵》
葦龠,伊耆氏之樂也。——《禮記·明堂位》
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遲衡山把龠、翟交與這些孩子。——《儒林外史》
又如:龠舞(文舞。吹龠而舞,舞時依照龠聲為節拍);龠師(古官名)
鼓風吹火的竹器 [bamboo tube]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老子》。吳澄註:“橐龠,冶鑄所用噓風熾火之器也。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為轄以鼓扇子內者,龠也。”
通“鑰”。鎖鑰 [key]
啟龠見書。——《書·金滕》
諸城門吏,各入請龠,開門已,輒復上龠。——《墨子》
又如:龠牡(鎖閂;鎖鑰)
7. 鼓起源於哪個國家中國原始社會就有了。
鼓的起源——六鼓四金
鼓的起源——原始社會,人們只知敲擊石器給舞蹈助興;進入陶器時代後,人們能用陶土燒制成“土鼓”,並用蕢草制成鼓槌來敲打,如《禮記.明堂位》:“土鼓蕢桴葦草,伊耆氏之樂也。”之後,土鼓、葦笛等樂器和歌舞結合則是古代的“樂”,即歌、舞、樂三者融於壹體的樂舞雛型。進入周代,土鼓已用於國家的各種祭祀與禮儀,按《周禮》的規定:“凡國祈年於田祖,吹豳雅,擊土鼓,以東田鈞。國祭蠟則吹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豳”字是古代的地名,今陜西彬縣、旬邑縣壹帶,為農耕民族、漢族先民及農耕文化的發祥之地),說明在祈求豐年和年終祭蠟中,都用鼓舞取悅神靈。周代是農耕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設置了名為“鼓人”的官職,並制定了壹套鼓樂的制度。《周禮》“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聲,以節聲樂
以和軍旅,以正田役”,從此鼓舞更加規範的用於各種祭祀、軍事、勞作及其他活動中。由土鼓發展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獸皮鼓面制成“革鼓”,則是鼓與鼓舞的又壹次飛躍,還和當時對自然現象的崇拜與巫術觀念有關。人們把天上雷霆的轟鳴、春天氣候的溫馨、萬物生長的動態、音聲等,都融會於“鼓”這壹實物與概念之中,認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聲像雷聲壹樣可以引來雨水,滋潤農作物生長。所以《易.系辭》有“鼓之以雷霆”之說;《風俗通義》釋義:“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說文解字》釋意也相同。古文中,郭同廓,有擴張、延伸與成長等意,因此,鼓也就成為農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發著人們從事辛勤的農事勞動。 神話與傳說中也有許多鼓的記述,如《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壹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百裏,以威天下。”夔是獨腳如龍的怪獸,雷獸即雷神,用這種獸之獸皮、獸骨制成革鼓與鼓槌,其聲音和威力自然是無可比擬的。源於人、神、獸三者不分的神話時代關於鼓的傳說,在農耕民族心目中加深了鼓的神秘色彩。
六鼓四金——源於《周禮》的“六鼓四金”壹詞,所表達的雖是三千年前周代的鼓樂形式,但它和今日中國各民族的鼓舞,卻有著壹定的源流關系。按《周禮》規定:“六鼓”的鼓名與用途是:雷鼓、鼓神祀,靈鼓、鼓社祭,路鼓、鼓鬼饗,fen鼓、鼓軍事,gao鼓、鼓役事,晉鼓、鼓金奏。“四金”是:以金綽和鼓,以金錨節鼓,以金饒止鼓,以金鐸通鼓。這些古字、古義雖難讀、難懂,又屬於古代舞蹈史的研究範疇,但可以幫助我們對今日鼓舞源流的探索。如山東“鼓子秧歌”每年開演前要先到土地廟前表演鼓舞以祭社,要沿途撒香包、小米、紙錢。此 風習就有“鼓祭社”“鼓鬼饗”的古俗遺意。 土鼓是鼓的起源,革鼓與鼓舞代表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的類型,中國西南出現的銅鼓與銅鼓舞有長江流域楚文化的色彩,用整段樹幹挖空制成木鼓與木鼓舞是原始農耕文化的遺存。源於薩滿教的抓鼓與抓鼓舞則是草原文化型的鼓與舞的形式。隨著國內各民族之間、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交往日益頻繁,鼓的造型與制作工藝,鼓舞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現在流傳的鼓舞中,鼓的質地有土(陶)、木、銅、鐵、竹之分,並因其造型與表演形式之不同又有各種名稱。如:木鼓舞(佤族等)、銅鼓舞(壯族等)、鐵鼓舞(維吾爾、藏族)、陶質的蜂鼓舞(壯、瑤族)、竹筒舞(哈尼族)、象腳鼓舞(傣族等)、單鼓(漢、滿、蒙族)、手鼓舞(維吾爾族)、長鼓舞(瑤
族)、猴鼓舞(苗、瑤族)等。
8. 迄今的陶石樂器有哪些發現骨笛陶塤,奏響先民天籟之聲;鐘鼓磬瑟,回旋三代廟堂雅樂;簫管琴 笙,飛揚兩周陌野風情。
我國古典史籍中很早就記述了原始樂器的創制,《路 史》稱,“庖犧灼土為塤”;伏羲、神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呂氏春秋》 中記,“黃帝命伶倫伐昆侖之竹為管”及“伶倫造磬”。
《世本》稱,“夷作 鼓”。笙則傳說是由帝嚳命錘制作。
雖然以上樂器究竟出自誰手上無法考證, 但所記載的樂器在當時確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與現代樂器不同,在新石器 時代奏響華夏天籟第壹音的是陶石樂器。
主要有骨笛、陶塤、陶鈴、銅鈴、陶鼓、鼉鼓、特磬和陶號角等。 其他吹奏類樂器見於傳說記載的有龠、管、簫、笙等,其中管可能指的就是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
簫也是 由骨哨發展而來,則用於虞舜時期的樂舞《韶》的伴奏,故又名《簫韶》,此 樂舞大約於漢末消亡。鬼魂、龠是傳說中伊耆氏時的樂器,《禮記?明堂位》 記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
”夏禹時的樂舞叫《大夏》,以龠 伴奏,故又名《夏龠》。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印證了遠古傳說和古籍的相關記載,出土了笛、鼓、磬、角等遠古的陶石骨質樂器。
弦樂器見於典籍的有“瑟”,但未見實物出 土,遠古時期的樂器以狩獵和歌舞伴奏為主。吹奏類樂器是最早出現的樂器, 笛子是我國古老的民間音樂之壹。
古時稱“橫吹”,後又稱“橫笛”,現在也 有人這樣叫它。笛子壹般分為兩種,壹種是常為北方梆子戲曲伴奏的梆笛, 它的聲音高亢、清脆;另壹種是多用來伴奏昆曲的曲笛。
它較梆笛粗且長, 聲音較柔和、圓潤。在我國,笛子可以追溯到約八千年前。
新石器時代舞陽 賈湖遺址出土了賈湖骨笛,距今約八千七百年,是國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吹 管樂器。 賈湖骨笛,用鶴類肢骨制成,多鉆有七個按音孔,豎吹。
經測定, 具備七聲音階結構,音色明亮、古樸,原始風格濃厚。其兩個八度音域內的 半音階齊全,能夠吹奏出各種旋律。
從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壹批公元前 約五千年的古文物中,也發現了四五十只骨制的笛子。 大小差不多都如手指 般粗細和長短,橫開兩或三個音孔,其中有壹支長約十公分的骨笛,開有壹 個橫吹吹孔及六個音孔,可見當時古笛已發展到具有多音的階段。
賈湖骨笛、河姆渡骨笛無論對於中國還是世界音樂樂器史,都具有特殊意義。從遠古時 期的骨笛到戰國時期的笛子,發展到現在的加孔、加鍵笛,笛子走過了幾千 年的歷史。
它的聲音清脆、嘹亮,音量較大,技巧豐富,表現力強,且攜帶 方便,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有壹百六十 多件骨哨,也多是截取禽類動物的翅骨或腿骨制成,兩頭通氣,壹側挖有圓 孔,吹奏時靠牽動插在骨腔中的骨棒或手指的壹按壹放發出不同的聲音。
鼓,打擊樂器類。中國鼓,起源久遠。
中國與古埃及、古印度等地,同 為世界上鼓的最早發源地。中國除本土源流的鼓外,歷代還吸收了許多外來 的鼓。
至今,中國傳統的鼓在中原地區仍占主流。邊疆少數民族的鼓既受本 土源流的影響也受外來鼓的影響,特別是與阿拉伯系和印度系的鼓有淵源關 系,中國的鼓在歷史上對周邊鄰國曾產生過較大影響,尤其是對朝鮮和日本。
據《詩經》、《周禮》、《禮記》等大量史書記載,中原地區鼓的形制在秦 漢以前就達二十多種,從文字記載和發掘的實物來看,最早用陶土做筒,即 史載的“以瓦為框”。殷商時期已有木筒鼓。
鼓膜在原始時期已用獸皮。當時 的鼓壹般都是雙面蒙皮,但也不排除單面蒙皮的鼓。
用皮筋捆綁或將竹或木 釘成排釘在鼓筒口沿。鼓筒形狀各異,幾乎多是粗腰筒形。
先是在鼓筒側面 安腳使鼓臥置,後來將鼓懸起於架上。《禮記?明堂位》的“夏後氏之鼓足、殷楹鼓、周懸鼓”是個例證。
從已經發現的材料來看,趙寶溝文化中發現有 懸鼓,距今七千年。 陶鼓曾是原始社會晚期壹種廣泛存在和使用的陶樂器。
它壹般為筒形或 接進筒形,或者是長徑喇叭形,也有的腹部鼓起,上下均開日,有鈕,作鼓 面的壹端,口沿壹周有連續若幹乳釘或鉤狀突起,“弦溝利縛”這是蒙鼓面時 勒縛繩索用的,有的還留下了繩索摩擦的印痕。 陶鼓有泥質陶,夾砂陶,早期多半較小,晚期較大,陶鼓表面帶有紋飾, 極少是彩繪和彩陶。
古代的鼓曾是練兵和打仗時發令指揮的工具,通過戰鼓聲聲調動千軍萬馬。原始社會的陶鼓,也應該是特殊的樂器,有過特殊的地位,也可能是當 時某種權力的象征。
在古代占蔔過程中,陶鼓是作為壹種通天達地的神器來使用的。 使用陶 鼓可能是為了使通天達地意願的順利實現;可能是為了在神秘的占蔔過程中, 增加肅穆蕭殺的氣氛;或者是為了給巫師的舞蹈和咒語伴奏。
神鼓聲聲,響 徹耳邊,以達到祭鬼神、禮天地的感覺效應。陶鼓在屈家嶺文化和仰韶文化中都有所見。
1978年山西襄汾陶寺出土了 陶鼓和鼉鼓、石磬,印證了它們之間的組合關系,陶鼓具有打擊樂器的功能 和作用。 此時期的鼓面多有皮革固定,陶鼓是氏族在舉行超度亡靈、祭祀禮 儀時常用的主要樂器,處於指揮和靈魂地位,它與其他樂器的組合關系,體 現了新石器時代已有的節奏樂器占主導地位的傳統,進而。
9. 從《伊耆氏蠟辭》說說中華文化對待天地鬼神的態度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對地質災害、洪水災害、動物災害、植物災害等眾多自然災害侵襲時的復雜矛盾心理狀態。四句,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願,也是詛咒。全詩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飽受自然災害侵襲的深重苦難,也反映了他們相信利用巫術咒語能夠消除自然災害的樂觀心理。
這首上古歌謠《蠟辭》選自《禮記·郊特牲》,伊耆氏,就是神農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開始出現了原始農業,隨之而來也就有了為農業進行祝禱的宗教祭祀活動。這首《伊耆氏蠟辭》便是壹個叫伊耆氏(有說即神農氏)的部落首領“臘祭”時的祝辭。“蠟辭”即“臘辭”。蠟辭:周代十二月蠟(臘)祭祝願之辭,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謝眾神靈壹年來對農作物的福佑並為來年的豐收祈福,稱作“臘祭”。由於我國社會長期停滯在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階段,臘祭的習俗至今還在我國農村的壹些地方保留著。
這是壹首古老的農事祭歌,屬於中國遠古時期的歌謠。《禮記·郊特牲》所載伊耆氏時代的《蠟辭》,是壹首具有明顯咒語性質、帶有濃厚巫術色彩的祝辭。《禮記·郊特牲》中《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相傳為伊耆氏時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農氏,壹說指帝堯。蠟,是古代壹種祭禮的名稱。周代在12月舉行祭祀百神之禮,稱為蠟禮,蠟禮上所用的禱辭,即稱蠟辭。從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實際是對自然的“咒語”。 大水泛濫,土地被淹沒,昆蟲成災,草木荒蕪,眼看收獲無望,在原始宗教意識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圖靠著這種有韻律的語言,來指揮自然,改變自然,使它服從自己的願望。
強烈期望自然順逐人意的祭歌裏,仍然會讓我們想起早期社會中那種人和自然溫情相處的景象。但是,祭歌背後的信息,告訴我們那時的人和自然也有不和諧。因為在人只能通過宗教手段,向自然發出“命令式”祈願的時候,這間接暗示,自然力在人力面前的強大,不可控制,人改造自然手段的貧乏。那時的人們無法像現在這樣大規模幹預自然環境。我相信,先人們並不是不願意改造環境,而是他們想改造環境卻沒有手段,無奈之下,他們只能用宗教形式來向自然祈求和諧!